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略忽悠局局長”張召忠,突然消失了,去哪裡了?

說起張召忠這個人,很多老觀眾肯定第一反應就是那個總能在電視上把導彈軌跡講得跟段子似的海軍少將。 1952年出生在河北鹽山農村的他,從小家境一般,父母是地道的農民,但他對書本的勁頭可不小。

1968年中學畢業後,進了當地中專學機械電子,那時候課餘還自學無線電,為後來進部隊打基礎。 1970年底,18歲的他直接應徵入伍,進了海軍北海艦隊導彈部隊,從最基層的技術兵幹起。

那些年,他天天泡在設備庫房,調試岸艦導彈的瞄準系統,冬天北海的浪頭能把人拍進冰水里,他得在晃蕩的艦艇上穩住望遠鏡,練就一手辨目標的本事。到1980年,乾了十年,他從操作員升到小組長,參與過好幾次艦載武器的驗證任務,那會兒閉眼都能報出C-801導彈的射程誤差。

機會總在不經意間來。 1974年,本來計劃讓他學核潛艇技術,結果北大東方語言系的招生老師從檔案裡看到他的阿拉伯語自學筆記,直接把他挖了過去。在北大四年,他不光把阿拉伯語啃得透,還順帶學了英語和日語。

1978年畢業,先分到外交部西亞非洲司,沒多久轉海軍情報部門,1979年就跟著中方軍事援助團去了伊拉克。巴格達街頭坦克轍痕到處是,他背著無線電,穿梭在薩達姆的閱兵台和伊朗邊境,翻譯報告直達軍委,詳述T-72坦克的弱點和美援直升機的佈局。那段經歷讓他見識了中東的真槍實彈,1981年回國帶回一箱戰場筆記,進了海軍裝備研究院,繼續搞導彈電子系統。

1985年調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從講師幹起,用黑板推演海灣衝突的補給線,學生圍著聽他剖析蘇聯航母的護航隊形。 1986年和1988年,兩次去英國皇家軍事科學學院進修海軍武器評估,在倫敦霧裡旁聽北約演習,筆記夾著泰晤士河的速寫。回國主導編《現代海軍作戰指南》,手繪艦艇圖成了教材。

1990年副研究員,1993年拿國家特殊津貼,那年出《海洋世紀的衝擊》,數據對比美蘇航母噸位,預測亞洲海域資源爭端會變非對稱對抗。 1996年正研究員,指導博士生,課題盯信息化戰爭的指揮鏈。

真正讓大眾記住他,是從1992年開始。那年央視《軍事天地》請他審腳本,他試講南海島礁布防,導演一看中了。從此每週上鏡,拆解紅旗導彈到遼寧艦的升級,總愛用比喻:潛艇叫海底幽靈,航母群是鋼鐵城邦。收視率從5%竄到15%。 1998年入國防大學戰略系主任,同年晉少將,《防務新觀察》開播,他成常客。

2001年再去英國學反恐,回來剖析阿富汗山地戰補給。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他直播預測美軍坦克進巴格達會陷街巷,共和國衛隊拖垮補給,沙盤上估T-72伏擊半徑,強調沙塵干擾F-16激光。結果美軍閃電推進,薩達姆宮殿幾天就陷落。這段分析上網截屏流傳,配“局座神預言”,外號“戰略忽悠局局長”就這麼來了,本來是調侃戰略上忽悠美國,後來粉絲玩成愛稱。

外號一出,他的風格更接地氣。 2004年評論殲-10首飛,說這是自家F-16加中國味。 2009年遼寧艦下水,直播拖曳試驗,細數甲板塗層配方。 2011年利比亞內戰,分析卡扎菲防空網,指出肩扛導彈盲區。每次點評帶自嘲,承認預測偏差是情報不對稱。

2012年《誰是下一個目標? 》上市,銷量軍事類第一,用漫畫插圖講無人機到網絡病毒。 2013年春晚小品客串,台詞藏南海巡航暗示。 2014年MH370,他推演黑匣子信號,引阿拉伯海域搜救案。 2015年7月退休前,最後一期《防務新觀察》,回顧海軍從驅逐艦到航母躍升,觀眾留言刷“局座別走”。

