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暴漲救不了償付能力: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仍有4家機構風險綜合評級為C

2025年前三季度,受益於“報行合一”、投資收益暴漲等因素,保險行業凈利潤創歷史新高,受此影響,凈資產也普遍出現上揚,但這些並未能多數險企改變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的趨勢。三季度末,仍有1家人身險公司、3家財產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

資本短缺已然成為困擾行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如果凈利潤暴漲、凈資產普遍提升, 都無法徹底扭轉償付能力下滑困局,行業究竟該如何拯救償付能力充足率?

凈利潤暴漲拉升凈資產,但償付能力仍現普降,華匯人壽償付能力仍不達標

披露2025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72家人身險險企的凈資產,整體實現增長,平均凈資產同比增長率約為12%,中位數增長率約為8%。這與投資收益增加,凈利潤普遍顯著增長,進而增厚凈資產有關。

大型公司憑藉穩定的盈利和資本注入,拉動行業整體水平,約有70%的險企實現凈資產正增長。但中小型公司增長乏力,部分公司甚至出現大幅負增長,顯示行業內部資本積累不均衡。

儘管凈資產在增長,大部分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卻依然在下滑。

72家人身險險企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行業平均值約為175%,中位數約為145%,較2024年同期的平均值182%和中位數151%略有下降。

具體來看,50家壽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比下滑,約佔整體的65%。反映出行業面臨一定的資本壓力,可能與新會計準則切換、業務擴張及投資環境變化相關。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表現略優於前者,行業平均值約為235%,中位數約為210%,同比也呈小幅下降趨勢,其中31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比呈下降趨勢,約佔四成左右。

但同期,72家人身險企中,只有9家險企出現虧損,大多數險企不僅實現盈利,還實現了利潤同比顯著增長。

風險綜合評級分布顯示,AAA級公司佔比約14%,AA級公司佔比約18%,A級公司佔比約11%,BBB級及以下公司佔比約57%。其中,BB級和B級公司合計佔比約40%,表明較多中小險企資本充足率偏低,風險抵禦能力較弱。值得注意的是,C級公司僅有1家,需關注其潛在風險。

在壽險行業中,切換新會計準則的公司與未切換公司表現存在差異。已切換會計準則的37家公司,多為頭部險企、銀行系險企,以及部分其他類型中小險企,這些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約為161%,中位數約為139%,同比下滑公司佔比達70%;未切換會計準則的35家公司,以中小公司為主,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較高,約為290%,中位數約為150%,但同比下滑公司佔比也超過60%。

這與新會計準則體系下,使用即期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折現率計算參數,而非過去的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低利率下,這導致險企折現率加速下滑。

此外,未切換公司中AAA的高評級佔比更高,但風險分布更分散,BBB級及以下公司佔比超過70%,反映其風險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壽險-已切換或部分切換新會計準則險企:

凈利潤暴漲救不了償付能力: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仍有4家機構風險綜合評級為C -

壽險-未標註、未說明切換新會計準則險企:

凈利潤暴漲救不了償付能力: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仍有4家機構風險綜合評級為C -

整體情況與人身險類似,3家險企償付能力仍不達標

共有86家財險公司披露了2025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就凈資產而言,財產險公司與人身險公司相似,都實現了凈資產的普遍增長。86家納入統計的產險公司凈資產平均同比增長率約為10%,中位數增長率約為7%。

頭部公司凈資產規模龐大,拉動行業整體水平,但仍有約25%的公司凈資產同比下滑,部分中小公司因承保虧損或投資回報下降面臨資本侵蝕。

與人身險公司類似,財產險公司凈資產普遍增長的同時,其償付能力能力充足率卻依然在下滑。

根據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行業平均值約為350%,中位數約為250%,較2024年同期的平均值380%和中位數260%有所下降。

86家產險公司中,共有44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同比下降,主要受車險業務競爭激烈、災害賠付增加等因素影響。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約為380%,中位數約為270%,同比也呈現小幅下滑,相應也有一半左右的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

但同期,只有8家財產險公司出現虧損,大部分險企不僅盈利,且盈利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

風險綜合評級顯示,產險行業風險分布較分散。AAA級公司佔比約9%,AA級公司佔比約20%,A級公司佔比約15%,BBB級及以下公司佔比約56%。其中,風險綜合評級為C級的公司有由原來的4家降為3家:安華農險、前海財險、亞太財險,顯示這些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仍然不達標。另有一家東吳財險,未披露相應數據。

凈利潤暴漲救不了償付能力: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仍有4家機構風險綜合評級為C -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