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12年最大跌!雙十一年輕人瘋狂囤金,我們該跟風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雙11 落幕不久,翻看社交動態時出現一個耐人尋味的轉變:過去大家熱衷曬口紅色號、護膚品套裝和家電包裹,而今年許多年輕人的動態被金光閃閃的手鐲、吊墜佔據,配文清一色是“終於搶到了”或“趕在破千前入手”,字裡行間透著慶幸。

可這份喜悅還沒持續幾天,黃金價格便迎來斷崖式下跌——短短48小時內錄得12年來最深跌幅,單日降幅超過5%。前一天還在炫耀“湊滿減省了兩百塊”的年輕人,轉頭就在群里哀嘆“金價跌得比年終獎到賬還快”。這一波“先狂歡後心涼”的行情,讓不少人開始反思:年輕人扎堆囤金,究竟是明智之舉還是情緒化跟風?我們是否也該加入這場熱潮?

先來看這屆雙11黃金有多火爆。 28歲的北漂女性袁佳,在過去一個月內累計投入近10萬元購買黃金產品,其中絕大部分流向了老舖黃金的品牌門店與線上渠道。

她購入的玫瑰花窗手鐲、素金葫蘆吊墜以及寓意吉祥的大麥戒指,僅這幾件飾品就花費7萬元,其餘資金則用於配置銀行推出的積存金產品。

她的緊迫感源自對市場節奏的敏感捕捉。自10月以來,國際金價持續攀升,幾乎每日刷新紀錄。作為籌備婚禮的新娘候選人,她原本計劃按部就班購置“三金”,但看到周大福等主流品牌克價逼近1200元時,果斷決定趁著雙11折扣窗口提前鎖定成本。

當時老舖黃金推出9折優惠,折後素金克價落在1000元左右。儘管這個價位在過去屬於高點,但在橫向對比之下,不僅設計獨特,二手流通性良好,佩戴場景豐富,反而成了兼具審美與實用價值的“高性價比選擇”。

為了完成這筆採購,袁佳幾乎跑遍北京各大門店。起初她打算前往SKP商場的老舖專櫃現場選購,結果從小紅書上得知那裡早已人山人海,數百名顧客排隊七八小時只為進店幾分鐘,店內貨架一度被掃空。

無奈之下她轉向另一家分店,下午六點多抵達時,工作人員已宣布停止接待新排隊客戶。

她攔住一位剛離店的消費者詢問情況,對方苦笑回應:“排了整整五個小時,進去才發現想要的款式早就售罄。”線下無果,她隨即轉戰線上平台,卻發現旗艦店頁面上的低價素金商品全部下架。

即便偶爾補貨,搶購難度堪比限量潮玩發售,點擊瞬間即顯示“已售罄”。最終她通過南京一位熟識代購,以30600元拿下店裡最後一枚素金葫蘆,另支付數百元服務費才得以成交。

事後她在朋友面前調侃:“明明是要花錢的,怎麼搞得像白送一樣難搶?”不只是她,北京本地姑娘寒水也將今年雙11的消費重心完全轉移到黃金上。

以往每逢大促,她必蹲守美妝直播間,雅詩蘭黛精華、嬌韻詩面霜從不缺席,也曾為李佳琦推薦的美容儀下單,還積極參與線下醫美機構的團購活動。

她的消費哲學一貫清晰:寧願買貴的,也不能買虧了。每年都會精心研究優惠疊加策略,力求實現最低單價。但今年不同,除了黃金之外,她一件其他品類都沒下單。

用她自己的話說:“沒有哪樣東西能像黃金這樣,既能帶來穿戴愉悅,又不用擔心資產縮水。”為提升購買效率,她特意加入了一個名為“黃金作業群”的社群,裡面實時分享各電商平台的價格波動與隱藏券碼。

她最引以為傲的一單來自周生生手鍊,通過整合直播專屬大額券、淘金幣抵扣及信用卡返現政策,最終每克成交價比當日大盤低60元。

雖然整條鍊子僅三四克重,節省總額不過兩百餘元,換作往年可能只夠一頓晚餐開銷,但在黃金交易中,這點差價卻讓她產生強烈的獲得感,“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像撿了個大便宜”。

連帶貨主播李佳琦也敏銳察覺到消費趨勢的變化。自2023年起,他逐步將黃金納入直播選品範圍。今年雙11尚未開啟之際,他就向粉絲預告將上線金條產品,但由於金價處於高位,需等到10月19日預售階段再正式開售。

然而到了約定日期,觀眾遲遲未見金條上架。經過追問,李佳琦解釋稱因原料價格劇烈上漲,供應商臨時要求調價,為了避免爭議,團隊決定暫緩銷售,等待市場穩定後再重啟。

果然,當10月22日金價回調後,他在直播間迅速推出金豆、金大米等小規格投資金品,克價約為979元,成為全場客單價最高的單品之一,幾分鐘內便售出數百份。

如此密集的搶購背後,是對價格飆升的心理恐慌。袁佳清楚記得,一周前國內金價首次突破每克1000元大關,而這之前已連續多日維持上漲態勢。

她回憶起上一輪金價從700元漲至800元用了整整半年,而此次從900多元沖破千元門檻,不到七天便完成跨越。

有網友拍攝銀行營業廳外的金價顯示屏,發現原本只預留三位數空間的電子屏,硬生生擠進第四位數字;在深圳水貝這個全國最大的黃金集散地,商家甚至無法及時調整屏幕字體大小,只能讓四位數價格滾動播放。

網友戲稱:“金價漲得太猛,連顯示屏都裝不下。”長期關注黃金市場的投資者感慨道:“以前’999’代表純度,現在倒成了價格標籤。”

