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大“首席科學家”郭偉的假面人生

49歲郭偉的人生有著不同的“橫切面”:在投資企業管理人員回憶中,他是“有技術、踩上風口的創業者”;在與其交往多年的知情人回憶裡,他是“商、學兩手抓”的鑽營者;在代出版著作的中介人員印象裡,他是“急需科研成果、出手闊綽的大學教授”;在其學生眼中,他是“不做學術、熱衷於攀附關係”的“水貨”導師。

此前,貼在郭偉身上最大的標籤或許是“首席科學家”,但近日來,這一標籤已經被“學術騙子”徹底替代。

2025年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發布情況通報稱,校方認定郭偉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解除與郭偉的聘用協議,並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

2023年,郭偉被江蘇科技大學人才引進,獲評該校“首席科學家”,並受聘為博士生導師。事發前,郭偉對外自稱陝西省高考狀元,擁有海外研究經歷,是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創新人才,又身兼國際納米材料知名專家、美國金屬材料學會傑出科學家、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多個頭銜……

通報發布後,新京報記者多方聯繫上三位曾在不同時期與郭偉深度接觸、有過合作的知情者。他們的回憶拼湊出郭偉從商界到學界的軌跡:走出江西小鎮後,郭偉先後在多地創辦科技公司,包裝商業身份混跡材料行業多年後,他最終實現了跨入學術界的目標。

“吃不准對方有多少真東西”

如果不是看到郭偉學術造假的新聞,上海某投資企業管理人員王新元對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有點技術、踩上風口的創業者”。

兩人相識於十多年前的一次商業合作。王新元回憶,2014年前後,郭偉帶著“納米技術”的合作設想找上門來:“他說自己有能搞出成果的技術,由我們出錢,雙方成立合資公司。”

作為技術提供方,郭偉有一份“學而優則商”的漂亮履歷:本碩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專業,後前往日本九州大學材料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是在九州大學國家實驗室研究組工作,後回國擔任某大型企業集團的總裁助理,並兼任集團旗下子公司的副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所所長……

見識過不少行業人才的王新元承認,郭偉的背景“相當不錯”,既有紮實、對口的科研學習經歷,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然而,線下接觸過兩次後,王新元對郭偉的觀感變得複雜起來。憑藉多年的識人經驗,他竟然“吃不准對方有多少真東西”。聽郭偉當面闡述公司設想時,王新元注意到,對方的眼神“有點飄”,像是“心裡沒底”。他判斷郭偉是有些“滑頭”的。

2014年前後,與投資人接觸時,郭偉給出的項目介紹。受訪者供圖

王新元回憶,郭偉“畫了一張相當大的餅”:超1300億的市場容量,預測盈利上千萬元,服務毛利率超過100%……

即便心裡仍有擔憂和顧慮,王新元最終還是同意公司向郭偉投了幾十萬元的初始資金。他認為,打動公司投資人的是郭偉闡釋的技術路線:“他選的納米領域太好了,正踩在風口上,我們也非常認可他的技術方向。”

直到現在,王新元仍然覺得,郭偉並非網絡上流傳的“對技術一竅不通的高中畢業生”形象,“他至少是懂點技術的。”

王新元記得,在第一階段成果驗收環節,郭偉確實交付了部分研發成果,但遺憾的是,最終的測試效果並未達到雙方約定的預期值,“就像車子性能,對方承諾達到100公里,實際只有50公里。”

也因此,王新元所在的投資公司沒有繼續追加資金,只是明確告知郭偉:“等效果達到預期後,我們再開啟第二階段的合作。”而這一擱置,便是十多年。

同樣認為郭偉有一定本事的,還有該投資企業的另一名長期關注納米技術領域的管理人員。他告訴新京報記者,2008年前後,他與郭偉在飯局上經行業內熟人介紹相識。

該管理人員承認,郭偉早期便存在誇大包裝的行為:明明只是對材料有初步提升性能效果的技術摸索,卻被其描述為“技術含量達到國際水平、可以直接替代國內傳統技術”;即使尚無落地研究成果,也能包裝成“已經指導一些企業生產”,並稱已經量產。

“從曾審閱過郭偉項目書的投資方來看,郭偉可能是懂點材料技術的’半吊子’,又選對了新興風口領域,所以忽悠了後續投資人和學術界人士。”王新元覺得,這或許也是郭在之後的十多年間“招搖撞騙”的根本邏輯。

混跡材料行業多年,“喜歡結交圈內人”

新京報記者多方了解到,多年來,郭偉對外披露的海外留學經歷版本各異,涉及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日本九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多所院校,時間也互有衝突矛盾。

