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可以說是大模型的狂飆之年,幾乎每一次迭代都在刷新人們對ai能力邊界的認知。但進入2025年,當「看得懂」「聽得懂」「說得出」都不再稀奇,ai的競爭開始從模型性能轉嚮應用落地與生態共生——智能體(agent)的崛起正是這個轉變的標誌。
智能體意味着ai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還是能在不同終端中感知、推理、行動的「數字分身」。從車機助手到家庭中控,從企業知識管理到教育陪伴,它正在成為讓大模型真正走進日常的橋樑。但當ai開發者不斷擴展智能體的邊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真正屬於ai開發者的智能生態在哪裡?
稍早前,36氪研究院發布了《2025年中國大模型行業發展研究報告》,就將生態構建能力納入了中國大模型企業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按照這套評價體系,科大訊飛、字節跳動、深度搜索、阿里巴巴以及騰訊共列第一梯隊,報告就提到了科大訊飛在生態、技術、政企市場落地以及具身智能的多維度能力優勢。
11月6日,科大訊飛面向全球開發者給出了更清晰的答案。在第八屆世界聲博會暨2025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推出全新升級的星火大模型底座,同時舉辦了一場可能影響全球 ai格局的開發者生態發布會,將訊飛開放平台真正展現給全球ai開發者,也透露出了科大訊飛正在為智能體時代搭建的新基建。
且不同於openai將應用聚於chatgpt的封閉路線,科大訊飛選擇了另一條路線:讓千萬開發者成為智能體生態的創造者和創新者。而這也將成為訊飛ai生態最強大的護城河,可能也是中國ai進入快車道的關鍵引擎。
從語音到智能體,打造全球ai中樞
如果要給科大訊飛的ai之路畫一條時間線,它的起點無疑是「語音」。從最早的語音識別、語義理解到如今的大模型,科大訊飛始終把「讓機器聽懂人類」作為第一原點。今天隨着語音驅動的多模態交互逐漸成為人機交互的新範式,科大訊飛也成了最懂如何讓機器「能聽會說」的玩家之一。
在這次開發者生態發布會上,科大訊飛更是交出了一個更野心勃勃的答案:aiui開放平台、機器人超腦平台、ai虛擬人交互平台、星辰agent平台……它們就像訊飛ai的中樞神經,共同構成一個能被千萬開發者調用、定製、復用的ai生態底座。
作為語音驅動的多模態中樞,aiui開放平台把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情緒檢測、聲音復刻等能力整合進一套「極速超擬人交互」系統,讓端到端響應時間縮短到1.6秒,不僅支持超擬人發音以及長時記憶能力,新一代全雙工交互模式還能根據語義完整性動態拾音,消除無關人聲噪音對交互的干擾。此外,新一代的交互大模型意圖理解能力更強,主動對話、耐心傾聽和高情商的情感共鳴能力也更強,還推出了兒童專屬交互大模型,能理解兒童語音和表達。
如果我們都相信ai是新的ui(用戶界面),那aiui開放平台的價值顯而易見,核心就是讓整個交互變得無比自然,更接近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習慣。
而在訊飛超腦2030技術底座之上,訊飛機器人超腦平台讓ai能力更加具象化,提供智能機器人所需的多模態感知交互以及大模型認知理解服務。通過訊飛超腦板、機器人多模態交互套件、智能ai背包等軟硬件一體的形式,廠商還能將訊飛機器人超腦平台的能力快速集成給機器人甚至泛機器人設備,就能讓機器人學會對話、理解指令、規劃任務。
這些都為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提供了快速、穩健的路徑。在本屆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首次公開亮相的長虹「虹曦」機器人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對於泛機器人來說,訊飛機器人超腦平台無疑就像一張ai時代的「快速通行證」。
科大訊飛ai虛擬人交互平台,結合最新虛擬形象技術與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星火大模型等ai能力,提供從虛擬人資產構建、ai驅動到多模態交互的全流程saas服務,開發者可基於平台,為每個企業打造數字代言人,為行業提供了從視頻生產到各終端交互的數字人解決方案,在企業營銷、展廳接待、企業客服等場景,為企業提供降本增效和營銷增量等多場景落地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訊飛星辰平台相當於一個低門檻的「大模型超級工廠」,不僅支持星火全系列併兼容deepseek、qwen等50+主流大模型,還支持數據工程、模型微調訓練、推理部署等全生命周期的工具鏈,開發者可以在這裡快速完成大模型的微調,把一個想法在數小時內變成專屬的智能體應用。在此基礎上,科大訊飛也孵化出了包括訊飛繪文、訊飛智文、訊飛智作在內的一系列智能體應用,它們是平台能力落地的具體體現。
