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毫米到1.8毫米,再到如今跌破1.8毫米的紀錄,每一次毫米級的突破都被視作腕表行業裏程碑。但對RICHARD MILLE而言,“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如何讓極致纖薄成爲日常陪伴”的起點。當多數品牌還在爲參數歡呼時,RICHARD MILLE早已用四款超薄腕表,寫下了自己的答案:精湛工藝終究要爲佩戴舒適服務,真正的超薄時計,該是“能戴、好戴、愿意常戴”的夥伴。
RM UP-01 Ferrari:1.75毫米的“日常戰士”
提到RICHARD MILLE的超薄代表作,繞不开與法拉利聯名的RM UP-01——1.75毫米的表殼厚度、1.18毫米的機芯厚度,這組數字足以讓制表界驚嘆,但更難得的是,它沒有成爲“玻璃罩裏的概念表”,反而成了能陪你穿梭日常的可靠夥伴。
要做到“薄而耐用”,首先要打破傳統機芯的“堆疊思維”。過去的超薄機芯總在垂直方向壓縮零件,結果要么犧牲剛性,要么怕碰怕摔。RICHARD MILLE的工程師反其道而行,把原本要疊起來的齒輪、擒縱組件“攤”在更寬的平面上,讓機芯與表殼形成“共生關系”——表殼不再只是保護殼,而是和機芯共同承擔剛性,既壓薄了整體厚度,又保留了耐用性。
最關鍵的突破藏在擒縱結構裏。傳統瑞士錨式擒縱中,叉頭釘(護銷)和安全遊盤是“增高大戶”,爲了固定擒縱杆,它們必須有足夠高度。RICHARD MILLE聯合Audemars Piguet LeLocle實驗室,幹脆取消了這兩個零件,把定位裝置直接集成在擒縱叉上——擒縱叉被拉長,叉口重新打磨,原本垂直的結構變成水平布局,一下子“削”掉了機芯厚度的關鍵一截。但這不是簡單的“減法”:新結構讓機芯能承受5000g的加速度衝擊,日常不小心碰到桌面、從口袋滑落,它都能扛住,不會像普通超薄表那樣一摔就停。
展開全文
材質的選擇更讓“舒適”落地。表殼、機芯底板和橋板用的是五級鈦合金——90%鈦、6%鋁、4%釩的配比,讓這種材料既有鋼的硬度,又比鋼輕40%,還具備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戴在手上,不會有金屬表的墜手感;夏天出汗時,表殼接觸皮膚的地方也不會發癢。表圈上的兩個黑色陶瓷嵌件圍着表冠,既防摩擦又保防水(10米防水,日常洗手、下雨都不怕),調時的時候不用費力拔表冠,輕輕轉一下就能切換“上鏈(W)”或“調時(H)”,戴在手上操作也不會硌到手腕。
這款表最動人的地方,是它把“極致工藝”藏在了“日常友好”裏。1.75毫米的厚度不會卡到襯衫袖口,5000g的抗衝擊能力讓你不用小心翼翼,甚至激光雕刻的“躍馬”logo都做得低調——它不是用來炫耀的藏品,而是能陪你擠地鐵、开例會的“日常战士”。
RM 16-02:長方形表殼裏的“貼膚優雅”
如果說UP-01是“薄到極致的實用派”,那RM 16-02就是“把優雅戴在手腕上的貼身之物”。長方形表殼是它的標志,但RM沒有讓這個形狀成爲佩戴負擔,反而用线條和弧度,把“貼合”做到了骨子裏。
長方形表殼最容易犯的錯,是棱角太硬——戴在手腕上要么卡袖口,要么硌腕骨。9.5毫米厚的RM 16-02的解法很細膩:表殼的四個角不是鋒利的直角,而是經過手工打磨的微弧,表耳與表殼的銜接處沒有明顯台階,像流水一樣自然過渡,並且人體工程學的表殼弧度是RM的看家本領。當你把它戴在手上,會發現表殼能順着手腕曲线貼服,穿襯衫時擡手不會有“卡殼”的局促,就像手腕天生該有這么一塊表。
表盤的設計也在爲“舒適”服務。沒有多余的裝飾,時標和指針的布局避开了“擁擠感”,即使是長方形又復雜的機械盤面,讀時也很輕松——不會因爲形狀特殊就找不到時針分針。這種“不費力的優雅”很討喜:低頭看時間時,它不會讓你分心,只會給你一份從容;和人交談時,它不會過分搶眼,卻能悄悄透出品味。
自主機芯CRMA9的加入更讓“舒適”有了技術支撐。不用依賴通用機芯的尺寸限制,RICHARD MILLE能根據長方形表殼的比例定制機芯布局——齒輪不用擠在狹小空間裏,傳動更順暢,走時更穩,同時也讓機芯厚度與表殼匹配,不會出現“表殼薄但機芯鼓”的尷尬,視覺深度的表盤效果與層疊交錯的线條感,讓超薄成爲一種腕間藝術。戴在手上,你能感覺到它的“薄”是均勻的,不是某一處凸起的突兀,這種均勻感,正是長時間佩戴不疲勞的關鍵。
