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外長台海問題觸碰中方紅線,還想讓德總理來華,中方未必點頭答應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原定在10月26日訪問中國,卻在行程臨近時突然宣布“推遲”,理由是“未能安排足夠多的會議”。

德外長台海問題觸碰中方紅線,還想讓德總理來華,中方未必點頭答應 - 天天要聞

然而,中方對此的態度早已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所體現。

中方明確指出,瓦德富爾在台海問題上的不當表態觸及紅線,這是訪華行程受阻的真正原因。

德外長台海問題觸碰中方紅線,還想讓德總理來華,中方未必點頭答應 - 天天要聞

台海問題一直是中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瓦德富爾雖然聲稱德國政府堅持“一中原則”,但又表示具體實施方式將由德國自行決定。

這種表態在中方看來,不僅模糊了“一中原則”的實質,還試圖為這一國際共識留出調整空間。

早在1972年中德建交時,雙方就已明確達成共識:“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瓦德富爾的言論顯然試圖掏空這一基礎共識,挑戰中德關係的底線。

更重要的是,外交慣例中外長訪華通常承擔著為高級別領導人訪問“鋪路”的任務。

瓦德富爾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德國總理默茨後續訪華進行政治溝通、敲定議程。

然而,瓦德富爾的訪華受阻直接影響了默茨計劃的推進。

德方似乎認為總理訪華可以繞過外長的前期準備,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

默茨訪華若無法解決核心議題,只能落得議程空泛、成果有限的結局。

與此同時,德國當前在經濟領域面臨諸多“急難愁”。

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產業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程度極高,稀土供應一旦波動,整個產業鏈都可能陷入停滯。

今年前8個月,中德雙邊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

如此深度綁定的經濟關係,使得德國無法輕易忽視與中國的合作。

然而,德國政府內部對華政策存在嚴重分歧。

瓦德富爾所在的基民盟傾向於跟隨美國的地緣政治路線,推動歐盟對華動用“反脅迫工具法案”,甚至聯合日本對抗中俄;而執政聯盟中的社民黨則更傾向於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

這種內部矛盾使得德國對華政策搖擺不定,也讓中方對其合作誠意產生質疑。

更令人不滿的是,德方一邊享受中國供應鏈的便利,一邊卻推動所謂“去風險”政策,限制中企投資。

這種雙標行為不僅影響了雙方的合作氛圍,也讓德國的外交策略顯得矛盾重重。

中方此前已明確表示,對稀土出口的管制是履行國際義務,合規的德國企業可以通過“綠色通道”獲得供應,並不存在故意卡脖子的情況。

德方若想實現默茨訪華的目標,必須糾正瓦德富爾的錯誤表態,明確反對“台獨”,並理順內部政策矛盾。

德國需要認識到,與中國的深度經濟綁定關係是不可替代的。

若因政客的短視行為導致合作關係受損,最終受害的只會是德國自身。

中國一向歡迎合作,但絕不會為經濟利益犧牲國家主權。

默茨的訪華計劃能否順利推進,取決於德方是否能夠在台海問題和“一中原則”上做出明確表態,同時調整內部政策,避免因政治作秀錯失與中國合作的機會。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