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佈局!這一重要基地,已在河南揭牌

撰文| 餘暉

11月6日,2025中原農穀種業大會在鄭州開幕。

河南省委書記劉寧、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楊振海、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理事會原主席崔野韓出席並致辭。

河南省省長王凱出席並為“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農業領域育種方向)”揭牌。

為何要如此關注種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的“晶片”,處於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如果種子不是由自己生產,那我們餐桌上的蔬菜就只能受制於人。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近年來,國產種子研發能力逐步增強,市場佔有率也穩步提升,但仍有部分農作物依賴“洋種子”。曾有媒體報導,雖然我國的主糧種子基本不缺,但是經濟作物尤其是一些高端蔬菜的種子依賴進口,另一種“種業”如白羽肉雞、奶牛、生豬、肉牛等肉禽類農產品,大部分也都是國外的品種。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曾指出農業方面的一些短板,稱“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後。 ”

打好種業翻身仗,勢在必行。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那次會議提到,“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

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我國不斷加大育種創新攻關力度。

成效有目共睹。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了95%,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華西牛、南美白對蝦等品種打破國外壟斷,市場佔有率持續提升。

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對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對照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種業發展還存在短板弱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科技創新是關鍵。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種業強省,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種業創新的“主戰場”。 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到,“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

近年來,河南在種業創新上持續發力。

“十四五”以來,河南省有822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125個“叫得響、推得開、種得好”的優良品種走出實驗室,成為農民朋友的“放心種”。

河南種業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中原農谷”。

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舉全省之力在新鄉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明確到2025年,建成國內一流的種業創新平台,種業產業化實力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如今,中原農谷聚集了數十家高能級平台,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繁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今年4月的數據顯示,中原農谷已推出126個優質新品種,其中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助力河南年增產糧食超20億斤。

在此次大會上,劉寧提到,將“以高水平推進中原農谷建設為主要載體,著力構建一流種業創新平台,匯聚一流種業創新資源,營造一流種業創新生態,更好助力我國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

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農業領域育種方向)”也正式揭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全國農業領域首個佈局建設的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將推動生物育種從經驗驅動向模型驅動的技術革命。

多說幾句。

中試,即中間性試驗,是把處在試制階段的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的過渡性試驗。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是加速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發展的共性能力平台。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到“佈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 ”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