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雙11”剛過,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迅速席捲各大酒類圈子:“53度飛天茅台1299元一瓶,直播間限量搶購。”有人以為是噱頭,直到電商平台的頁面實打實地掛出了1494元的補貼價,那瓶曾經高攀不起的“液體黃金”,價格竟然跌回了2015年。
短短數月之間,飛天茅台的價格為何會全線崩塌?是電商補貼惹的禍,還是消費群體已經徹底變了?這場“價格雪崩”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更深層次的轉折信號?茅台的未來,還能找回昔日的高光時刻嗎?
![]()
最早的信號,其實早在今年6月就出現了。當時,飛天茅台的批發價格首次跌破2000元心理關口,到了6月25日,已滑落至1780元。雖然後來一度反彈到1880元,但8月底又重新跌破1800元,最終在9月中旬跌至1770元,創下上市以來最低記錄。
到了“雙11”前後,價格更是不堪一擊。散瓶批發價直探1660元,原箱也只賣1715元。直播間更是火上澆油,1299元直接引爆全網,價格一舉跌回十年前。
![]()
一個北京的經銷商透露,年初他高價囤了500瓶茅台,單瓶成本2300元,如今清倉價1700元,光這一批就虧了30萬元。更慘的還有黃牛,之前囤貨時每瓶收購價2000元以上,現在只能1600元出手,單瓶虧三四百,積壓千瓶的直接血本無歸。
問題的根源,早在幾年前就埋下了。當時,茅台被視為不折不扣的“金融產品”。市面上流通的茅台有大量並沒有被喝掉,而是被經銷商和黃牛壓在倉庫中等待升值。據業內估算,社會庫存可能高達1.2億瓶,相當於中國每個家庭幾乎能分到兩瓶。
![]()
這場泡沫一旦破裂,價格下跌就成了必然。人們開始恐慌性拋售,越跌越賣,越賣價格越低,形成了典型的踩踏式循環。而電商平台的百億補貼策略,更是加速了這個崩盤進程。
拼多多、美團等平台紛紛將價格壓到1499元以下,甚至低於經銷商的實際進貨成本。因為除了1169元的出廠價,經銷商還被要求搭售其他不暢銷產品,綜合成本接近1700元。結果就是賣一瓶虧一瓶,許多經銷商乾脆選擇清倉止損。
![]()
深圳某典當行乾脆不再收茅台,店員攤手說:“只能給1500,收了怕砸手裡。”曾經的“理財神話”,如今已經變成流動性最差的“高風險資產”。
年輕人是這場變化的另一個根本原因。對於90後、00後來說,53度的高度白酒入口像吞火,喝完還容易頭疼、宿醉,根本不受歡迎。相比之下,果酒、低度精釀、氣泡酒更受青睞,輕鬆、好喝、不傷身,是他們的新選擇。
![]()
數據顯示,年輕人飲用白酒的比例不到9%,73%的人因為擔心身體負擔而極少飲用。與此同時,低度酒市場一年增長30%,大約一半的年輕人偏好果酒。高端白酒的“烈性文化”,正在被新一代消費者主動疏遠。
消費場景的劇變,也讓飛天茅台失去了過去的“剛需”支撐。公務接待自“最嚴禁酒令”出台後幾乎歸零,從原來的40%銷量直接掉到0.8%。商務宴請預算也緊縮,喝茅台的場合減少了15%。婚宴、家庭聚餐更傾向於選擇價格適中、口碑穩定的中端酒,茅台的“面子價值”正在迅速縮水。
![]()
茅台自己也早已察覺到了問題。早在2024年,就主動減產了約900噸基酒,全年產量為5.63萬噸。 2025年6月,業內傳出“穩定價格”的內部通知,7月市場工作會上,管理層明確提出要從“渠道為王”轉向“消費者為王”,9月又有發言指出,要將飛天茅台的價格維持在1800元以上。
但現實遠比預想殘酷。10月28日,飛天茅台散瓶批發價首次跌破1700元,電商平台的補貼更是壓到了指導價之下。11月19日前後,全行業都在關注茅台是否會出台新一輪控貨措施,以穩定批發價。
![]()
新品的失敗同樣讓人警醒。 2025年9月上市的“黃小溪吃晚飯”系列,發售價2499元,剛推出就跌破1700元,跌幅超過30%;6月推出的“走進五國”系列,375毫升版從官方申購價1619元跌到1050元。新品連連破發,說明市場已經對“文化加持”的高價策略失去了耐心。
茅台官方雖然還維持1499元的指導價,但消費者早已不再買賬。電商上的低價多為限量搶購、拼團秒殺,實際成交量有限;而線下終端售價仍在1900元以上,消費者只能乾瞪眼,真正享受到“價格回歸”的人少之又少。
![]()
高端白酒市場也被這場雪崩撼動。五糧液第八代普五批發價跌到739元,國窖1573滑到780元,汾酒、劍南春等名酒跌幅超過15%。全國白酒產量連降九個季度,實際消費量減少23%,地方小酒廠更是苦不堪言。
有人把這場價格暴跌與2012年的那次降價潮相提並論,但底層邏輯早已不同。那時是政策一刀切限制“三公消費”,如今是消費群體更迭、電商價格戰和庫存泡沫共同爆發。過去靠渠道壟斷“吃差價”的日子,如今被算法和補貼重構,傳統經銷商被迫重啟難度。
![]()
茅台的領導層也發生了變化。新任董事長空降而來,被外界解讀為地方政府對茅台的進一步“強化管理”。而營銷專家指出,現階段的渠道混亂,已經超出了原有管理體系的控制能力,必須真正落實“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策略。
價格崩盤帶來的不僅是利潤的縮水,更是認知的轉折。過去人們買茅台,是為了送禮、撐場、保值;如今,買茅台的人開始想的是:“這酒我喝了會不會頭疼?”消費邏輯正在從標籤信仰轉向實際體驗。
![]()
未來能否止跌,關鍵看兩個變量:電商補貼是否收斂,經銷商清倉是否到底。如果“線上瘋補、線下虧本”的局面持續,價格還將繼續探底。業內人士預測,飛天茅台可能會在1650元至1700元之間尋找“心理底”。
茅台集團的動作很關鍵。是否願意進一步控量、減少搭售、優化渠道利潤分配,將決定經銷商是否還能繼續做下去。而對於消費者而言,真正能留下來的,是那一口順喉不頭疼的好酒,而不是貼著標籤的“理財產品”。
![]()
這場雪崩後,誰能留下,誰能出局,全看誰真正理解了消費者的心。飛天茅台的價格回落,不僅是炒作泡沫的破滅,更是中國高端消費市場回歸理性的開始。酒終歸是用來喝的,只有真正回到消費者的真實體驗中,品牌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