唯一不變的是,所有版本里,他均聲稱自己本碩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他的所學專業均為“材料科學與工程”。新京報記者通過多種途徑向西安交通大學核實郭偉的本碩就讀經歷,未獲證實。

一位自稱與郭偉相識多年、知曉其早年經歷的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認為,這或許正是郭偉刻意為之的結果:將“專業材料人才”人設貫徹到底。

上述知情人告訴新京報記者,早在2010年前後,郭偉就開始頻繁現身卷材塗料與塗裝發展論壇這類專業會議,“看似是混圈子,實則是為了給自己貼’內行人’標籤。”

“蹭會、合影、打卡,都是他用過的手段。”一名曾兩次接觸郭偉的科技公司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回憶,此前,在一場超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上,郭偉並未受到主辦方邀請,但他自費到場,還特意請這位負責人幫忙拍照留念。

郭偉在參加2020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時留影。受訪者供圖

2011年的某場學術活動,他與專家握手合影;2012年的一場晚宴,他背著手站在展牌前……在向外界介紹時,這些曾經參與過的會議活動、合影照片,被郭偉拼湊在一起,成為其深耕行業、人脈廣泛的佐證之一。

多位曾與郭偉長期交往的受訪者認為,其混跡材料行業多年,“發家”策略或是“商學結合、以商促學”,即依靠商業活動廣泛結交行業與學界人士,再在商業身份中強化“學術人設”。

2011年至2022年,他先後在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四地註冊多家公司。這些科技公司均屬材料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大部分與納米技術開發深度綁定。

即使是商業公司,郭偉仍然設法使其與科研“沾邊”。新京報記者獲取到郭偉向投資者、企業展示的材料文件中,他將2013年兼職創辦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描述為研究所性質單位,自稱擔任總經理兼研究所所長,同時還標榜自己是“塗裝工藝研究所所長”。

郭偉曾在一個紀錄短片《納米征程》裡出鏡,身著白色實驗服,一邊演示實驗、講解納米技術,一邊自述:“2003年博士畢業後一直從事納米材料的科研和教學工作,2016年從國外回到祖國,將學到的知識用於國內納米材料的研究。”他的身份既是麗水市漢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又是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前述投資公司管理人員認為,郭偉刻意把商業公司包裝成科研機構,或許正是為了豐富其“學術背景”。

此外,郭偉的簡歷上也曾經出現過多位“院士”的身影:研究生期間師從某著名材料強度專家、院士,與被評價為國際納米材料研究領域開創者的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合作,此外,其研究成果還受到多位院士的肯定……

在王新元的印像中,郭偉曾稱“要去南京面見一名材料學領域頂級權威的院士”,以此為由向投資公司借用奔馳S350車,並要求司機接送。

有多位受訪者向新京報記者指出,正是在2023年入職江蘇科技大學前後,郭偉便不再註冊新公司,也不再打理原有公司,導致公司出現經營異常情況。其學生透露,郭偉自進校後便鮮少向人提及他的商業經歷,“我都不知道他還開過公司。”

截至發稿,其名下關聯的9家公司,其中1家已註銷,4家被吊銷,剩餘4家存續公司均存在未按期公示年報、經營異常甚至勞動仲裁糾紛、被申請執行欠款等諸多問題。

“他是不是認為自己當時已經實現了從商界向學界轉型呢?”上述自稱接近郭偉的不願透露姓名人士評價。

出版著作花錢買,學術成果靠“冒充”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郭伟曾与一家靠代写译著、收钱署名牟利的文化传播公司打得火热。

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李梅對郭偉的最初印像是“急需科研成果、出手闊綽的體面人”。

李梅與郭偉結識於2024年。彼時,李梅的工作是從各大學校網站上尋找教授、專家的郵箱,向各類人士發送郵件:“這裡是中介出版公司,請問需要出版學術著作嗎,這邊全包,稿件不用您來寫。”

在所有的客戶裡,郭偉的回應最直接而迅速,李梅甚至能感受到對方的急迫:“短短的十分鐘,他重複加了我兩次微信。”隨後的合作也推進得“異常順利”,李梅描述,她給出多本待出版著作供其選擇:“都是不用他寫一個字,花錢就能做副主編的書。”

郭偉很快選擇了其中名為《鈦基複合材料多尺度力學》的書籍,爽快地支付了4650元,並簽訂了《出版協議》。付完款,郭偉還順勢提出:“這筆費用要開具江蘇科技大學單位抬頭的發票”。

