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就奇怪了,為什麼一個外國人開的公司,竟然能這麼明晃晃地用“中國”這兩個字來起名?
時隔2年,這件侵權案牽扯出了越來越多的“黑料”!
怎麼回事?
法院明確定論,視覺中國非法銷售戴建峰的《銀河下的村莊》,還謊稱擁有著作權,得賠償 1.5 萬並在官網首頁公開道歉 48 小時。更諷刺的是,當初視覺中國反過來起訴戴建峰侵權,張口就要 8 萬賠償,被法院直接認定為 “缺乏審慎審查,側重業務推廣忽視權屬風險” 的不當行為。本以為這只是又一起 “版權蟑螂” 碰瓷翻車案,沒想到扒了扒公司背景才發現,這家長着 “中國” 名字的上市公司,幾個核心掌舵人早就不是中國國籍了!
公開資料顯示,視覺中國董事長廖傑持有加拿大國籍,總裁梁軍(女)則是美國國籍。難怪網友調侃:“視覺中國,不如改名叫視覺北美。”
梁軍
那為什麼這家公司能使用“中國”兩字當公司名呢?
這事說起來是有點好笑,但確實沒犯法。
視覺中國在名稱中使用“中國”二字,恰恰是藉助了外商投資企業的命名規則——按規定,外資控股的企業可以在名稱中使用“(中國)”字樣。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它的“外企”身份,才能光明正大地掛上“中國”這塊招牌。
而這家“外企”在中國市場的操作卻頗具爭議。它通過“鷹眼”系統全網掃描圖片使用情況,發起大量侵權訴訟,被批評為“碰瓷式維權”。就連潘石屹、檯球皇帝亨德利都曾被其追討“版權費”。在戴建峰案中,法院只認定了其中一張照片侵權,其餘148張均因存在合法授權而未支持視覺中國的訴求。
這說明什麼?
說明它部分所謂的“維權”,實質是把本不屬於自己的權利拿來索賠。
潘石屹
“視覺中國”的生意經,說起來也真夠抽象的
除了欺負個人攝影師,他們連 NASA 的公版圖片、甚至中國國旗都敢聲稱擁有版權,四處發函索賠。
你以為它不知道自己犯法?恰恰相反,它不但知道,還故意“知法犯法”,或者說,它就是靠“維權”發家的。只要有人不合時宜地使用了他們“偷來”的照片,他們立馬就重拳出擊索要賠償,萬一遇到原主人來投訴和索賠,他們要麼能拖則拖,即便是真要賠償,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不痛不癢。
廖傑-加拿大人
更值得玩味的是,視覺中國的實際控制結構高度家族化。
董事長廖傑的父母是公司前兩大股東,總裁梁軍的母親亦是重要股東,形成“三大家族”控股的局面。這種“親屬班底+外籍高管”的架構,讓人很難相信它是一家純粹的民族企業。
兩年訴訟,一場判決,揭開的不僅是版權亂象,更是一家掛着“中國”招牌、卻由外籍高管掌舵的公司的真實面貌。當我們在討論視覺中國是否“侮辱中國法律”時,或許也該問一句:一個董事長是加拿大籍、總裁是美國籍的企業,憑什麼以“中國”之名行“版權碰瓷”之實?
這家公司,是時候走到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