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一百年的悲傷!
3
劉公島銘刻著一個民族的屈辱記憶與對侵略者的深刻警醒,是中國近現代命運轉折的關鍵地標。
4
威海海事局發布航行通告,11月24日清晨6時至傍晚17時,黃海特定海域執行實彈射擊任務,嚴禁任何船舶駛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洋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周邊水域展開高強度軍事演練。
![]()
5
日本退路被堵死
6
高市早苗公然將台灣局勢與日本國家安全掛鉤,態度強硬,自認有美日安保條約作為後盾,可肆意發聲。
7
她低估了中國的反應速度,也誤判了所謂盟友的實際立場。她在東京高調鼓譟,幻想美國會無條件出面乾預,卻未曾料到,中國早已布下多重戰略棋局。
![]()
8
中美元首通話之後,美方傳遞出明確信號:充分認知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關切。儘管外交辭令保持克制,但內涵清晰——日本不得輕舉妄動。
9
這一表態令高市早苗內心動搖。她原本堅信背後有強援支撐,卻不料美國在關鍵時刻選擇抽身而退,劃清界限。
![]()
10
與此同時,中國外交機構啟動全球通報機制,向190多個主權國家逐一說明立場,這是一次具有戰前性質的法理聲明:若日本採取敵對行動,中國將依法行使自衛權利。
11
更令東京震驚的是,中國駐日使團正式援引塵封已久的“敵國條款”。這張由二戰戰勝國掌握的法律王牌一旦啟用,意味著針對日本的反制措施無需經由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即可實施。
![]()
12
日本曾幻想依托美日同盟牽制中國崛起,然而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己已被排除在關鍵決策之外,不得不單獨直面一個手握“敵國條款”與強大軍力的鄰邦。
13
戰略退路徹底封閉,東京只能被動接受現實。這正是外交施壓與軍事威懾協同推進所產生的強大壓迫感。
![]()
14
劉公島的火力回答
15
要理解此次為何選定劉公島海域舉行實彈演習,就必須追溯這片海域所承載的歷史重量。
16
海底沉睡著北洋水師的艦體殘骸,丁汝昌、劉步蟾、薩鎮冰等將領誓死不降的忠烈事蹟,使此地成為中華民族海防精神的象徵高地。
17 號
百年前,日軍在此耀武揚威,擴張其帝國野心;今日,中國軍隊重返故土,以現代化火砲將昔日傷疤轉化為震懾之音。
![]()
18
演習自清晨六點持續至下午五點,威海海事部門發布的航行警告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該區域嚴禁一切船隻進入。
19 號
炮聲震天,並非單純訓練科目,而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戰略宣示:你曾獲勝之地,如今是中國劃定的底線。解放軍集結海空精銳力量,展現出全面掌控黃海的能力。
![]()
20
時間安排亦具深意。原定於19日結束的黃海演訓因應日本近期挑釁行為而延長並擴大範圍。每一次炮火轟鳴,既是對先烈英魂的莊嚴祭奠,也是對對手的心理警示:你們引以為傲的歷史節點,現已成為遏制野心的火力網。
21
對於日本而言,這是沉重的心理衝擊——表面是例行軍演,實質卻是無聲宣告:中國已然強大,勿再沉迷於過往幻影。
![]()
22
選擇劉公島作為演訓地點,蘊含深刻的政治藝術——直接在對方最敏感的歷史創傷處展示實力。
23
宛如一位痊癒的巨人,佇立於當年倒下的地方,手持利劍,目光如鐵,凝視曾經的加害者。每一聲炮響,都是對歷史的重申:你想抹去的記憶,我們始終銘記;你想試探的邊界,我們堅決守護。
![]()
24
核陰影下的硬對硬
25
高市早苗的挑釁已不止於言論層面,其意圖正向更為危險的領域延伸——觸及核武議題。
26
日本政府在“無核三原則”的邊緣反複試探,允許美國核潛艇靠港,積累可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技術儲備與材料基礎。這才是引發中國強烈回應的根本動因。所謂涉台言論,不過是掩人耳目的煙幕,真正的目標在於實現軍事解禁。
![]()
27
中國的應對方式已完成質變,從初期勸誡轉向實質性遏制。解放軍牢牢控制黃海中部戰略樞紐,既保障首都圈海上門戶安全,又有效阻斷美日韓聯合滲透路徑。
28
外交上亮出“敵國條款”,戰略上與美國單獨溝通,軍事上於劉公島實施高頻率實彈射擊,三大維度形成嚴密閉環。
![]()
29
這套立體化反制組合拳,既是針對日本核傾向的嚴厲警告,也是向國際社會釋放明確信號:倘若現有國際機制無法約束其核衝動,中國具備足夠能力與堅定意志,以實際行動予以壓制。
![]()
30
雖為局部演訓,但傳遞的信號覆蓋全局。隨著演習週期拉長、覆蓋區域擴展,中國正將模糊威懾升級為清晰備戰狀態。
31
東京仍在玩弄文字遊戲,推行漸進式突破策略,而中國已掀開談判桌,擺出決戰姿態。
32
這場對峙向日本清晰傳達:妄圖操弄台灣牌、追逐核武夢,就必須準備好承受相應代價。炮聲即語言,用最堅硬的方式宣告:一旦越界,必遭反制。
![]()
33
結語
34
劉公島的砲聲,在黃海上空久久迴盪,也在東京政壇神經中激起震盪。
35
歷史的舊創與今日的實力相互映照,中國通過實戰化演訓與精準外交手段,將立場表達得毫不含糊:挑釁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36
日本若執意冒險前行,終將獨自承擔一切後果。
37
信源:
38
北京時間
![]()
39
東南網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