“書順利出版,也給他郵寄了。”李梅告訴新京報記者,兩人的第一次合作稱得上“愉快”。李梅提供的該出版書籍扉頁顯示:本書是關於航空複合材料力學結構的教程,郭偉為副主編,負責撰寫第4章至第9章內容,共計約10.3萬字。 “實際沒有一個字是他寫的,收到書之前他可能都不知道內容。”李梅表示。

也許是有了第一次順利的基礎,郭偉很快諮詢了下一次合作,李梅當時猜測,郭偉應當是急需科研成果。一名江蘇科技大學教師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按照人才引進標準,在江蘇科技大學任職期間,郭偉的年薪應當超過百萬元,獲取的科研經費數目也不會小,如果不拿出單位署名成果,郭偉幾乎難以在學院立足。

再一次合作,李梅感受到郭伟“强势了很多”,他不再满足于供其挑选的著作和副主编身份,转而要求“独著”出书。2024年10月前后,郭伟向李梅发来三本英文书籍《错位理论》《晶体塑性强化机制》《金属和合金相变理论》,“他说要出版译著这三本书,翻译、出版都由我们提供,他只负责出钱。”

花費4650元,郭偉購買到該著作中的副主編身份。受訪者供圖

新京报记者获取到双方签订的《著作出版合同》显示,三本著作由郭伟独著编写,每本撰写字数为30万字以上,郭伟总共需要为此支付二十余万元。李梅还记得,尽管金额较大,但郭伟并未过多犹豫,很快以江苏科技大学的名义转来了款项,“出手很阔绰,也很痛快。”

也是在這次合作中,李梅發現這個體面的教授“竟然會PS造假”。她告訴郭偉,翻譯國外書籍需要取得對應作者的授權書。但後續郭偉發來的授權材料中,三本不同作者作品的授權簽名卻完全一致。李梅將這份授權書交由第三方核驗,對方告訴她,這份授權文件極大概率是PS偽造。之後,郭偉多次催促李梅出版書籍,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李梅對此不解:一個“海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A類創新人才,江蘇科技大學的首席科學家,怎麼會一點兒版權意識都沒有?

郭偉的學生林楚告訴新京報記者,郭偉與上述中介公司的購書行為全部​​開具了江蘇科技大學的發票。

“郭伟的学术造假行为远非购买专著如此简单。”林楚称,入学后,他曾经研读过郭伟自称发表于国际期刊的英文文献。让他震惊的是,多篇论文不仅显示截然不同的科研机构,甚至指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甚至,我還在一篇論文中看到顯示作者’郭偉’的照片,絕不是我的導師郭偉。”林楚指出,論文中介紹這位“郭偉”為中國科學院的一名教授。他當時便猜測,郭偉應當存在大量冒充同名同姓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的行為。

郭偉的多篇研究論文也被媒體報導存在“冒名頂替”“移花接木”的情況。例如,郭偉發表SCI論文170餘篇,提出“孿晶界密度與強度非線性關聯”理論,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被國際同行稱為“郭氏模型”,但這一成果並未被新京報記者公開檢索到。

此外,郭偉宣稱曾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但經記者核實檢索,這兩屆獲獎名單確實存在與郭偉同名的獲獎者,但所屬單位分別為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不做學術、套取經費”的導師

直至數天前,郭偉學術造假的新聞被大眾廣泛關注,林楚才終於有了“真相大白”的實感。

2024年9月,跨專業而來的林楚成為郭偉門下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也是其出事前唯一親手帶過的博士生。

此前,林楚學的是機械工程專業,對郭偉的研究方向不甚了解。開學伊始,林楚主動找到郭偉,詢問今後的研究領域。出乎意料的是,郭偉只語焉不詳地回复他:“你就研究納米技術吧。”這讓林楚感到困惑:“納米技術是一個很大的領域,我是博士生,為什麼給出這麼籠統、模糊的方向?”

“我沒有做過一次實驗,甚至沒有摸過一次器材,更誇張的是,連最基礎的專業知識入門,他也只是讓我自己看英文書籍。”面對林楚提出的購買實驗材料、參與實驗過程的要求,郭偉均予以拒絕。

林楚回憶,郭偉與學生的相處模式不像導師與學生,卻更像是老闆與秘書:郭偉從不指導他做科研,卻將大部分生活、工作雜務交給他處理:報銷、取快遞、填寫行政材料、發布招聘、聯繫面試學生……

