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做手術時手機因“涉詐”被停機,20多天未復機,其妻子也因“打電話頻繁”被停機,最新進展

據中國新聞周刊11月8日報道,近日,一名醫生在“問政湖南”平台反映稱,其中國移動手機號莫名因“涉詐停機”,被關停二十多天也未能復機,無法與病人取得聯繫,對其工作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11月6日,當事人楊女士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都是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一家醫院的醫生,10月12日,其丈夫在手術台做手術時,手機號突然因“涉詐”被停機。前往當地營業廳查詢得知,由於其丈夫手機號歸屬地為長沙,沅陵的營業廳無權處理異地號碼,需本人攜帶無犯罪證明前往號碼歸屬地辦理復通。

隨後,他們通過中國移動app線上申訴,預留了楊女士的手機號作為聯繫方式。然而,楊女士的手機號碼也隨即被關停了,理由是 “使用異常” 。

醫生做手術時手機因“涉詐”被停機,20多天未復機,其妻子也因“打電話頻繁”被停機,最新進展 -

楊女士及其丈夫收到的關停信息 圖片來源:受訪者 中國新聞周刊

楊女士多次向10086申訴後得知,其手機號有涉詐風險。據其提供的通話錄音,一位10086客服稱停機或許與楊女士打電話頻繁有關,為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暫停了其通信服務。楊女士對此解釋,頻繁通話與其工作性質有關,她要與病人聯繫。另一位移動客服則告訴她,其手機號碼被系統模型監測到,是終端異動類型的模型介入,屬於涉詐治理停機,無法辦理線上復通。必須本人前往指定的2家長沙線下營業廳才能辦理。

關於涉詐一事,他們也向沅陵當地公安及反詐中心諮詢過,工作人員查詢後,口頭告知二人無犯罪記錄及異常通信行為。隨後,她與丈夫通過湖南公安服務平台線上開具了無犯罪證明。

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十一條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對監測識別的涉詐異常電話卡用戶應當重新進行實名核驗,根據風險等級採取有區別的、相應的核驗措施。對未按規定核驗或者核驗未通過的,電信業務經營者可以限制、暫停有關電話卡功能。

就在6日下午,手機號被關停了26天後,楊女士丈夫突然收到了10086發來的短信,短信中提供了線上快速核驗的途徑,目前其丈夫手機號已恢復通訊。而楊女士則還沒有獲得線上辦理的渠道。

然而,11月7日,記者接到的10086客服回電中,工作人員依然表示,涉詐治理停機的復通,必須回到號碼歸屬地,前往上述指定的2家營業廳線下辦理。

醫生做手術時手機因“涉詐”被停機,20多天未復機,其妻子也因“打電話頻繁”被停機,最新進展 -

11月6日楊女士丈夫收到的線上核驗短信 圖片來源:受訪者 中國新聞周刊

事實上,近期,反映手機卡被強制停機的情況並非孤例。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8月14日,江蘇南京的陶先生投訴稱,8月初,他帶孩子去貴州旅遊時,發現備用的中國電信手機卡,因“號碼長期未使用或使用異常”“涉詐異常”突然停機了。他稱,運營商客服告訴他,如果想恢復,需要線上或線下核驗。多方交涉後,中國電信將他的手機卡恢復正常。但他認為,電信方面在停機前,應通過撥打機主電話等方式事先告知。而停機後恢復使用的辦理途徑,也給消費者帶來諸多時間和精力成本。

8月15日下午,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諮詢中國電信人工客服。對方介紹,系統檢測到號碼有風險後,會對號碼進行保護性停機。停機之前,會通過短信通知用戶,可能會要求用戶做身份核驗,如果用戶沒有做則可能會停機。復機方式有兩種,一是線上申請,提供身份證照片並人臉識別;二是攜帶身份證原件和手機卡去線下營業廳辦理。陶先生提供的和電信客服的錄音顯示,對方告訴她,發這條短信的時間“19點7分”,停機時間是“19點17分零5秒”。他稱,在收到短信的10分鐘後,他的這個電信手機卡停機了。

另據新聞坊9月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稱自己剛辦理了上海移動新的親情號,可前往外地後,親情號副卡突然被停用。網友撥打10086客服電話後。才得知停機的原因:手機被帶出上海需進行二次驗證才能恢復使用。回到上海後,該網友立刻前往移動線下營業廳,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這是號碼觸發了後台反詐騙機制,他們已接到過很多類似投訴。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這是系統的問題,不是我們人為的。我們也幫很多客戶反饋過。

中國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稱“實際上是一個自動的反詐騙大模型,符合某些規律的情況下會把用戶手機號停機。①比如說一天之內頻繁給幾十個不同的電話號碼打電話,②或者說辦個電話卡,幾個月都不打一通電話,③又或者說辦完電話卡後,人突然跑到外地去了。就符合這些行為特徵的號碼,它就會被模型自動給停機,規則很多的。之前遇到過④有用戶把電話卡插到另外一台手機,然後一下子被移動給停機了。模型裡面自動規則我們都不知道,這個規則從來沒有展現給我們看過。”

中國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具體標準我也沒辦法非常準確答覆,因為這個三家運營商都一樣,我們只是幫用戶去操作復機的流程。具體是什麼標準,這個我們也答不上來。”中國聯通營業廳工作人員:三個月左右不用不打電話,不發短信,完全沒有任何的聯網記錄的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信息管理比較嚴,就是驗證一下是不是本人在使用的,怕有人賣號。”

對於手機號二次驗證引發的爭議,有專家表示,運營商承擔國家反詐中心要求的”人卡一致”監管責任,用戶出現異常行為時,啟動二次驗證具有合法性,但觸發標準亟待明晰,減少主觀模糊性和一刀切,操作流程也亟待規範。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新聞周刊、新疆日報、澎湃新聞、新聞坊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