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下跌,國運突圍!房價的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房子變便宜了,為什麼大家反而更不消費了?

按理說,房價下跌,買房壓⼒減輕,消費應該上升才對。

自今年5月以來,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從6.4%的高位出現持續下行;與此同時,這兩年老百姓的儲蓄率卻在不斷攀升。

房價跌了,⽼百姓反⽽更不敢花錢了。

這背後,藏著⼀個殘酷的經濟學真相,那就是當⼀個社會的財富過度集中在房地產這⼀單⼀資產上的時候,房價下跌帶來的財富幻覺破滅,遠超過房價上漲帶來的老百姓的購買⼒釋放。

更深層次上,這場地產的下跌,正在揭開我國經濟轉型中⼀個⻓期被掩蓋的⽭盾,那就是我們的收入分配結構,被曾經的那個“地產大時代所扭曲”。

今天,柏年就從⼀個全新的視⻆,給⼤家深度剖析,房價下跌將如何引發⼀場系統性的財富重構?為什麼說這場地產的下跌是必要的陣痛?而我們普通人⼜該如何在這場⼤變局中找到⽅向呢?

點贊關注,聽柏年詳細分析。

⼀、被房價綁架的財富增長模式

先說⼀個很多人沒意識到的事實:過去20年,中國居⺠財富的增⻓,主要不是靠勞動所得,⽽是資產升值。

柏年給⼤家算⼀筆賬。

2003年,北京⼆環內⼀套100平⽶的房⼦,均價8000元/平,總價80萬。 2021年,同樣的房⼦,均價漲到15萬/平,總價1500萬。 18年時間,賬⾯財富增加1420萬。

⽽同期,北京⼀個普通白領,⽉薪從3000元漲到1.5萬元,18年累計工資收入也就200萬左右,扣掉⽣活開⽀,能存下50萬就不錯了。

翻譯翻譯就是:買對⼀套房,頂得上⼀個人不吃不喝工作70年。

這就是過去20年中國財富增⻓的真相——不是勞動創造財富,⽽是資產升值創造財富。

根據西南財經⼤學中國家庭⾦融調查的數據,2019年,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佔⽐⾼達69.5%,⾦融資產只佔20.4%。 ⽽美國家庭資產配置中,房產佔⽐只有27%,股票、債券、養⽼⾦等⾦融資產佔⽐超過60%。

更關鍵的數據是:2010年到2020年這⼗年間,中國城鎮居⺠人均可⽀配收入年均增⻓7.1%,但同期主要城市房價年均漲幅超過12%。

也就是說,工資漲幅根本跑不贏房價漲幅。

但為什麼⼤家還覺得⾃⼰越來越富了呢?因為房價上漲製造了⼀種”財富幻覺”——我的房⼦從80萬漲到1500萬,我就是千萬富翁了。這種財富幻覺,⽀撐起了過去⼗年的消費繁榮。 2015年到2020年,中國出境游人次從1.2億增⻓到1.7億;奢侈品消費佔全球⽐重從23%上升到35%;私家⻋保有量從1.4億輛增⻓到2.8億輛。

這些消費的底⽓,不是來⾃工資上漲,⽽是來⾃房價上漲。

但這種模式有個致命缺陷:它,是不可持續的。

⼆、財富幻覺破滅後的”逆向財富效應”

2021年,潮⽔退去。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主要城市房價開始下跌。到2025年,⼀⼆線城市平均跌幅40%,部分三四線城市跌幅超過50%。

很多人以為,房價跌了,買得起房的人多了,消費應該會好轉。但現實恰恰相反。

柏年給⼤家看⼀組對⽐數據: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增速8%;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下滑到4.5%。

與此同時,居⺠儲蓄卻在暴增:2019年末,住⼾存款餘額82.1萬億;2024年末,住⼾存款餘額151.2萬億。 5年時間,增加了69.2萬億,年均增⻓超過13萬億。

