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菲律賓又上了全球頭條,不是因為外交風波,也不是因為經濟奇蹟,而是因為一場接一場的“麻煩”。就在前腳還在為“海鷗”颱風的滿目瘡痍忙著收拾,一場比國土還大的風迅速到來! 570萬人,正站在風口上等命……這哪裡是颱風,更像是把菲律賓的城鄉差距和體制漏洞,一口氣刮了個底朝天。風是自然的,但塌的是人造的,128處洪水、道路癱瘓、供電中斷,幾乎每一個災點背後,都藏著基礎設施的短板。說到底,菲律賓這一次,不是輸在風力上,而是敗在準備上,城市規劃漫不經心、排水系統年久失修、緊急預警不到位,老百姓壓根兒沒反應過來,風就來了。而當風雨過去,等待他們的不是幫助,而是漫長的等待,救援隊人手不足、物資調配混亂,很多災民連清水都喝不上,更別提恢復生活了。整整一個星期,許多地方依然“電斷水停”,這不是天災,這是製度在裸奔。好不容易從“海鷗”裡爬起來,“鳳凰”就來了,還不是一隻小鳥,而是鋪天蓋地的超強颱風,這個颱風的雲團,比整個國家還大,強度遠超前一波,影響人群超百萬,而這場“二次暴擊”,將直接衝擊一塊已經千瘡百孔的土地。簡單說,土地還沒幹,河還在滿水位,山還沒穩住腳,“鳳凰”就帶著更猛的風雨殺過來了。這不是簡單的災難疊加,而是一次“災難乘法”:山洪、泥石流、滑坡,全都在等著命中註定的觸發點,這不是兩個颱風的問題,這是一個國家能不能扛住的問題。可還有一個現實擺在眼前,避難所不夠、物資不夠、運輸不通,庇護所也寥寥無幾,擋在人們頭頂的甚至是半塌的房屋。政府想救,但手裡沒有足夠的工具,軍隊疲於奔命,民眾四處逃難,這場“雙線作戰”,無異於硬扛。有些事情,吹一次風就看穿了,菲律賓並不是第一次面對颱風,但這次的“海鷗”+“鳳凰”組合拳,確實打在了它最脆弱的地方。說白了,菲律賓不是輸給了自然,而是輸給了“懶政”,如果沒有科學的城市規劃,沒有標準化的避難所建設,沒有高效的物資調配能力,每一次颱風落地,受傷的都是最底層的人。他們住在棚戶區、海邊、山腳,沒有退路,也沒有話語權,這不是一個國家應有的樣子,災難可以來,但不能年年被打得措手不及。所謂災後重建,不能再走“修個房子、補條路”的老套路,而是得把系統性的短板一次性補齊。第一步,就是建立標準化的避難所網絡,這次災難暴露出避難所數量不足、設施簡陋、管理混亂的問題。菲律賓政府應該學習中國、日本經驗,把學校、社區中心、體育館納入國家應急管理系統,統一設計、統一儲備、統一調度,不僅能抗災,更能提升民眾信任感。菲律賓地形複雜、語言多樣,預警系統必須“多通道+多語言”,短信、廣播、社交媒體、村級喇叭同步發布信息,每個地方都要有“最後一公里”預警責任人,確保每家每戶都能提前知道風來了,而不是靠鄰居喊。其次就是把社區變成防線,而不是弱點,這次很多災民只能靠自己撐,說明社區自救能力嚴重不足。政府應推廣“防災社區”建設,培訓本地志願者掌握急救、疏散、應急物資管理,配備基礎應急包和清潔飲水裝置,讓百姓有能力在關鍵72小時內自救。菲律賓不少房屋都是低標準建造,一場風就塌,開始重建的時候,必須執行更高標準,房屋抗風、排水抗洪、電力通信去中心化、道路加固防滑,不能再用“修復如初”的心態,而要“重建升級”。菲律賓是全球氣候風險最高的國家之一,未來只會更頻繁、更極端,如果這次災後重建,還是老樣子,只是簡單的修修補補、喊喊口號,下次“雷神”、“黑豹”之類的颱風一來,菲律賓還得從廢墟里爬起來。想要真正的站起來,不是靠“扛過去”,而是靠“提前準備,不用扛”。信息來源:颱風“海鷗”已致菲律賓114人死亡127人失踪——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