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講歷史的人都說,當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把《三國演義》當兵書來看的,翻譯成滿語的《三國演義》更是賞賜給有功大將的“秘籍”。
明代文獻學家、藏書家王圻在《稗史彙編》中說羅貫中本人就“有志圖王”,所以《三國演義》不但是一本兵書,而且是一本政治書,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小澤看過《三國演義》這一段,肯定不會像現在這麼難過,因為《三國演義》寫得清清楚楚——盟友不可靠,盟主更不可靠,信錯盟友和盟主,那是要過錯年的。
小澤不是島上那個演片兒的,而是那個很有名的男性喜劇演員,筆者既不挺俄也不挺烏,咱們今天也是就事論事,只聊漢末三國時期的盟友關係以及盟主的做法。
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盟主,那當然非袁紹袁本初莫屬,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已經興旺了二百來年,所以被公推為十八路討董聯軍盟主,他的弟弟作為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總管聯軍後勤補給。
不管打董卓能不能贏,袁家都不會虧本,因為諸侯從袁家拿糧草,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代價並不是黃金或五銖錢,而是手下的人命,我們甚至可以說那次聯軍討董,就是袁家募集糧草,其餘十六家諸侯出力賣命。
我們細看《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就會發現討董聯軍中除了袁家兄弟,還有很多名人或名將: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這十六個人最後都被曹家和袁家“分而食之”了。
如果把這十六個諸侯的結局都盤點一遍,一萬字也說不完,咱們只需簡單看一下袁紹和曹操分到了哪幾塊蛋糕就行了:袁紹生吃或熟吃了韓馥、公孫瓚,曹操將馬騰、孔融滅族,另外十二個中只有孫堅留下了江東基業,其他人的地盤,都被袁(袁紹袁術)曹兩家瓜分,有的太守直接變成了打工仔。
曹操在《蒿里行》中這樣嘲諷討董聯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這就是當時討董諸侯之間的“盟友關係”,真正的“大佬”才不會讓自己的將士出現在最前線。
有史料說汜水關和虎牢關其實是同一個地方,但咱們今天是聊的是《三國演義》,所以那就是兩個戰場了。
汜水關守將為擁兵五萬的驍騎校尉華雄,這個人大家都很熟悉,第一個出頭的聯軍諸侯就是劉備的老丈人孫堅——當時劉備也不知道那個被華雄追着打的“江東猛虎”後來會有個女兒嫁給自己。
“孫尚香”的年齡是深究不得的,因為細算的話,她就可能是在孫堅戰死兩年後才出生的,再考慮到孫權“碧眼紫髯”不類中土人士,大家就可能要對吳國太產生懷疑了。
不管孫尚香是不是孫權的親妹妹,孫堅這個出頭的椽子,先被華雄狠狠砍了一刀,其逃跑的狼狽相,也就比曹操割須棄袍強那麼一點點。而孫堅之所以一敗塗地,就是因為負責後勤補給的袁術不想讓孫堅獨自建功,於是“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這道跟小澤的遭遇有幾分相似之處:孫堅作為聯盟中的打手,是需要盟主兄弟提供後勤支持的,一旦斷了他的武器供應,他就打不下去了。
打仗讓“小弟”上,而盟主則遠遠躲在後邊,袁紹的用意,也只有小澤那樣的喜劇演員會看不出:“董卓起兵二十萬,分為兩路而來: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布、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袁紹乃分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往來救應。”
汜水關無戰事,“盟主”袁紹和“總後勤”袁術都留在那裡,而讓孔融、公孫瓚、陶謙等“小雜魚”去迎戰包括呂布在內的董卓主力,至於“往來救應”的曹操,直到乃河內名將方悅、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被殺、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斷腕,也沒見曹操帶着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出現。
不管是打華雄還是打呂布,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曹操的“四個兄弟”以及袁術的首席大將紀靈,都沒有一個出手,真正損兵折將的,還是那些不知自己斤兩的“炮灰諸侯”。
討董聯軍打不贏董卓,但袁紹和曹操卻沒少從“盟友”身上吸血:韓馥的大將張郃先是位列袁紹河北四庭柱,後來又成了曹魏五子良將第四名。
面對“強大的董卓”,諸侯聯軍在鳥獸散之前,還上演了一出自相殘殺的鬧劇:“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死喬瑁,盡降其眾。袁紹見眾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
討董聯軍解散,崛起了袁紹和曹操兩巨頭,其餘十六路諸侯大都出現在袁紹和曹操的餐桌上,就連劉備,也跟着喝湯,先後染指徐州豫州,成了“群鯨落萬物生”的受益者之一。
小澤當然是不會看《三國演義》的,卓別林的喜劇他應該沒少揣摩,但治國畢竟不是演戲,小澤也好,小高也罷,不管演的片子是一級還是二級三級,在政治舞台上都拿不出手——有些人只聽到了喝彩之聲,但我們卻知道國際舞台上有一種心態,叫“看熱鬧不怕事兒大”,甚至為了看熱鬧而拱火架秧子,以便趁火打劫、坐收漁利的也不少。
古往今來,最靠不住的可能就是盟友關係了。關羽之所以兵敗身亡,就是因為被盟友孫權背刺,陸遜和呂蒙一邊籌劃突襲荊州,一邊還給關羽寫信:“前承觀釁而動,以律行師,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想遂席捲,共獎王綱。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勛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
陸遜把關羽吹捧為晉文公姬重耳和淮陰侯韓信,然後反手就在關羽後心戳了一刀,李世民對魏徵那番感慨還是很有深意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中國古人的智慧,自然不是小澤、小高能領會的,能為了挑一件衣服而遲到一小時,打到最後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二十八條的人,可能連孔融和公孫瓚都不如,他們的政治水平,比小學生也高不了多少,讀者諸君東看北瞧,再對照《三國演義》中聯軍討董這一段故事,是不是也有很多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