房價跌了,⽼百姓不僅沒有增加消費,反⽽拼命存錢。

為什麼?因為出現了經濟學上所說的”逆向財富效應”。

什麼是逆向財富效應?就是當資產價格下跌時,人們會感覺變窮了,從⽽減少消費。在中國,這種效應被極度放⼤,因為房產佔家庭資產⽐重太⾼了。

舉個例⼦:⼀個家庭2020年買了⼀套500萬的房⼦​​,⾸付150萬,貸款350萬。到2025年,房⼦市值跌到300萬,但還⽋銀⾏320萬本⾦。這意味著,即使把房⼦賣了,還要倒⽋銀⾏20萬,加上之前的150萬⾸付,⼀共損失170萬。

這種情況下,這個家庭還敢消費嗎?不敢。他們只會拼命工作還房貸,壓縮⼀切開⽀。

⽽且,不只是⾼位買房的人受影響,所有持有房產的人都受影響。好比你2015年200萬買的房⼦,漲到過400萬,現在跌到250萬。雖然賬⾯上還賺了50萬,但⼼理感覺是”虧了150萬”。

根據人民銀行2025年第3季度城鎮儲⼾問卷調查,選擇”更多消費”的居⺠佔⽐只有19.2%,比上個季又低了4.1個百分點,選擇”更多儲蓄”的居⺠佔⽐⾼達62.3%,創歷史新⾼。

多存錢、少消費,這就是財富幻覺消失後的真實現狀。

三、代際財富轉移的終結與城市分化

房價下跌,還帶來了兩個深層次的變化。

⾸先,是代際財富轉移通道被切斷了。

什麼是代際財富轉移?就是父⺟這⼀代通過房產積累的財富,傳遞給⼦⼥這⼀代。過去,這個通道很順暢:父⺟在2000年買的房⼦,100萬;2020年漲到600萬,賣掉後給⼦⼥做⾸付,⼦⼥再買⼀套1000萬的房⼦​​。

但現在,這個通道斷了。父⺟2016年買的房⼦,當時400萬,現在只值250萬,還⽋銀⾏200萬貸款。

不僅沒法給⼦⼥做⾸付,還要⼦⼥反向接濟才能保住房⼦。

根據⻉殼研究院的數據,2020年,90後購房者中,有超過70%的首付款來自父母資助,到24年,這個比例不足6成。

在這個過程中,80後、90後成了這場跌價中損失較重的⼀代。 60後、70後,多數在房價低位時就買了房,即使現在跌了,賬⾯上還是賺的。而00後、10後,還沒買房,反⽽因為房價下跌獲得了上⻋機會。

在2016-2021年這5年間購房的家庭中,80後佔⽐約38%,90後佔⽐約29%。這意味著,全國約9000萬個80後、90後家庭,在房價的相對⾼點接盤。按照平均每套房跌100萬計算,這兩代人的財富損失總額⾼達9萬億。

其次,是土地財政終結帶來的城市分化。

過去20年,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度依賴土地出讓⾦。 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8.7萬億,到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只有4.9萬億元,同比下降16%。短短3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從8.7萬億減少到4.9萬億,接近腰斬。

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城市之間的分化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有產業⽀撐、人口流入的城市,⽐如深圳、杭州、蘇州,雖然土地財政收入下降,但稅收收入還在增⻓,財政相對健康。

但那些沒有產業、人口流出的城市,則陷入了“人⼝流出→房價下跌→土地賣不出去→財政收入下降→公共服務惡化→人口進⼀步流出”的惡性循環。

四、能不能”發錢刺激”?

看到這⾥,很多人會問:既然消費需要提振,為什麼國家不能像美國和⽇本那樣,給每個人發錢刺激消費?

