聽“速成”心理直播課,“治癒”還是“致郁”?|睡前聊一會兒

聽“速成”心理直播課,“治癒”還是“致郁”?|睡前聊一會兒 -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3天教你擺脫原生家庭影響”“5招教你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困惑”“這10句話讓孩子遠離抑鬱”……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平台的各類心理類直播層出不窮,它們多以“速成”“專業”“療愈”為標籤,吸引觀眾觀看互動,並引導其購買相關課程。有年輕人表示確實有幫助,也有人覺得是“噱頭”“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心理類直播間的走紅,契合了年輕人的“精神剛需”。或許是學業、工作導致的焦慮,或許是“無效社交”“強行營業”帶來的內耗……今天很多年輕人,面臨著過載的壓力,進行着精神超負荷運作。心理類直播間,恰好成了“心靈驛站”:主播溫和的話語撫平緊繃的神經,相似的案例消解無人共情的孤獨,簡單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成為“應急良方”。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心理類直播間就像一場便捷的心靈spa,可以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得片刻的放鬆與慰藉。

相比於線下心理諮詢,心理類直播間有着獨特優勢。很多人表示,線下心理諮詢費用和時間成本相對更高,因此常常“望而卻步”,直播間更加靈活方便,即使下班後躺在床上也能“隨時聊”。從社交角度看,線上互動的匿名環境能構建起“陌生人樹洞”的安全感;直播附帶的學員社群更是可以通過互助交流形成情感支持網絡,進一步提供“精神錨點”。

只不過,心理直播的“療愈外衣”下暗藏多重風險。很多心理主播,並不具備心理諮詢專業資質,也沒接受過專業訓練,因此在提供所謂的“諮詢服務”時亂象頻出,有的搞不清基本倫理,有的套用模糊理論“盲人摸象”,有的將“身心靈”包裝成心理學,還有的面對需要系統干預和深層調整的問題,號稱“3天擺脫”“5招解決”。這些隨意的診斷與建議,不僅缺乏科學依據,更可能誤導公眾的價值判斷與自我認知,或將正常情緒波動病理化,埋下新的心理隱患。

此外,心理諮詢本應建立在私密安全的專業關係之上,而直播連麥卻將心理創傷暴露於大眾傳播之中,很多觀眾的輕率評論還可能“在傷口上撒鹽”。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主播以“療愈鎧甲”為話術誘導消費,卻對效果可持續性避而不談,形成“付費—失望—再付費”的惡性循環,不僅會給消費者造成經濟負擔,而且可能進一步加劇其負面情緒與消極心態。

規範心理類直播,既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放任自流。對公眾而言,需建立三重辨別意識:查資質要看正規培訓背景與督導記錄,明邊界要分清科普、教育與治療的區別,避陷阱要警惕“萬能話術”與隱私索取。平台更應扛起主體責任,強制公示主播資質,對公開連麥設置倫理審核,建立違規舉報機制。有關部門應加快明確行業標準,區分知識分享與心理干預的邊界,對虛假宣傳、違規診療實施精準打擊。

心理健康從來沒有“速成捷徑”,唯有堅守專業底線、構建規範體系,才能讓這束照進心靈的光,真正溫暖而安全地托舉每一顆迷茫的心。

這正是:

心播解愁暖人心,亂象藏憂需辨明。

依規守正嚴監管,呵護心靈向陽行。

大家晚安!

(文|呂品

聽“速成”心理直播課,“治癒”還是“致郁”?|睡前聊一會兒 -

圖片來源:百度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