隨著原料成本上升,各大金飾品牌紛紛跟進調價。老舖黃金、周大福、君佩等企業幾乎同步宣布將於10月底上調零售價,部分產品漲幅超過10%。袁佳粗略統計了一下,這已是老舖黃金年內第三次提價,此前分別發生在2月和8月。

長期以來,老舖黃金致力於打造“黃金奢侈品”形象,主打一口價銷售模式,強調工藝美學與文化內涵,引導消費者為附加值買單。

正因如此,其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同行,2024年毛利率高达41.2%,远超行业均值。但进入2025年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压迫,毛利率回落至38.1%,股价也随之震荡,仅10月22日单日便下跌8.21%。

品牌的漲價通知反而加劇了消費者的焦慮情緒,許多人認為“雙11可能是最後的低價入場機會”。袁佳所在的代購群裡,每當群主發布新品信息,往往秒速售罄。

一款重達300多克的大型金色爬藤葫蘆擺件,原價45萬元,僅僅因為代購提示“調價後勢必突破50萬”,立刻被買家拍下帶走。

不少首次接觸黃金的年輕人也紛紛入場,堅信實物資產“看得見摸得著才安心”。有人建議他們優先考慮金​​條,理由是沒有加工費、無品牌溢價,更具投資屬性。

但對於袁佳這類用戶而言,既要保值功能,也希望具備佩戴價值,因此仍傾向於選擇精美金飾。

寒水自三年前開始系統性購入黃金,彼時金價尚處低位,她最初只是被實體店金飾的設計吸引,純粹出於審美偏好。

有一次她以450元/克買入的黃金,後來以490元/克成功變現,至今回想仍後悔當初沒多買些。自此之後,她確立了“細水長流、靜待升值”的投資思路。

剛入職時積蓄有限,她便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購金,每月按時還款,稱之為“合理加槓桿”——既能搶占低價時機,又能保留日常現金流靈活性。

目前她已累計持有100余克黃金,並下載了一款名為“金攢攢”的APP,詳細錄入每件飾品的重量與購入價,系統自動計算浮動盈虧,每日打開查看都令人心情愉悅。

雙11高峰期,她曾把所有黃金整齊擺放在桌面上逐一清點,如同檢閱戰利品,哪一件多少錢購入、何時入手,全都瞭如指掌,真正做到了“如數家珍”。

誰能預料,雙11餘溫未散,金價突然掉頭向下。黃金不同於股市,沒有漲跌停限制,全球市場24小時連續交易,價格瞬息萬變。

通常情況下,周大福、週生生等實體門店每日更新一次掛牌價,但在劇烈波動期間,線上商城的價格可能每小時甚至十幾分鐘就變動一次。這種機制催生了商家與買家之間的博弈。

多位攢金者反映曾遭遇商家“延遲發貨”甚至“單方面取消訂單”的經歷:他們在金價較低時下單金條,商家遲遲不發貨,最終直接取消交易,藉口包括“系統異常”或“模具故障無法生產”。

袁佳也曾遇到類似情況:某款金飾在價格上漲期間始終顯示“預售無現貨”,直到10月21日金價單日暴跌近70元,商家立即安排發貨,她忍不住調侃:“感覺他們是怕我反悔退款。”

寒水同樣吃過虧,前幾天收到一款標註重量6克的吊墜,實際稱重僅有5.3克,誤差接近1克,“相當於白白損失一千元”。

另一位中年消費者林玲本想趁雙11搶購黃金轉運珠,耗費大量時間研究優惠規則,卻發現多數促銷存在套路。但想到“花了那麼多精力搶券,不買總覺得吃虧”,最終還是購入周生生一款克價約1000元的福牌,雖談不上划算,至少心理上覺得“沒白忙一場”。

金價驟降後,前期搶購者集體轉向抱怨。社交平台上充斥著懊惱聲音:“蹲守兩天算優惠,計算器按鍵都快冒煙,結果晚上一看金價崩了,天都塌了。”

一位上海女生錯過預售,剛下決心購買手鍊,金價就開始跳水。當跌至940元/克時,她安慰自己“就當支付了工藝費”;可一旦跌破920元,立刻萌生退意:“忽然覺得這件首飾也沒那麼喜歡了。”

依靠“黃金攻略分享”發展副業的悅怡感受尤為深刻。金價上漲期,她在社交平台發布的選購技巧獲得大量轉發,兩週增粉700+,眼看即將突破千粉門檻接廣告變現。

然而行情逆轉後,相關內容閱讀量急劇下滑。曾經需要拼手速搶購的商品如今隨手可得,她辛苦整理的優惠組合失去吸引力,副業計劃被迫擱淺。她坦言:“趕上了上漲的東風,也隨下跌的浪潮沉了下來。”

最後回到核心問題:買黃金到底能不能賺錢?袁佳做過一次全面复盤:早期投資積存金確實獲利可觀,五六萬元本金賺取超萬元收益。

但後期集中採購老舖黃金導致整體持倉成本大幅抬升,最近一次核算發現,折騰大半年非但未盈利,反而浮虧幾十元。

弄清這一點,答案也就浮現了。年輕人熱衷囤金,追求的不僅是財務回報,更是佩戴時的體面感、手中握有“硬通貨”的踏實感,這些正是黃金所提供的深層“情緒價值”。

雙11的折扣紅利與短期價格波動,只是放大了公眾對此類資產的關注度。如果你像寒水那樣,願意將其作為長期儲蓄工具,能夠承受階段性回調,那麼趁優惠購入並無不妥。

但若指望藉此快速套利,則需警惕袁佳的經歷提醒:看似操作嫻熟,實則可能徒勞無功。黃金從來不是穩賺不賠的資產類別,理性認知其本質價值,遠比盲目追隨熱潮更為重要。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