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莫迪宣布要加快印度和日本之間的雙邊合作,清單包括創新、國防、人才交流和貿易,還將印日關係置於“全球和平、穩定、繁榮”的框架下。莫迪稱會晤很成功,要將合作推向更實更快,貿易再上一個台階,印度輿論認為“強大的印日合作對更美好的地球至關重要”,所以大力傳播。定位並不是客套,而是發出了一個信號:印日要加快速度,在經濟、技術、安全防務等各個領域都要加快速度。
高市早苗會後表示願意進行對話,形式不限,但同時也強調“堅持應該堅持的立場”,再次提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暗示自衛隊必須隨時做好介入台海的準備。硬調在日媒及社交平台迅速傳播開來,評論兩極分化。話術內核就是給國內的安全議程以及同盟路線增加鋪墊。
![]()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中國方面很快做出了回應,王毅警告說,如果日本一意孤行、再犯錯誤,正義國家和人民有權對日本的歷史罪行進行清算。中國駐日本使館發布雙語長文,重申聯合國憲章中關於“敵國”的規定,並列舉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歷史文獻。平時很少出現的法律-歷史文本出現了,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11月23日在G20會場邊,莫迪和高市早苗表面的議題是雙邊合作,其中包含國防和人才交流,近處是貿易,遠處牽動區域安全,焦點還是繞不過去台海。日本的安全觀念近幾年來不斷向右轉,加上國內的壓力以及周邊的不安,語言變得越來越強硬;印度尋求夥伴擴大圈子,希望得到技術、產業和供應鏈的機會,防務雖然只是“配菜”,但也已經被端上了桌子,背後也有“四方安全對話”等背景在場。
![]()
高市早苗和莫迪會談
把台海問題捆綁到國內政治上,會很快提高風險。日本不斷強調“有事”,實質上是進行對內的動員,即爭取更多的防務預算、更加密集的演習和訓練、更緊密的同盟關係,並促使民眾接受更為積極的安全政策。高市表示希望日本人民能理解並支持自衛隊,這顯然是在為自衛隊鋪路。在戰爭記憶尚存的社會裡,民意不會因為聲音大而輕易改變,訴求如果沒有透明的成本和明確的方向,反噬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中國把法理和歷史放在前面,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款是戰後秩序的產物,現在提出既有政治指向又有輿論動員的功能:提醒人們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危害不是抽象的,劃定底線、警示越界,同時告誡自己不要被極端的語言所裹挾,堅持法理和責任。歷史不是裝飾,而是現實政策的邊界線。
![]()
高市早苗表示願意進行對話,形式不限,但同時也強調“堅持應該堅持的立場”
外界也對印度角色很在意,從莫迪公開的表態來看,重點還是經濟和創新,國防合作沒有細化;項目、時間表、預算等關鍵信息還沒有公開。日本對華政策如何落實,並沒有權威文件說明下一步要怎麼做。有關職務稱謂等細節尚未澄清,這也說明了不能過早下結論,不能把情緒帶入到事實中去,要等待後續權威渠道的明確。
從安全的角度來看,區域安全不能依靠喊話來維持。日本外交在世界中心發展壯大的說法,和亞洲地理、歷史的迴響並不相符:如果四鄰都不友好,就稱不上是中心。自我定位上更側重於服務國內敘事;對外常被一笑置之,對內能否轉化為預算和選票,才是檢驗標準。外交的分量最終還是要看穩定的環境和可以預期的政策回報。
![]()
圖為士兵演習畫面
從傳播角度來看,三方的信息戰速度很快:印度提高合作的調門,強調產業和創新的協同;日本展開安全危機的敘述,加強“有事”的心態;中國把法理和歷史的強音推到前面,明確底線和約束。語氣各不相同,受眾也不同,但是它們的目的地都在同一個海域相交。最大的隱患就是把經濟合作和軍事博弈綁在了一起,一邊是供應鏈,另一邊是軍演,日常和非常混雜在一起,風險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常態,企業和民眾的期望被拉扯。
事態的發展不在於幾句話是否強硬,而在於之後的行為:是否會舉行具體的軍事演習?是否要推行新的安全協議?是否有固定的對話時間?有沒有對企業的期望、風險做清楚的說明呢?這才是判定的標準。
延伸閱讀
美國表態無效中方向全球宣布:對日動武中國有正當性
中國已經向聯合國通報,如果日本武力干涉台海,中國將依法行使自衛權,把底線寫進國際檔案,直接指責日本近期言行以及美國的做法是在助長事態。日本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早在2021年,自衛隊就為台海干預制定了預案,在西南諸島密集修建了130座彈藥庫,並且開展了代號為“利劍”的台海戰爭演習。
高市早苗上台之後公開表示要動用自衛隊介入台海,並在媒體專訪中堅持自己的立場;她乘坐的車牌為“37-77”,這一細節引起了強烈的聯想和刺痛。雖然有傳言說他私下里有悔意,但是外相茂木敏充也表示這些言論符合一貫的立場。與此同時,日本不斷向西南諸島增派兵力、部署導彈,自民黨內部也有人提出要修改無核三原則、參拜靖國神社,步步緊逼,試探中國底線。