發布會現場,科大訊飛還宣布了星辰平台全面開源,這意味着其ai能力和底層架構將完全開放給全球開發者,成為行業內極少數真正「開源可商用」的企業級大模型平台。但訊飛星辰平台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開源,更在於落地。
訊飛星辰平台採用同源同構設計,保持雲上與開源版本完全一致,便於企業直接部署到生產環境。同時在行業模型上延續星火「1+n模型+賽道」布局,讓行業大模型更懂行業語境。但真正讓訊飛星辰平台區別於其他項目的,是它率先實現了agent+rpa的深度融合。
在傳統智能體架構中,agent負責決策與規劃,卻缺乏執行能力。訊飛通過自研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把「聰明大腦」和「靈活身體」結合在一起,讓智能體不僅能思考還能行動——能在系統中調用工具、調度流程、自動執行結果。這種從理解到執行的閉環,使得智能體首次具備了真正的「生產力」。
此外,星辰平台還具備低代碼的智能體開發體驗、可復用的workflow工具鏈,並且對二次開發或產品完全免費可商用的開放政策。這意味着企業無需擔心授權限制或功能閹割,開發者也能在最短時間內搭建出可直接上線的智能體應用。科大訊飛還與支付寶強強聯合,將ai支付功能引入智能體,開發者通過智能體也能實現長期穩定的收益,更進一步推動智能體生態的持續繁榮。
更核心的是,相比openai強調讓所有開發者將應用接入chatgpt,以chatgpt為中心,科大訊飛的方向則讓大模型的能力被每個開發者自由創造和調用。這可能也是ai生態能否進入快車道的關鍵:
不靠中心化的聚合,而靠去中心化的生長。
而訊飛開放平台,本質上其實就是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一套可生長、可復用且好用的技術底座。正如安卓之於智能手機生態,科大訊飛正在打造全球ai 產業的開放系統——讓ai不再屬於少數巨頭,而是每個開發者和企業的工具箱。
點燃968萬開發者的火種,讓ai力量徹底釋放
如果說平台是訊飛ai生態的「靈魂」,那無數開發者就是流淌其中的「血液」。截至2025年10月,訊飛開放平台開放的 ai 能力數量達到872項,聚集了超過968萬生態開發者,今年新增開發者中大模型開發者佔比更是提升了90%,日均調用量同比劇增1248%。
這些數字的背後,不只是一個開放生態的繁榮,更是一條已經被打通的鏈路——從底層技術到企業場景,從獨立開發者到全球市場,科大訊飛正在讓ai的生產力循環起來。而這種增長更不是偶然,而是系統性設計的結果。
首先是門檻被大幅降低。開發者想在大模型上做創新,往往要面對算力、數據、大模型三座大山。如今在訊飛星辰平台上,企業和個人開發者都能以低成本完成模型微調、智能體訓練與推理服務。再配合aiui平台的「即插即用」硬件方案,無論是多麥降噪板、ai背包還是多模態開發板,開發者不需要重新造輪子,就能快速做出可落地的產品。
對初創團隊而言,這意味着他們可以把時間花在創造應用價值,而不是折騰技術棧。
其次是場景被真正串了起來。科大訊飛不只在開放api,而是提供「軟硬件共創」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從「ai+電視」的泛屏智能體,到「ai+兒童硬件」的專屬交互模型,科大訊飛讓開發者在清晰的場景中找到落地方向。
比如科大訊飛與海爾電視共創的星閃指向遙控器智能體方案,就是開放生態下的經典樣本:科大訊飛提供語音與認知智能,海爾負責硬件體驗,通過平台調優與插件接口實現個性化服務。類似的協同模式,也出現在ai眼鏡、機器人、文旅虛擬人等眾多場景中。
最後還離不開生態的造血機制。
2025年科大訊飛ai開發者大賽再創新高,匯聚36898支團隊,來自17個國家325座城市的選手參賽。聯合團中央發起智能體大挑賽,366所院校676支團隊參加,首個獲團中央+教育部雙認證的大模型國家級賽事。通過這種高水平的競賽孵化、資金支持和商業對接,科大訊飛ai開發者大賽不僅源源不斷為生態注入新血,也讓訊飛開發平台成為了全球開發者接觸、擁抱中國ai創新最好的窗口。
這些都讓訊飛ai生態形成了正循環:開發者越多,應用越豐富;應用越多,對企業的引力就越大;企業引力越大,生態就越穩固。在很多大模型還在依賴補貼和營銷的背景下,科大訊飛找到了一種不靠燒錢、靠產業自增長的ai路徑——從平台、硬件到應用,再回到開發者,形成一條真正閉環的產業鏈。
寫在最後:中國式ai的答案
科大訊飛的故事,也是一面中國ai產業的鏡子。過去二十年,從語音識別到機器理解,從硬件模組到大模型平台,這家公司幾乎見證了中國人工智能的全部演化路徑。而這次開發者生態發布會,更像是它在ai新周期交出的又一份答卷:
從單點產品的領先,到構建出一整套產業可共享的「ai系統」。
事實上,在這一輪席捲全球的ai技術浪潮中,所有企業和開發者都在尋找一條真正能落地的曲線:技術要跑得快,商業得接得上。而科大訊飛的思路很明確——讓ai的能力流向每一個人、每一個設備、每一個場景。它不是在造一個巨大的ai平台,而是在鋪一條讓所有開發者都能通行的路。
但與openai構建的封閉生態不同,科大訊飛選擇了更艱難、也更有生命力的開放路徑。它把自己的技術底座開放給開發者,把語音、視覺、認知、交互的每個能力都變成可調用的模塊,讓生態像森林一樣自然生長。這樣的選擇,不只是商業模式的差異,更是一種中國式ai的答案——開放、共建、長線。
而ai的未來,最可能生長在繁茂共榮的生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