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今天老張帶帶大家聊聊影視圈。影視圈最近正經歷一場“冷熱不均”的尷尬:長劇產能今年直接砍了三分之一,劇情注水、口碑滑坡的吐槽聲不絕於耳。
另一邊,微短劇卻憑着緊湊故事逆勢突圍,成了行業新亮點。這場反差背後,藏着行業憋了多年的轉型答案。
劇本中心製成影視圈破局關鍵
11 月 14 日,北京舉辦的《落實劇本中心制,再創國劇新輝煌》編劇沙龍,終於把“以劇本為核心”的創作邏輯推到了聚光燈下。
其實長劇的困境早有徵兆,不是觀眾不愛看長故事,而是“流量驅動”的老路子走不通了。
過去不少項目把流量明星當核心,劇本成了“為明星量身定做”的附屬品,角色貼合明星光環而非故事邏輯,劇情硬傷不斷,最終導致用戶畫像偏移,市場越做越小。
反觀微短劇行業,紅果等平台不搞大數據“提純”,反而扶持男頻短劇這類弱勢產品,靠均衡發展圈住了更多觀眾,這恰恰印證了“內容才是王道”的樸素道理。
是回歸創作本質
很多人以為“劇本中心制”是編劇要“獨大”,其實不然,它本質是讓影視創作回歸“講好故事”的核心。這種模式以劇本為全流程核心,強調編劇的主導地位,要求導演、演員等所有主創圍繞劇本協作,明星得“角色服務劇本”,而不是讓劇本遷就明星。
這不是否定演員或導演的價值,而是把人與故事放在平等位置,避免其他因素干擾內容本質。
美劇市場早已用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奈飛今年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7%,凈利潤25億美元、同比增長7.7%,核心秘訣就是堅持劇本中心制。
其“季播制”下,單季10至13集的體量,既需要持續的劇情張力,更依賴編劇對角色成長的精準把控,再加上“直接預訂整季”的模式賦予編劇更大創作自由,形成了成熟的“編劇-導演-演員”協作體系,最終實現了成本最優、效率最高的雙贏。
反觀國內,編劇長期面臨話語權缺失的困境:劇本被隨意修改、定稿權、闡釋權與剪輯審查權得不到保障,再加上AI對創作的衝擊、平台對大數據的認知偏差,不少好故事還沒落地就變了味。
而劇本中心制的落地,恰恰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求編劇提升跨環節協調能力,也需要建立新的協作規則,讓導演不再主導劇本修改,讓創作方向始終貼合市場與觀眾需求。
內容為王才是長久之道
影視行業的轉型從不是某一方的事,劇本中心制要落地,需要編劇、製作方、平台和觀眾的共同發力。
對編劇而言,不能只埋頭寫稿,還要學會主動溝通,在與導演、製片人的協作中了解全流程,勇敢爭取合法權益,同時提升自身協調能力,適應新的創作模式。
對製作方來說,要把劇本創作當成核心投入,給予編劇足夠的尊重、信任和合理報酬——畢竟只有讓創作者無後顧之憂,才能打磨出優質內容。
播出平台則需要跳出“大數據迷信”,不能用片面的數據判斷市場,而要把劇本質量作為項目評估的核心標準,避免間接遏制創作熱情。
在我看來,劇本中心制的推行,是影視行業的一次自我救贖。流量能帶來短期熱度,但只有優質內容才能留住觀眾。
當行業擺脫對流量的盲目依賴,把創作權還給編劇,以劇本質量降低試錯成本、提升變現效率,不僅能讓編劇、製作方、平台實現多贏,更能讓觀眾看到更多有思想性、藝術性的好作品,促進新人新劇不斷湧現。
這波轉型既是行業自我革新的訴求,也是市場與觀眾的必然選擇。當所有環節都圍繞劇本發力,影視行業才能走出同質化的困境,真正實現從“流量狂歡”到“內容為王”的轉變,再創國劇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