答案就是,中國和⽇本⾯臨的情況完全不同。

⾸先,是產業結構不同。當年⽇本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前,已經完成了產業升級。索尼、豐⽥、松下這些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端位置,能夠賺取超額利潤。

但中國不⼀樣。我們雖然是製造業⼤國,但在很多⾼端領域還是”⼤⽽不強”。舉個例⼦:中國雖然⽣產了全球70%的⼿機,但⾼通、三星、台積電拿⾛了產業鏈中60%的利潤,我們只拿到10-20%。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提⾼勞動⼒成本、提高工人工資,企業利潤就會被進⼀步壓縮,產業競爭力就會下降、產業就會外流。

其次,是國際環境不同。 ⽇本在上世紀90年代⾯臨的外部環境,總體還是和平的、開放的。但中國現在⾯臨的是美國全⽅位的遏制打壓:貿易戰、科技戰、⾦融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量資源⽤於刺激消費,就沒錢搞科技攻關了。

所以,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消費刺激屬於享受在當下,而科技⾃⽴⾃強則是贏在未來。

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手段,讓消費不要掉下去,與此同時,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到科技發展和⾼端製造業等卡脖子的領域去。

而且,我們也只有在高端製造、尖端科技領域形成突破,才能通過產業升級提⾼勞動⽣產率,真正讓⽼百姓的工資漲上去,最終實現可持續的消費增⻓。

這是⼀條更艱難、但也更健康的發展道路。

五、普通人的出路在哪⾥?

說到這⾥,很多人會說:道理我都懂,但落實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應該怎麼辦呢?

柏年想說的是,我們要深刻理解未來財富分配模式的變化,並針對性的做好佈局。

舊的財富分配模式是:靠資產升值致富,誰先買房誰發財;而新的財富分配模式則是:靠能⼒變現致富,誰有本事誰賺錢。對大家來說,這意味著:

第⼀,不要再迷信房產投資。過去20年,買房是最好的投資,但未來20年就不是了。如果你已經有⼀套⾃住房,就不要再想著炒房。而應該把買房的錢拿去提升⾃⼰的職業能⼒,這種投入的性價⽐可能更⾼。

第⼆,重視職業技能的積累。未來的⾼收入崗位,將會集中在“十五五規劃”提及的人工智能、半導體、機器人、⽣物醫藥、生物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端製造、低空經濟、航空航天、量子計算等很多新的領域。即使你不是理工科背景,也可以在這些產業鏈中盡量找到⾃⼰的位置。關鍵是要有⼀技之⻓,⽽不是靠關係、靠資源。

第三、調整資產配置,不要只會存錢。存錢只能保本、不能增值。當房產真正進入了“用來住而非用來炒”的時代,國債、黃金、基金等多元化的資產配置,你才能夠坐上滾滾向前的財富列車。

第四,保持耐⼼,相信⻓期趨勢。 “⼗五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新質⽣產⼒,這會在未來5年創造⼤量⾼薪崗位。根據工信部的預測,到2030年,光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汽⻋、⽣物醫藥這四⼤領域,將創造超千萬個就業崗位,平均薪資是傳統製造業的2-3倍。

六、柏年的判斷

應該說,房價的下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過去20年靠資產升值驅動的財富增⻓模式,本⾝就是不可持續的。房價下行的本質,是對過去扭曲的財富分配模式的⼀次糾偏。短期看,會有陣痛期,消費降級、財富縮⽔、信⼼不⾜,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

但只有打破”靠房產致富”的神話,才能讓社會重新回到”靠能⼒致富”的正軌。只有集中資源攻堅科技,才能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只有實現產業升級,才能讓⽼百姓的收入真正提⾼。

要記住,很多偉⼤的轉型,往往都伴隨著巨⼤的改革陣痛。 1978年改⾰開放,有多少工人下崗? 2001年加入WTO,有多少企業倒閉? 2008年⾦融危機,有多少人失業?然而,在每⼀次陣痛之後,居民們的生活都變得更好、中國經濟都實現了更⼤的躍升。而這一次,柏年相信,也不會例外。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