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今年52歲,最近總覺得整個人沒啥精神,就連最喜歡的早起遛彎也興緻缺缺。家裡的孫女關心地問:“爺爺,你怎麼臉上發黃了?”
王大爺一聽,還真是,最近身邊好幾個朋友也在說“氣色差了,連食慾也不好”。
可他自己覺得能吃能睡,沒啥大問題。
直到有天清晨,他突然發現小便顏色變深,還伴有乏力,想着可能是“上火”導致的,就硬挺着沒當回事。
其實,王大爺的經歷在不少中老年人身上屢見不鮮。大家總覺得肝病距離自己很遙遠,甚至覺得“熬一熬就過去了”。
可令人意外的是,許多嚴重肝病都是一點點“拖”出來的,尤其是那些被忽視的早期信號,常常等到檢查出來問題時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期。
那麼,肝病到底有哪些早期表現值得我們特別警惕?是不是只有肝區疼痛才算“出事”?
本期,我們就來剖析肝病早期的“四大信號”,尤其第3種表現,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忽略了!
肝臟的異常表現,到底該不該重視?
肝臟被譽為人體的“化工廠”,負責解毒、合成、儲能等200多項任務。但因為肝臟本身幾乎沒有痛覺神經,很多肝功能異常時,並沒有明顯的疼痛信號。
據《中華肝臟病雜誌》數據顯示,70%的慢性肝病患者,在早期幾乎察覺不到明顯不適,直到病情進展到中晚期才被發現。
醫學界權威專家指出,“肝病的高隱匿性是致命風險之一”。例如,乙肝、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等,常常處於“無聲無息”階段。
更有數據顯示,中國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近30%,但僅有不到20%的人主動查過肝功能。
很多患者等到出現黃疸、腫脹等明顯癥狀時,肝功能已經大幅下降,治療難度激增。這才是“肝病都是拖出來的”最危險的地方!
出現這4種表現,千萬別再拖:早查肝功能或許能挽救健康
堅持關注身體變化,是保“肝”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這4種異常信號尤其要重視:
持續乏力、體力下降:
肝臟是能量“倉庫”,當肝細胞損傷後,糖原儲存和分解功能下降,人就會感覺沒精神、易疲勞、注意力難集中。
相關流行病學統計,近40%的慢性肝病人群,最早表現就是莫名乏力,但大多數會誤認為“勞累過度”或“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
黃疸表現,包括皮膚、鞏膜黃染:
肝臟無法及時代謝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後,皮膚、眼白等就會變黃。黃疸常是肝損傷的“冰山一角”。
據《肝膽外科雜誌》臨床回顧,每10位被確診肝功能異常患者中,有6位在出現皮膚/眼白髮黃時才警覺就醫。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應儘快進行肝功能和肝膽B超檢查。
食慾減退、消化道異常:
這一點尤為隱秘且易忽視。肝臟異常影響消化酶合成,可能導致噁心、食慾差、腹部脹滿、飲食油膩後特別不適等表現。
不少膽囊結石、慢性胃炎患者在“查胃”的過程中,才意外發現是肝臟出問題。所以,反覆食欲不振,排除胃腸疾病後,更要考慮肝功能問題。
小便色深如茶、中度水腫:
正常小便為淺黃色,若肝臟代謝膽紅素能力下降,尿色會逐漸變深,嚴重時可呈“濃茶色”。
肝功能受損時還常伴有下肢輕度水腫等表現,原因在於白蛋白合成不足,血漿滲透壓降低,組織“泡水”。體檢數據顯示,約15%的肝功能異常人群首發癥狀為“茶色尿”。
如何做,才能守護肝臟健康?有這四招,大部分人都能操作
定期查肝功能和B超:
尤其40歲以上、有乙肝家族史、長期飲酒、肥胖、三高人群,每年至少體檢一次肝功能+肝膽B超,覆蓋兩項篩查,肝病早發現率提升至89.4%。
減重與控油,合理膳食習慣:
每增加5公斤體重,脂肪肝風險提高13%。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優質蛋白、粗糧,少高油高糖食物,戒酒為佳。
按時作息,適量運動:
熬夜、過度疲勞會讓肝細胞自我修復能力降低。每周堅持3-4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每次30-45分鐘,有助促進肝臟血液循環。
用藥要慎重,遠離肝毒性藥物和保健品:
肝臟是藥物代謝核心,“濫用藥物”對肝損傷極大。切忌隨便吃“護肝保健品”,出現異常癥狀第一時間就醫,不要自己“試方”。
本文為健康知識科普,結合權威資料和個人觀點撰寫,部分情節為方便表達和閱讀理解進行了適當虛構與潤色,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醫生診斷。如感不適,請及時就醫。收藏以備不時之需,轉發給你關心的人!
參考資料:
《中華肝臟病雜誌》2023年第12期
《臨床肝膽病雜誌》2022年1月
《肝膽外科雜誌》2021年8期
《中國成人脂肪肝流行病學報告》
《慢性肝病患者癥狀特徵分析》
《肝疾病患者早期臨床表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