郭偉曾經受邀在江蘇科技大學進行“開學第一講”宣講,不過,他最終並未發言。受訪者供圖

也正是在處理報銷時,林楚發現發票的報銷名目出現“X射線衍射線測試、拉曼測試、掃描電子顯微鏡測試、透射電子顯微鏡測試”的字樣,涉及金額48000元。這讓林楚感到震驚:“和他朝夕相處,他都不去實驗室、不買實驗材料,還能有實驗名目的費用?”之後,林楚又陸續發現,郭偉存在使用經費支付個人宣傳報導費、自費出書的情況。

多位曾在校內接觸過郭偉的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郭偉的校內形象始終“有所保留”:他從不向外界開放朋友圈,對於自己以往的學術成果,他也是推三阻四、遮遮掩掩,而幫他辦事跑腿的學生甚至都不知道,他手頭到底在開展何種項目。

“如果非要說一種類型,那郭偉就是行政型導師。”林楚說,除了拒絕帶自己的學生進行科研,郭偉也不給學院學生開課,還以“有事忙”為由拒絕了學校安排的碩士課程。

即使是在團隊青年教師和學生在場的內部組會上,郭偉談論更多的也還是行政內容,“要邀請哪所高校、哪位專家,舉辦一個如何如何的學術活動。”

與郭偉相處一段時間後,林楚發現,郭偉對與教授專家“攀附關係”的行為展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回憶,此前郭偉多次邀請外校專家學者來學校開辦講座,還為其頒發特聘教授證書。郭偉還多次向學生吹噓:“校長都請不動的院士,我一請就請來了。”

一篇發表於2025年5月的新聞稿曾提及,浙江大學一名教授評價郭偉團隊研發的“超低溫高強韌鈦合金”:“研究填補了耐壓結構破壞機理與壽命預測模型的空白,為深海裝備安全性與可靠性樹立新標杆。”

11月22日,該名教授向新京報記者否認曾做出上述評價,表示“對方杜撰了評價”。他還表示,此前自己並不知曉郭偉利用其身份背書,“我不知道他的研究內容和成果,也從來沒讀過他的論文。”

2025年3月,不堪忍受郭偉造假和“壓榨”的林楚向江蘇科技大學提出退學。在向郭偉闡述退學原因時,因懼怕對方打擊報復,他只用“家庭原因”作為解釋理由。

“一環環都失守,最終讓他招搖撞騙這麼多年”

在林楚印象裡,他的這位導師穿衣打扮並不是很“光鮮體面”,而是稍顯“邋遢”。比如,郭偉會穿著一件圖案很花的大背心露面師門組會。

“郭偉最想向外界展示的東西是假的,而他想隱藏的一面,或許才是最真實的。”在和郭偉相處的半年多時間,林楚印象最深的一點是,郭偉閉口不提自己的家庭或是家鄉。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自稱“陝西高考狀元”的郭偉其實是江西吉安市人。記者從郭偉老家所在地的多位村民口中了解到,事發前,他們對郭偉的印象並不深刻,“從不知道鎮上還出過大科學家。”

事發前,郭偉在江蘇科技大學校內。受訪者供圖

據澎湃新聞報導,郭偉老家的鄰居及村幹部也表示,並未聽說郭偉當上了大學教授。

新京報記者從工商信息網查閱到,2020年,郭偉與其妻子曾共同合作了兩項專利。

11月19日,郭偉妻子簡短回應新京報記者,表示若干年前就已和郭偉進入離婚流程,兩人許久沒有見面,也並不知道對方入職了江蘇科技大學。

“他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了,留給公安定吧。我只等待結果。”11月21日,她向媒體證實,郭偉已經被關押至鎮江市看守所。

一位同時接近江蘇科技大學和郭偉的行業內人士分析,郭偉的行騙路線或許有一定的“精準性”:創業階段,郭偉挑選營商環境友好城市,吃下了當地政策紅利;選擇領域時,他綁定納米技術賽道,踩中時代風口。等到轉型學界,郭偉又挑選了位於鎮江市、急需高端人才的江蘇科技大學,通過人才引進一躍成為“首席科學家”。

“一環環都失守,最終讓他招搖撞騙這麼多年。”一位接近郭偉的人士感嘆,如果評價機制、審核流程不完善,“郭偉”的發家路線或許還會被模仿。

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發布情況通報稱,今年9月,學校收到教師郭偉涉嫌學術不端的舉報。經調查取證,認定郭偉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已按規定解除與郭偉的聘用協議,並對其團隊師生進行了妥善安排,學校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

該通報還稱,學校深刻意識到在郭偉引進過程中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將嚴肅問責,同時舉一反三,杜絕此類問題發生。

截至發稿,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江蘇科技大學詢問調查進展,均未獲回應。

(應受訪者要求,王新元、李梅、林楚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胡倩實習生申鈺棋

編輯胡杰校對李立軍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