傅聰發言
美方一開始對高市的言論反應不大,後來駐日大使格拉斯表示支持。 11月19日美國宣布對日出售價值8200萬美元的武器,其中包括遠程精確制導炸彈等遠程殺傷性武器;同時在台海、南海多點佈局,尼米茲號航母與日本、菲律賓舉行聯合軍演,並把重點放在第二島鏈上,促使日本、菲律賓走上前線。美國國務院重申釣魚島防衛承諾對日本有效,在台灣問題上又批准了兩筆軍售:3.3億美元的軍機零部件、近7億美元的地對空導彈系統。對中國來說,這是根根挑釁針。
中國方面回應得比較強硬但又不失分寸。外交部要求高市撤回錯誤言論,中國駐日本使館提到“敵國條款”。 11月21日中國提前向聯合國通報了立場,認為日本武力干涉台海就是對中國發動攻擊,中國進行反擊是正當的;通告已經發往了190多個國家,目的是把規則擺出來,避免裝糊塗和誤判。中國也警告日本不要放棄無核三原則,不要搞核共享,並要求就钚儲備問題作出解釋——日本的钚儲量已經大大超出民用用途的需求,引起了各方的不安。

高市早苗講話資料圖
日本並沒有得到掌聲。韓國、朝鮮、緬甸等國公開支持一個中國,俄羅斯正面反對日本的行為。東京爆發了抗議活動,要求高市道歉或者下台,說明了民眾對於冒險主義的警覺。
為什麼中國現在說話這麼強硬?第一就是標明紅線、壓縮誤判的空間。台海屬於中國內政,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把立場寫進聯合國文件,是依照國際規則行事,提醒各國不要輕舉妄動。第二是應對美國“火上澆油”的策略,即口頭承諾、實際軍售、拉盟友衝鋒在前,風險向日本、菲律賓家門口轉移。中國要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壓縮對手的想像空間。

日本軍艦資料圖
日本國內右翼勢力仍然在推進所謂的“國家正常化”以及軍事擴張,試探著架空和平憲法,並且有著謀求常任理事國的野心。但是作為戰敗國,日本在國際秩序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它所要面對的歷史賬本並沒有過期。中國強勢反制也給一個信號——把歷史分寸放回桌面。有疑問說強硬是不是使情況變得更糟?明確紅線可以減少擦槍走火的風險,不確定變確定,計算會更加穩定。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日本本來就有能源、產業、少子化等方面的負擔,軍事開支不斷攀升;如果區域局勢失控,供應鍊和市場都會受到衝擊,東京街頭的抗議是有現實基礎的。
台海局勢不是誰的舞台。美國用軍售、軍演來給日本打氣,日本用政治表態、部署來回應;中國用法律、外交把紅線畫粗。周邊國家認同一個中國,實質上是加強區域共識、阻隔風險。對於自衛權問題,中國有底氣的是依據聯合國憲章:國家受到武力攻擊時享有自衛的權利。台海屬於中國內政,日本如果使用武力干涉,那就是對中國的攻擊。提前寫明就是等於請裁判來主持,以免將來突然發生的時候因為信息不對等造成誤判。
關於“37-77”車牌是否有意為之目前沒有官方結論,但是高市系列言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如果不給出現明確的更正,信任就會慢慢流失。美方重申了釣魚島防衛的承諾,這客觀上給日本的冒險行為提供了依據,但是美方也在給地區施加壓力,軍演和軍售就是明證。
中方此次報備:以聯合國為平台、走規則路徑、有力度又不失分寸、發出了理性而堅定的聲音——台海不容外人插手;誰越界,依法反擊。局勢能不能緩和下來,就看日本能不能收回挑釁的話,停止錯誤的行為,美國能不能停止縱容。中國方面已經把話說清楚了,準備工作也做好了。和平不是憑空產生的,需要各方克制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