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長腦子最快的辦法,就是給他長期補足這4種“營養”

作者:主創團·六六

前幾天,一位媽媽給我留言,說自己為了孩子的學習,自己都快變成“神經病”了。

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她就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每天陪著孩子寫作業到深夜。

可即便如此,孩子的成績還是在班裡墊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不住知識點,在家就對著作業本抓耳撓腮。

她無奈地說:“我和他爸都是985畢業,怎么生出這麼個’笨’孩子?我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補課都花了好幾十萬,到底該怎麼辦啊?”

看著這位媽媽絕望的文字,我很是心疼。

其實,孩子成績不好、學習吃力,未必是偷懶不努力,很可能是大腦“營養不良”。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曾指出:

如果把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作為100%,那麼,1歲時的智力發展完成了20%,8歲時則完成了80%,13歲時是92%。

換句話說,孩子14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如果我們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孩子的大腦就會發育得更好,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那麼,究竟該給孩子補充哪些“營養”,才能讓娃更聰明呢?

運動——大腦最好的“健腦丸”

我有一位朋友在某重點中學當老師。

做了一項實驗:讓初二一個班級每天增加半小時體育活動。

很多父母一開始都表示反對,孩子本來學業就緊張,還要抽出時間運動,不是耽誤時間嗎?

但一個學期過後,結果令人驚訝:這個班的學生不僅身體素質明顯提高,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也比其他班級高出10分之多。

朋友不由得感慨道:“運動,才是最有效的’健腦藥’。”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是因為運動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增加大腦供血量,提高腦細胞活力;還能刺激海馬體產生新的神經元,直接增強記憶力。

英國鄧迪大學等機構,在研究了多名學生後發現:

一個孩子平日的運動量,與他的學習成績明顯呈正相關。

這個結論,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學霸,往往都有堅持運動的習慣。

河南理科狀元陳文龍平時很愛運動,在學習之餘,經常喜歡跑步、打籃球。

貴州文科狀元劉昱旻從高一開始就堅持夜跑,到了高三依舊每天跳繩1000個。

江西理科狀元傅林軻平常很喜歡踢足球,還曾任高中校足球隊隊長;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也曾說過,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方式,首先就是運動。

這是因為運動時,大腦需要同時處理多種信息——協調四肢、判斷距離、調整速度,這個複雜的過程極大鍛煉了孩子的專注力、協調能力和反應速度。

別再把我們的孩子禁錮在書桌前了,讓孩子動起來,他的大腦才會真正“活”起來。

閱讀—— 為大腦補充“維生素”

一位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師曾自曝,她女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年級第一。

她家的原則就是:睡覺和讀書。作業可以寫不完,但必須保證每天40分鐘的閱讀。

她還感慨:“前兩天我女兒從斯坦福給我打來電話,說這麼多年,多虧了家裡培養她的閱讀的好習慣。

其實,不管是身邊優秀的學霸,還是那些成功人士,平常閱讀面都特別廣。

今年廣東高考670分的胡童就分享道——自己平常很愛閱讀。

高一高二時,他每周有兩到三本的閱讀量;高三時,哪怕備考再緊張,週末也要抽出時間看課外書。

他的閱讀範圍廣泛,從哲學、小說、歷史無所不讀——對他來說,閱讀不僅能緩解緊張的複習,還能不斷地激活思維。

耶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腦部掃描發現:

經常閱讀的孩子,大腦左側顳葉皮層區域明顯更活躍——這個區域正是負責語言處理和語義理解的核心區域。

閱讀帶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一種深度思考的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孩子需要識別文字符號、理解詞語含義、理清邏輯關係、構建場景想像、思考深層含義。

这个过程,就像给大脑做一套全方位的“体操”,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逻辑思维和共情能力。

閱讀,就是一個貫穿孩子成長的漫長積累過程。

孩子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不斷激活他的大腦,提高他的思維和見識,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睡眠——大腦補給的“加油站”

一位朋友曾跟我吐槽:

他的兒子剛上初中那會,因為作業多,學習節奏又快,經常學習熬夜到凌晨。

結果半個學期下來,孩子精神狀態變得更差了,成績也下降了不少。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每天晚睡個1、2個小時沒什麼的;實際上長時間下來,對他們的身體,情緒,尤其是大腦影響巨大。

腦科學家已經發現,人睡著後,腦脊液會“自動清洗”大腦裡面的雜質。

如果孩子長期睡眠不足,大腦晚上得不到休息,裡面的雜質就得不到“清理”,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會大打折扣。

一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也說過:

“我一眼就能看出哪個孩子睡眠不足——他們上課眼神呆滯,反應遲鈍,看似在聽講,其實大腦已經’死機’了。”

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就相當於不斷地給大腦“加油”。

今年河南高考狀元代易瓚曾自曝:

她在整個高中三年,從未熬夜刷過題。

她每天清晨6點就起床背單詞,晚上11點準時睡覺,平常精神狀態良好,學習起來也格外有勁頭。

記者上門採訪時,牆上的一張破舊作息表尤其顯眼:早上5點起床背單詞,晚上10點準時睡覺,一連12年堅持如此。

讓孩子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清除孩子大腦“毒素”,大腦運轉得會更快。

培養孩子好的睡眠習慣,父母可以注意以下3點:

1、睡前一小時,別讓孩子看手機。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擾睡眠質量。

2、睡前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講講故事,幫孩子舒緩身心。

3、營造溫馨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黑暗,選擇舒適的床墊和枕頭等。

出去“浪”——不斷刺激大腦生長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很多成績優異又聰明的孩子,並不是喜歡宅在家的書呆子。

今年高考,17歲的男孩張樂天,以662分的成績考入清華。

他的媽媽強調,孩子在家很少看電視,或者玩手機;

每年暑假,她都會帶著孩子去全國各地旅遊,如今已經去過不少地方。

還有云南的雙胞胎杜一郎和杜又郎,因雙雙考上清華登上了熱搜。

據了解,兄弟倆的父親平日里就經常帶孩子們出門旅遊,天南海北哪裡都去看看。

為什麼許多學霸課餘時間喜歡出去“浪”、出去玩,成績反而更好呢?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處於新鮮、複雜的環境中,大腦會分泌更多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這種物質被稱為“大腦的肥料”,能夠促進神經元的生長和連接。

想要孩子大腦發育更好,就要讓孩子感知、探索豐富多彩的世界,讓大腦得到恰當的刺激。

經常“出去浪”的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的新鮮環境,聽到來自各界的聲音,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感官刺激會反饋給大腦,加速大腦的運轉。

所以,當孩子滿身泥濘、大汗淋漓地回家時,請不要急於責備他們的“野”。

此刻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正在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飛速連接、生長。

父母可以一周抽出一兩天,陪孩子去戶外散步,曬曬太陽、看看花草,多接觸大自然。

也可以趁放假帶孩子去短途旅行,去看看你文化古城、連綿高山,蔚藍大海……

那些從小就喜歡出去玩的孩子,10年之後,不管是大腦、身體素質、還是眼界上都會高出其他孩子一大截。

教育孩子,就像種一棵樹。

在幼苗期給予他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養分,樹根才會扎得深,樹幹才會長得壯,等到暴風雨來臨時,它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屹立不倒。

每個孩子都擁有無限潛力,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給他一片綻放的土壤。

教育的真諦不是改變孩子,而是幫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與各位父母共勉。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