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蘇筱雯台北16日電)「我喜歡用資訊科技幫助人!」思脈數位創辦人王承翰(Max)笑說,這不是在講大愛精神,而是靠專業幫企業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現更運用AI,盼助企業數位轉型、無痛升級。
Max原效力雄獅集團,當上數位部主管後,一邊接案斜槓的他漸覺無法兼顧。「剛好數位行銷開始轉向網紅,我是工程師背景,對資訊系統更有興趣,所以2017年毅然決然創業」,思脈數位就這麼誕生了。
這個10人左右的小團隊,已服務近百客戶,平均每年進行30到50個專案。除了原就熟悉的旅遊業,還延伸到媒體、營造、家電等領域;而Max自身專精的微軟系統,剛好也為公部門、上市櫃公司、醫院所慣用,遂成合作對象。
產業生態劇變 面對AI唯快不破
思脈與AI的初見面早在ChatGPT引爆浪潮之前,當時因為長照2.0,透過資訊工業策進會與AI公司開發App機器人,照護者若遇狀況可詢問AI如何處理。「AI公司給出模型,你得要自己餵資料,他們再調校跟訓練。」大量資料收集困難、精準度不佳,計畫因而走不下去。
Max不諱言,2022年底出現的大語言模型ChatGPT,讓一切都變了。資訊公司普遍患上「AI焦慮」,「一邊覺得方便好用,一邊怕被取代」。他認為解法唯有多了解,除購置寫程式、製圖等專業型AI工具,也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數位轉型補助,讓同仁自學外還能獲得專業培訓。
Max並參加AI年會隨時更新業界資訊,「AI發展速度太快了,可能我們才跟客戶談定使用模型,下個月模型就更新,還更快更好更便宜。」因此,不只緊跟技術趨勢,快速應變更是現今資訊產業必備技能。
用數據做設計 打造台灣首款設計研究AI工具
近年思脈與經濟部所屬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持續用科技結合設計,協助不同產業。而過去設計師開發新產品,會以問卷等方式進行前期研究,設研院希望推出工具助其創新升級。思脈遂結合資策會、李慕約公司、時行創意之力,成功開發兩款設計師專屬AI工具–「產品數據分析工具」、「使用者研究數位工具」,為國內首創。
「產品數據分析工具」收錄30多萬筆Amazon、Momo的產品數據及百萬筆市場數據;「使用者研究數位工具」則收錄近200個品牌的使用者輪廓、百萬筆真人評論資訊,而兩款工具都搭載AI自動分析,可一鍵生成趨勢報告。
兩款工具在新一代設計展、台北國際電腦展亮相皆獲好評,更得到2024金點設計獎標章。上線兩年來持續調整與優化,提供會員訂閱制,除盼業界多多利用,也在設計科系師生間積極推廣。
AI補助應聚焦 有賴顧問穿針引線
思脈亦與管顧公司合作,輔導中小企業申請數位轉型補助,「我們不只需了解適用於自己的AI,還要了解各式各樣的AI工具如何導入不同產業。」Max認為政府補助目前過於廣義,應慢慢聚焦、分眾,針對不同領域開設AI培訓,且鼓勵資訊公司進去幫助中小企業。
再者,應該要有「AI顧問」這樣的角色,「東西太新了,各家課程還很散很亂,AI公司想開什麼課就開什麼,中小企業在沒有概念下,完全不知道自己適用哪種AI。」他指出AI顧問除了幫企業評估需求,也能成為公部門與企業間的橋梁,讓AI轉型能普及到各產業。Max同時理解,AI發展速度太快形成入門障礙,「就跟過去網路泡沫一樣,突然爆炸性成長,但絕對會慢慢收斂。」

大AI時代不缺席 盼從幕後站到台前
思脈已完成或進行中的AI專案,還包括協助營造業申請「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補助,開發工程工具箱App,內有AI翻譯文件,方便外籍移工無紙簽署的文件簽核功能。並與大型醫院合作開發AI掛號機器人,民眾用語音或文字敘述症狀,它就能引導掛號到合適的科別、醫生,不受限於醫院營業時間,24小時服務民眾。
另有家電零售業者週年慶,創辦人和董事長想用影片給3000多位員工每人一段話,且各要有專屬內容,思脈以生成式AI、聲音克隆製作,實現過去幾乎不可能辦到的企劃發想。

成立8年來,思脈總扮演幕後研發者、協力者角色,雖穩健前行,但Max仍夢想推出自家產品,從開發到推廣一手包辦。訪談的當下,他正申請經濟部「促進傳產研發關鍵技術(CITD)」補助,持續以科技力注入產業。
而各領域他都有興趣一試,「做這行本來就要一直追新的技術,只是現在剛好遇上大AI時代。」新的點子彷彿不斷生成,在他腦海高速運轉中。1140516

標題:思脈擁抱大AI時代 為產業注入科技力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