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30日凌晨,美聯儲宣布了年內第二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降至3.75%至4.00%。美聯儲宣布今年第三次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原本是喜訊一條,應該能讓股市、金市和債市互相拉高氣氛。
半小時後,現場氣氛像被一盆冷水潑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直截了當地說,想在12月再降息,遠未板上釘釘。美聯儲的降息決定剛落地,市場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主席鮑威爾就親手潑了一盆冷水,直接讓全球投資者看呆了。
他在記者會上明確表態:“12月會議是否會繼續降息?這遠非一個必然的結論。”話音剛落,市場的樂觀情緒瞬間被擊碎。
這本該是一場意料之中的降息派對,卻硬生生被鮑威爾扭轉成了一場“鷹派”的個人秀。
說白了,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貨幣政策會議了。這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心理戰,一場在迷霧中進行的頂級PUA。鮑威爾這位全球最有權勢的央行行長,活脫脫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為藝術家,主題就是:猜不透。
美聯儲的降息決定,本該是一場皆大歡喜的派對,市場早已備好了香檳。可誰也沒想到,主席鮑威爾親自端上來的,卻是一盆冰水。靴子落地了,利率目標區間確實如期下調了25個基點,來到了3.75%至4.00%的新範圍。但緊接着,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幾句話,瞬間讓整個華爾街的笑臉僵住。
他警告說,大家別高興得太早,12月會不會再次降息,“遠非必然”。此言一出,市場情緒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原本歡快上漲的美國三大股指掉頭向下,美元指數則像打了雞血一樣暴力拉升,直接站上99.33的高位。
另一邊,現貨黃金價格應聲暴跌,從高點慘烈回落44美元,一度失守3950美元大關,連比特幣也沒能倖免,跌破了11萬美元。一場預料之中的降息,硬生生被鮑威爾的“鷹派”言論搞成了一場引爆市場的“意外”。
鮑威爾之所以表現得如此矛盾,首先是因為他身後的決策委員會早已不是鐵板一塊。這次降息決定,壓根就不是全票通過的,投票結果是尷尬的10票贊成對2票反對。這公開的分歧,就像一道裂痕,讓任何統一的政策信號都變得不可能。
投下反對票的兩位,代表了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一邊是理事斯蒂芬·米蘭,他覺得降息25個基點根本不夠看,應該直接來個50基點的大手筆,給經濟下點猛葯。另一邊,堪薩斯城聯儲行長傑弗里·施密德則認為,現在根本就不該降息,生怕通脹的火苗被重新點燃。
面對這種“左右互搏”的局面,鮑威爾只能選擇一條中間路線,他的話既要安撫主張強力刺激的鴿派,也要顧及擔憂通脹的鷹派,最終呈現給市場的,就是一個看似精神分裂的矛盾形象。
鮑威爾的謹慎,不僅僅是政治平衡術,更是源於一種巨大的無奈。眼下,美國政府部分關門,導致了一個致命問題:那些指導美聯儲決策的核心宏觀經濟數據,比如非農就業報告、零售銷售等,全都暫停發布了。這讓美聯儲的決策過程,無異於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中“摸黑開車”。
鮑威爾自己也坦率承認,雖然能看到一些私營部門的數據,但這些零散的信息根本無法替代官方統計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在數據羅盤失靈的情況下,任何關於未來的明確承諾都是不負責任的賭博。
因此,他在描述經濟時也顯得自相矛盾:一會兒說勞動力市場正在降溫,就業面臨的下行風險似乎在增加。一會兒又指出,停擺前的數據顯示消費者支出依然穩健,經濟增長的勢頭可能比想象中要強。這種看似混亂的表述,恰恰真實反映了決策者在信息真空下的迷茫與糾結。
當然,鮑威爾這番鷹派言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戰略目的:馴服那個越來越不聽話的市場。在他講話之前,市場幾乎已經替美聯儲做好了決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員們預測,年底前再降息一次的概率高達85%,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這種被市場預期“綁架”的感覺,顯然讓鮑威爾很不爽。
被譽為“美聯儲傳聲筒”的記者尼克·蒂米勞斯一針見血地指出,鮑威爾的講話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努力”,目的就是從市場手中奪回政策的主導權和靈活性。更有意思的是,在語言上收緊的同時,美聯儲卻用實際行動放出了一個巨大的寬鬆信號——宣布從12月1日起,正式結束量化緊縮政策。
這意味着,美聯儲將停止縮減其龐大的資產負債表。這一手緊一手鬆的組合拳,打得精妙絕倫,既用鷹派言論打破了市場的寬鬆幻想,又用結束QT的實際行動緩解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壓力,實現了一種高階的動態平衡。
經過這場精心編排的“鷹派降息”秀,鮑威爾成功地將政策前景從一個幾乎確定的劇本,改寫成了一部充滿懸念的連續劇。他讓市場明白,未來的每一次利率決定都將高度依賴數據,充滿了不確定性。
他沒有給市場一個清晰的路線圖,反而親手在路上布滿了迷霧。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這或許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那個可以閉着眼睛期待“美聯儲看跌期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接下來,唯一的確定性,恐怕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本身。鮑威爾雖然重塑了美聯儲的權威,但代價是,所有人都必須學會在一個更加撲朔迷離的世界裡蹣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