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峰!小學生人數,開始減少了

文|凱風

人口大變局,連鎖反應來了。

01

人口達峰後,學生也將達峰。

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人口發展呈現新特徵:

小學在校生規模已在2023年達峰,初中階段預計明年達峰,高中階段將在2029年達峰,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在2032年達峰。

這在最新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25》得到驗證。

2024年全國小學招生人數為1616.6萬人,減少261.3萬;在校生從1.08億減少到1.056億,下降252萬人。

小學生剛剛達峰,但幼兒園已下降多年。

去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584萬人,相比上年減少509萬人,與最高峰的4818萬相比,少了整整1/4。

這還只是開始。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高中乃至大學,生源將會梯次達峰。

這一切,都是出生人口變化帶來的遲滯反應。

從出生開始,3年到幼兒園,6年到小學,12年到初中,15年到高中,18年左右到大學。

過去10多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從最高1880多萬下降到最低902萬,去年雖然有所反彈,但仍未重回1000萬大關。

2010年至今,人口生育存在三個高點: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分別對應雙獨二孩、單獨二孩、全面二孩的政策節點。

對應2014年出生人口,高中入學在2029年,大學則是2032年,與官方判斷的達峰時間相一致。

從人口達峰到學生達峰,連鎖反應會逐步到來。

02

學生梯次達峰,影響有多大?

幼兒園、小學在校生已經達峰,初中即將達峰,與之相匹配的學校、教師都要隨之而調整。

過去一年,全國幼兒園少了2萬多所,小學也減少了7000多所,初中減少200多所。

高中數量還​​在增加,但也只有3年左右的窗口期。

過去,各地為推行職業教育,中考考生只有一半能上高中,另外一半則要選擇中職。

如今,受人口達峰影響,部分地區已取消“五五分流”,或推動高中、中職互相轉學。

留給高校的窗口期,也只剩6年。一旦大學生總體見頂,高校格局勢必迎來挑戰。

目前,我國共有2900多所普通高校,含本科學校1365所、高職(專科)學校1554所。

過去10年,全國增加近500所高校,多數都是專科院校。

未來,高校擴張勢頭或將不復,部分民辦高校、專科院校或將面臨生源危機。

03

最大“鐵飯碗”,首當其衝。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

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教師資源配置,涉及規模最為龐大的“鐵飯碗”。

高峰時期,我國各類學校專任教師接近1900萬人,加上職工則接近3000萬人。

過去幾十年來,伴隨人口增長、教育普及、城鎮化加速,教師需求有增無減,儼然最“穩”鐵飯碗。

然而,這一局面正在發生逆轉,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高中,教師正在逐步過剩。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5》,去年小學專任教師減少6.62萬人,而幼兒園專任教師已連續2年減少,減少了41.23萬人。

這還只是開始。如果不採用小班制教學,那麼教師過剩在所難免。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測算,到2035年,全國小學教師可能過剩150萬,初中教師過剩37萬。

這也意味著,未來10年,僅義務教育階段就接近200萬教師過剩。

04

教師過剩,不必擔心“裁員”。

在我國,體制存在慣性,編制之所以被視為“鐵飯碗”,就是因為不會如同企業一樣輕易裁員。

哪怕是人員過剩,往往只會鎖死編制、凍結招聘,激進點的只是“退三進一”,借助退休人員來逐步消化。

選調分流、編制騰挪正在成為大勢所趨,即教師流轉到其他事業單位,或從小學轉移到中學。

去年以來,福建長汀縣、江西省豐城市、湖北鄂州等多地,將部分教師轉崗至初中任教,以此解決小學教師過剩而中學師資不足的矛盾。

江西南城縣、安徽葉城縣、湖南橫山縣等地,則選調教師到其他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工作。

當然,無論選調還是騰挪轉移,都只是權宜之計。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師資源將會排浪式過剩。

如果不能輕易裁撤崗位,開源無疑是有必要的。

擴大學前教育規模是其一,將幼兒園招生年齡提前到2歲,同時完善0-2歲的托育機構建設,擴大生源總盤子。

“小班制”教學是其一,從大眾教育回歸優質教育,但財政壓力是最大約束,難以普及。

還是那句話,不要沉浸於鐵飯碗的安穩,務必隨時保留離開體制的能力。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