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博士生攻關淬火工藝,為核反應堆降溫,打造下一代航天器

MIT博士生攻關淬火工藝,為核反應堆降溫,打造下一代航天器 -

(來源:MIT News)

淬火(Quenching)是一種強大的傳熱機制,能在極短時間內將熱量迅速帶走。在極端環境中,無論是核電站反應堆,還是航天器推進系統,這種過程的效率與速度都關乎安全與成敗。

正因如此,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系五年級博士生馬爾科·格拉菲耶迪(Marco Graffiedi)正在研究這一現象,以助力新一代航天器與核電設施的研發。

格拉菲耶迪出生於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鎮,父母自小鼓勵他獨立思考與動手實踐。在他 14 歲時,家裡修繕山間的一座小木屋,父母給了他一項任務:要讓牲畜隨時能喝上水,但不能讓蓄水箱溢出。他獨立設計並建造了一套被動液壓供水系統,不僅運行穩定,而且至今仍在使用——這是他“工程師之路”的起點。

高中時期,他在以數學家格雷戈里奧·里奇-庫爾巴斯特羅(Gregorio Ricci-Curbastro)命名的盧戈中學就讀,這位數學家正是相對論數學框架的奠基人。受此啟發,他熱衷於用實驗重現經典物理現象,並代表學校參加了在曼谷舉行的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從此對科學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

儘管對基礎科學情有獨鍾,格拉菲耶迪漸漸意識到自己更想把科學轉化為工程:用公式與實驗,構築現實的系統。

於是,他進入比薩大學與聖安娜高等研究院攻讀機械工程學士與碩士。“在意大利,本科只要三年,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會繼續讀碩士。”在研究生階段,他的研究逐漸轉向能源與環境工程。

他曾嘗試通過改進聚光太陽能發電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熱循環來降低發電成本,雖未完全成功,卻堅定了他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念。

隨後,他與 GE 油氣公司(GE Oil and Gas)合作,研究離心壓縮機的斷裂力學以提升設備可靠性,並在美國費米實驗室實習,從事超導塗層的熱特性表徵研究。

畢業後,他加入 GE 油氣的“愛迪生項目”,在多個崗位輪換,從機械設計、熱工程到燃氣輪機與燃燒測試。作為測試工程師,他帶領團隊搭建測試台、設計傳感系統、採集數據、評估性能,從一片渦輪葉片的傳感器布置,到測試台的安全出口位置,都要考慮得面面俱到。

然而,幾年後他開始思考:自己想要的不只是測試結果,而是更深層的科學原理。在探索中,他重新發現了核能這一領域。“它是能源的未來,”他說。

於是,他申請進入 MIT 核科學與工程系,加入 Matteo Bucci 教授團隊,研究沸騰與淬火傳熱。這項研究由 美國宇航局 資助,核心目標是:防止低溫燃料的沸騰損失。在太空中,燃料一旦沸騰,就會產生蒸汽,不僅造成浪費,還可能因壓力升高而必須排放。

格拉菲耶迪的研究聚焦於淬火過程,這不僅關係到航天器在軌加註燃料,也對核反應堆冷卻系統至關重要。

當液態低溫燃料接觸高溫表面時,會出現萊頓弗羅斯特效應(Leidenfrost effect):液體首先形成一層氣膜,反而阻礙冷卻。為了加快降溫,必須打破這層絕熱膜。

格拉菲耶迪正通過微觀實驗與理論建模,揭示氣膜坍塌與熱流變化的機制,以幫助未來的核能與航天系統更安全、更高效地運行。

除了核能與航天,沸騰傳熱也能用於數據中心冷卻。隨着全球數據中心和電動交通系統用電量激增,如何高效排熱成為新挑戰。

一種新思路是採用介電液體進行浸沒式冷卻。這種不導電液體可直接包裹電子元件,通過沸騰帶走熱量。但要讓冷卻高效運行,必須突破氣膜的限制,並提高液體的臨界熱流密度(CHF)。

由於介電液體的 CHF 通常低於水,格拉菲耶迪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高電場增強沸騰換熱,甚至在微重力環境下為電子設備冷卻。相關成果已發表於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期刊。

除了科研,格拉菲耶迪也是一位熱情的教師。他先後擔任 MIT 核科學與工程系四門課程的助教,多次獲評優秀教學獎,並獲得 Manson Benedict 獎及服務獎。

在課餘,他活躍於波士頓的意大利人社區,是 MIT 意大利學生社團“MITaly”的成員。他熱愛拉丁舞,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去舞會放鬆。更有趣的是,他仍保持着童年學到的家傳技藝:做出完美的披薩與意麵,那是他 11 歲時從父母那學來的手藝。

原文鏈接:

https://news.mit.edu/2025/using-classic-physical-phenomena-solve-new-problems-marco-graffiedi-1031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