RM 33-03:酒桶與圓形的“貼合平衡術”
RM 33-03厚度爲9.7毫米,把品牌標志性的酒桶型設計玩出了新花樣——它在酒桶輪廓裏融入了圓形的柔和,證明“獨特形狀”與“佩戴舒適”從來不是對立面。
傳統酒桶表有時有個小問題:兩側弧度太陡,戴在手腕上容易“架”在腕骨上,尤其是手腕較細的人,會覺得表殼“壓”在手上。RM 33-03的解法很巧妙:在酒桶型的基礎上將圓形融入設計,把表殼兩側的曲面做得更平緩,從表耳到表圈慢慢向外過渡,就像把酒桶的“腰”稍微放寬了一點。這樣一來,表殼能更全面地貼住皮膚,不會只壓在某一處,即使戴一下午,也不會覺得腕骨發酸。
偏心擺陀的設計,是它在工藝與舒適間找到的平衡點。自動上鏈機芯的擺陀往往是“厚度殺手”——傳統擺陀在機芯中央,需要足夠直徑來上鏈,難免增加厚度。RM 33-03把擺陀放在機芯一側,做成“偏心”形狀,既不用堆疊厚度,又能保證上鏈效率。更重要的是,偏心擺陀讓腕表的重心更貼近手腕內側,而不是懸在表殼中央——擡手時,你不會感覺到表在“往下墜”,反而覺得它很“穩”,這種重心平衡,是很多人忽略的舒適細節。
工藝的精致也沒爲舒適妥協。鏤空的底板和橋板經過單獨的強度測試,每一處手工倒角都光滑無刺,即使是貼近皮膚的表背,也不會有劃手的感覺。表盤上的偏心設計與擺陀呼應,視覺上不凌亂,戴在手上既有酒桶表的獨特,又有圓形表的貼服,從商務會議到周末咖啡局,都能自然融入。
RM 67-02:32克的“運動舒適革命”
如果要找一款“能跟着你動的超薄表”,RM 67-02一定是首選。32克的重量——比很多石英表還輕,卻藏着RICHARD MILLE對“運動與舒適”的深度理解:它不是爲了“薄”而薄,而是爲了讓你在運動時,完全忘記手腕上有塊表。
這份輕盈來自材質的“強強聯合”:Quartz TPT®石英碳纖維的表圈和底蓋、CarbonTPT®碳纖維的表殼中件,再加上品牌最輕的彈性表帶。Quartz TPT®石英纖維材料的制作過程本身就是工藝奇跡——石英纖維被分成不超過45微米的薄層,浸泡在RICHARD MILLE專屬樹脂裏,以45度角交錯堆疊,在6巴壓力、120度高溫下成型。這種材料不僅輕,還耐造:耐高溫、抗電磁波,不會像金屬那樣在運動時貼着手腕發燙,也不會因爲汗水生鏽。
機芯設計圍繞“運動舒適”展开。CRMA7自動上鏈機芯厚4.00毫米,腕表整體厚度7.80毫米,不算極致薄,但勝在“輕“、“穩”和“貼”。快速旋轉發條盒(5小時轉一圈,比傳統的7.5小時快)減少了主發條的粘附,動力輸出更穩定——即使你在跑步、打球,機芯走時也不會受太大影響。INCABLOC透明抗震系統能吸收運動中的衝擊,保護機芯不受震動幹擾。
最讓人驚喜的是表帶。無縫防滑設計,彈性十足卻不緊繃,能像“第二層皮膚”一樣貼住手腕:跑步時不會上下滑動,打字時不會勒住手腕,出汗時也不會像普通皮帶那樣打滑或悶汗。很多運動員都爲它定制了專屬配色,比如滑雪運動員亞歷克西・潘特豪的法國國旗色橋板——這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證明它能在專業運動場景“扛住考驗”,日常佩戴自然更不在話下。
翻完這四款RICHARD MILLE超薄腕表,你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它們的“薄”從來不是數字的炫耀,而是“讓工藝服務於佩戴”的結果。1.75毫米的UP-01沒有因薄放棄耐用性,32克的67-02沒有因輕犧牲運動性能,16-02的長方形、33-03的酒桶型,也沒有因形狀特殊讓佩戴妥協。
RICHARD MILLE的超薄哲學,本質是“不妥協的平衡”——既要把工藝做到極致,又要讓這份極致融入日常。它不會讓你覺得“這表太好,我得供着”,而是讓你覺得“這表真好,我想天天戴”。就像那些真正厲害的手藝,從來不是爲了讓人驚嘆“哇,好難”,而是讓人舒服地說“嗯,好用”。
在超薄腕表還在比拼“誰更薄”的當下,RICHARD MILLE已經走得更遠:它用工藝證明,真正的高級制表,終究要回歸“人”本身——讓每一次看時間,都是一次舒適的陪伴,而不是一次對“精致”的遷就。這,或許就是RICHARD MILLE在超薄領域無可比擬的地方。
求
標題:它把超薄表玩出了花樣:薄到極致,卻比普通表還耐用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