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驗完全新 CLA 後,隔天行程轉向斯圖加特近郊,也就是 梅賽德斯·奔馳 總部所在的辛德爾芬根(Sindelfingen)。這裡不只是品牌最大生產基地,更是先進研發與測試設施的核心。然而,由於廠區內大部分內容屬於高度機密,我們在踏入大門之前,便被要求繳交手機與攝影器材,只能在核可的特定區域拍攝。這樣的嚴謹規格,也正顯示出這趟導覽的含金量。

安全第一:從 1959 年到 TFS 撞擊測試
Mercedes-Benz 的安全測試歷史可追溯到 1959 年。當年他們在 Sindelfingen 進行全球車廠首場撞擊測試,奠定了後來完整的安全研發體系。如今,這項工作由 Technology Centre for Vehicle Safety (TFS) 承擔。

TFS 的規模驚人:建築面積達 55,000 m²,結構內用了 7,000 噸鋼材,四條獨立撞擊軌道最長可超過 200 公尺,地板以 500 根混凝土樁固定至 18 公尺深,確保誤差不超過 5 mm / 100 m。這種精度,是模擬事故所需的基礎。

TFS 每年可執行 900 次完整碰撞與 1700 次 sled 測試。不同於毀損性試驗,sled 測試使用加速與剎停模擬衝擊,能反覆驗證安全帶、氣囊等系統。甚至有些測試車會在事故後旋轉 360°,檢查燃料或電池的密封性。

而此行參訪媒體團,也在現場觀摩了一場現行款 ICE GLC (X254),以 56 km/h 的速度進行 100 % 正面撞擊測試。在高速攝影機(每秒最高 1000 張)和地下玻璃坑道的輔助下,車體吸能結構的變形被完整記錄。撞擊後,工程師立刻進行乘員艙完整性檢查,並比對假人(最多 220 測點)的數據。


對 Mercedes-Benz 而言,「主動安全」或許能避免事故,但「被動安全」仍是最後一道防線。並不是所有的變因都能在模擬中呈現,這就是為什麼在電腦完成 15,000 次模擬之後,實際的撞擊測試仍不可或缺。



Sound Lab 研究室:「聽覺印象」也需要工程來實現
結束撞擊測試後,我們被帶到了一個佈滿隔音材質的大型實驗室,這裡是 Mercedes-Benz 的 Sound Lab,在這樣與外界聲音隔絕的場域,不只是測噪音,而是要創造一種「聽覺印象」,尤其在電動化與高性能車型中,聲音成為辨識度與「情緒」的一部分。


這裡擺放了一輛全新純電 GLC 原型車,工程師演示了在純電 GLC上的 39.1 吋 MBUX Hyperscreen 裡的 Emotional Modes 沉浸式座艙,透過全幅螢幕選擇你要的環境動畫背景主題,系統就會搭配氛圍燈、空調與音效營造出臨場感。如選擇營火模式,車內就會有火焰燃燒木材的音效,氛圍燈轉為暖色系、空調溫度提升和座椅加熱等身歷其境的座艙體驗。


來到另一間 Sound Lab ,一輛全新純電 CLA 正在這等著我們,聲音工程師講述著全新 CLA 中的各式音效,大到從油門(電門)踩踏下去的加速音,小至插拔充電槍的 On/Off 音效,讓電動車能給車主進行反饋的同時,也是為了安全著想。因為在少掉內燃機引擎後,這些音效的目的也是提醒駕駛,特定音效出現就是代表車輛的某一種狀態,請多加留意。

為了讓我們體驗全新 CLA 的各式音效,原廠特地安排大家到廠區的試車場,由原廠工程師帶領我們體驗六種新開發的行駛音效。Silver Wave、Vivid Flux、Roaring Pulse(須選 AMG Line 才有)、Serene Breeze、Fractal Fusion和Granular Fuzz。



雖然我個人一直以來對行駛音效總是嗤之以鼻,但不得不說這次 CLA 上的全新音效體驗也算是滿新奇的,原本以為會喜歡模擬性能內燃機的Roaring Pulse,但沒想到體驗下來發現 Fractal Fusion 的 1980 年代電子音樂風格意外討喜,而越野風的 Granular Fuzz 則是帶來一種粗獷甚至帶點「髒感」的氛圍。

由於電動車相對內燃機車款安靜許多,為了安全性,在車身外也得安置揚聲器來發出音效,原廠工程師也特地拿來了安裝在 CLA 前後軸車底的兩組喇叭來讓我們一探究竟。

Sindelfingen 聲學風洞:CLA 的空氣動力學與效率
最後一站,是 2013 年啟用的 Sindelfingen 聲學風洞(Aeroacoustic Wind Tunnel)。這裡能模擬最高 265 km/h 的氣流,並以五帶式滾輪系統重現真實路面,背景噪音極低,因此既能測量阻力,也能進行聲學實驗。


這座 1:1 風洞所需要的電力相當驚人,據原廠人員表示當此風洞以最高 265 km/h 的速度運轉 4 小時,就得耗掉 500 萬瓦的電量,可見耗能相當驚人。


除了 Sindelfingen 風洞外,Mercedes-Benz 在德國翁特圖爾克海姆 (Untertürkheim)還有一座自 1943 年啟用至今,有著 80 多年歷史的大型風洞(Large Wind Tunnel)。
至於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則是位於英國布拉克利 (Brackley) 的總部,是專屬 F1 車隊使用的獨立設施。

工程師們先為我們簡介了 Mercedes-Benz 與空氣力學的淵源。早在 1930 年代,品牌就已透過原型車實驗流線設計;1970 年代以後,量產車 Cd 值逐步下降,從 W126 S-Class 的 0.36,到 W124 E-Class 打破 0.29,再到 2013 年 CLA 以 Cd 0.22 創下同級紀錄,最終在 EQS 上達到 0.20。而今日的全新純電 CLA,則再度刷新為 Cd 0.21,維持同級最佳。

為了讓我們實際體驗,現場特地將一台 CLA 推入風洞測試區。當巨大的風扇啟動,工程師開始放煙霧,我們就能透過煙霧,清楚顯示出車身周圍的氣流分佈。
最細微的地方,往往決定差異。CLA 採用的雙色全覆蓋鋁圈,比傳統鋁圈能降低 15 Cd 點(0.015),相當於在長途行駛下增加數十公里續航。工程師解釋 6 Cd 點的差距,就能帶來約 1% 能耗差,等效於 50 公斤的車重差異,或者一年 15,000 公里的行駛裡約提升 375 公里續航。


除了風阻,Sindelfingen 風洞也用來優化聲學特性。CLA 的後視鏡造型、門把與接縫處,都經過聲源定位與心理聲學檢測,確保在 WLTP 測試週期與高速巡航中維持低噪音。

從工業底蘊走向軟體定義未來
這趟總部參訪,從撞擊測試見證 Mercedes-Benz 在安全上的百年積累,到 Sound LAB 體會聲學與情感連結的開發過程,再到風洞實驗中透過 CLA 感受極致空氣力學的應用,完整展現了品牌如何以工程實力為基礎,持續推動設計與科技的革新。

即便在產業正邁向以軟體定義車輛(SDV)為核心的轉型時代,Mercedes-Benz 所具備的深厚工業底蘊仍是重要優勢。如何善用這份傳承,並延伸到未來的產品與服務,將是值得持續關注的發展方向。

編輯推薦
- 德國搶先試駕!新世代純電 Mercedes-Benz CLA 250+ 不只是一台入門賓士
- 德國現場直擊!Mercedes-Benz S-Class L3 高速公路智慧駕駛完整體驗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