退休後他沒閒著。 2015年8月開微信公眾號“局座召忠”,首篇“退休不等於躺平”,附自繪航母草圖。 2016年進Bilibili,開《局座時評》,首期聊南海仲裁,粉絲破百萬,邊喝茶邊板書解釋法庭漏洞。同年《進擊的局座:悄悄話》出,漫畫复盤兩伊戰爭,賣20萬冊。 2017年浙農林大學演講,用日語讀釣魚島航拍圖。

2018年續作《悄悄話2》加敘利亞空襲VR章節。 2019年和《軍武次位面》合作,點評F-35軟件bug,點擊過億。那年他提中國短期難有五代機,殲-20服役照一出,又添“忽悠”一筆。粉絲建“局座預言牆”,貼失準截圖,反成致敬。

他的講解不光娛樂,還影響輿論。用阿拉伯語複述海灣停火協議,點美軍後勤軟肋;談東海油氣,列日本P-3C巡航時長,提醒安保鏈條。 《網絡戰》列黑客案,從愛沙尼亞電網到伊朗核蠕蟲。他的幽默基於專業,嚴肅分析後加“看老天爺賞臉”。到2019年底,公眾號訂閱50萬,Bilibili粉絲300萬。從農村小子到熒屏常客,他的路像製導導彈,瞄準軍事科普空白。

可從2020年起,他的身影就淡了。電視上不見,直播沒了,公眾號更新慢。那年美國大選亂,中美關係緊,台海南海中印邊境事多。作為公眾人物,一句分析易被境外放大,扣挑釁帽。同行杜文龍李莉也低調。他68歲,高強度教學研究節目耗體力。 2023年9月,北京南四環地鐵有人遇他,獨坐沒隨從,衣著普通,像尋常老頭。

電視軍事解讀陣地弱了,短視頻社交分流注意力。他雖有公眾號和合作,但難維持每日輸出。 2020年8月公眾號改“戰忽局”,他後台指導,團隊管日常,自己少露面。 4月還在西瓜視頻談國際油價暴跌,此後節奏緩。公眾號間或發軍事點評,間隔長。 2024年6月網易援引他對中美軍力對比見解,顯示他還關注動態。

其實這“消失”有幾層原因。先說年齡,2020年68歲,到2025年73歲,精力跟不上。幾十年的部隊教學上鏡,身體扛不住天天輸出。其次,國際環境變了。中美博弈升級,軍事評論員說話分寸得拿捏,一不小心成境外炒作素材。像2020年那會兒,疫情加選舉,邊境摩擦,專家們集體收聲,避免不必要麻煩。

再有媒體生態,傳統電視觀眾散到抖音快手,短平快內容為主。他雖適應新平台,但畢竟不是年輕人,公眾號從日更到月更,自然存在感弱。還有退休後生活調整,陪家人看新聞寫點東西,比公眾場合自在。

謠言也跟著來,有人說他出事了,甚至傳去美國或過世。這些純屬捕風捉影。 2023年地鐵照就闢謠了,他活得好好的,就是低調。說實話,這挺正常。很多人退休後都這樣,年輕人上位,老將退居二線。他的“戰忽局”團隊繼續運營,偶爾借他的名義發文,保持影響力。

轉到2025年,他沒徹底隱退,而是換方式發聲。 9月11日,北京平谷區影劇院,他主講“銘記抗戰歷史,認清世界戰略格局”。結合抗戰歷程和特朗普新政,聊全球經濟安全軍事變化。頭髮全白,看起來老了不少,但語速穩,現場師生聽得出神。這場講座平息了不少“出事”傳聞,網上熱議復出。平谷區科協公眾號9月10日預告,11日下午2點開講,照片一出,粉絲刷屏感慨。

沒過兩週,9月26日,又在平谷“近光講堂”2025-2026學年開學第一課,繼續這個主題。文章說,他用甲午海戰案例拆解當下格局,接過榮譽講師聘書。這步棋下得妙,退休老頭變社區教育骨幹,接地氣又專業。

10月24日,再開講座“特朗普新政對世界格局的影響”。網友分享,他親口說從參加媒體起就建“戰略忽悠局”,還提“終於忽悠美國拆F-22生產線”。這是他首次公開承認“戰忽局”定位,粉絲樂壞了,X上視頻流傳,評論區全是“局座回來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