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駐愛爾蘭大使趙希源在愛爾蘭電台節目里扔出一句實打實的話:荷蘭ASML公司賣一台光刻機給中國,賺的利潤頂得上愛爾蘭出口20萬噸豬肉。
這話聽著簡單,可一扒拉開,裡面全是中美歐貿易戰的酸甜苦辣。愛爾蘭人靠豬肉對華出口過得挺滋潤,結果美國一卡脖子,半導體管制就把這塊蛋糕攪黃了。趙希源這番點撥,不光戳中了愛爾蘭的痛點,也讓全球瞅見高端科技設備那驚人的價值鏈。
光刻機這玩意兒,本是芯片製造的命根子,現在卻成了大國博弈的棋子。中國這邊呢,進口受限,只能咬牙往自主化上沖。技術封鎖不是長久之計,合作才是王道。
![]()
大使直擊貿易失衡的痛點
趙希源這話說出口,馬上在國際媒體上炸了鍋。 2025年8月18日,他在愛爾蘭電台的《新聞訪談》節目裡直言不諱,美國的出口管制讓愛爾蘭對華貿易直線下滑,尤其是豬肉出口這塊兒,2023年就明顯掉隊了。
愛爾蘭作為歐盟豬肉大戶,本來和中國市場搭得挺牢靠,每年出口量穩穩的,帶動了不少農場和物流鏈條。可美國一揮手,半導體領域的限制就波及周邊,愛爾蘭企業訂單少了好幾成。
趙希源拿ASML舉例,一台光刻機的利潤就等於20萬噸豬肉。 ASML的DUV光刻機一台賣出去上億歐元,利潤率高得嚇人,而豬肉出口呢,2023年愛爾蘭對華量也就那麼點,平均價位拉平後,確實對不上號。這事兒擱誰身上都窩火。
愛爾蘭經濟小而精,依賴出口,尤其是農業和科技兩頭。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是塊大肥肉,豬肉剛好是拳頭產品。結果呢,美國商務部從2022年開始層層加碼,先禁EUV,後盯上DUV,荷蘭政府只能跟著走。
2023年9月,荷蘭外交部調整政策,不再公開敏感商品出口細節,正好趕上華為Mate60手機發布,那芯片工藝一亮眼,華盛頓那邊坐不住了。
![]()
趙希源的意思很清楚:西方有些國家習慣了中國弱小時的樣子,現在中國技術起來了,就開始各種藉口卡脖子。媒體炒作、智庫報告,全是想攪渾水,讓國際合作變味。這不光傷了愛爾蘭的錢袋子,也讓全球供應鏈抖三抖。
這失衡不是一天形成的。美國從特朗普時代就開始推“芯片法案”,2022年拜登政府跟進,砸4500億美元補貼本土半導體,還拉盟友下水。荷蘭ASML首當其衝,作為全球光刻機老大,它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越來越重。
2024年ASML年報顯示,中國大陸營收佔比高達36.1%,比前一年還漲了點。可管制一緊,2025年上半年,DUV出口許可就卡殼了。趙希源點出的豬肉比喻接地氣,就在於它把抽象的科技利潤拉到老百姓能懂的層面:一台機器的錢,能養活多少豬農?
愛爾蘭人聽完這節目,估計不少人開始琢磨自家企業的出路。貿易這東西,本該你來我往互利,現在卻被安全名義攪和成一鍋粥。趙希源的表態,其實是在提醒大家,別讓外部壓力毀了正常生意。
![]()
光刻機壟斷下的全球供應鏈隱憂
光刻機這東西,說白了就是芯片生產的“照相機”,把電路圖案印到矽片上。沒有它,先進芯片就造不出來。 ASML為什麼這麼牛?它幾乎壟斷了高端市場,EUV光刻機全球就它一家賣,DUV也佔八成份額。這壟斷不是天上掉的餡餅,而是幾十年技術積累和國際合作的產物。
ASML從1984年起步,本是飛利浦的子公司,靠著和德國蔡司、日本尼康的聯手,才搞出激光光源和精密鏡頭。結果呢,美國一看中國芯片起來了,就開始拆台。
2023年10月,美國商務部直接給荷蘭施壓,撤銷部分DUV許可,ASML的1970i和1980i型號直接中槍。中國企業當時正抓緊囤貨,倉庫裡堆滿設備,可一夜之間,訂單就黃了。
這供應鏈的隱憂,擱全球企業眼裡都是心病。 ASML前CEO彼得·溫寧克不止一次公開說,中國市場是不可或缺的,2023年他還聯合美國芯片公司遊說華盛頓鬆綁。
為什麼?因為中國需求猛,2024年ASML從中國拿到的訂單就超預期,營收里中國部分佔了大頭。英偉達這巨頭也不例外,它開發H20芯片,就是為了繞過管制賣給中國,雖然性能打折,但好歹能收15%的關稅補充美方資金。
2025年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談裡也承認,等中國芯片性能追上美國,就能放開出口。這話聽著像台階,可實際操作呢?管制層層加碼,2025年9月7日荷蘭貿易部又擴禁ALD設備,從4月1日起生效。 ASML北京辦事處忙著核清單,客戶電話打爆,可許可就是批不下來。
![]()
這博弈的本質,是技術霸權的拉鋸。美國智庫報告直指中國光刻機供應商上海微電子只佔舊工藝4%市場,落後ASML和尼康一大截。可中國已經在材料和封裝上超了日本部分環節,問題就卡在先進設備上。
ASML的機器貴不說,還得配進口光源和軟件,全鏈條依賴西方。管制一出,不光中國遭罪,荷蘭企業營收直降,研發資金自然縮水。 2025年ASML預警,許可證難續,股價應聲跌了點。全球芯片產業本就緊巴巴,現在按下暫停鍵,中國企業囤貨行為看著怪,可人家也是被迫自保。
趙西元一一是在唱靈的緣故:一二十萬噸豬肉抵得上二十萬噸豬肉,是錢財所殘。它打破了,歐洲小國的經濟是為了緣故而跟隨的,美國本身也很好。
ASML的開放生態,本來是它的殺手鐧,85%的零部件靠全球供應鏈。可現在呢?美國一拉盟友,生態就裂了縫。中國市場潛力大,需求漲得飛起,ASML丟了它,營收掉20%不是開玩笑。
溫寧克退休前就敲警鐘,荷蘭政府也得頭疼:一邊是美國壓力,一邊是自家企業叫苦。這隱憂不解決,全球半導體就別想穩。趙希源點破的,正是這種失衡的荒唐:技術合作本該共贏,現在卻成零和遊戲。
![]()
中國芯片自主路上的實幹與挑戰
中國芯片產業這幾年,實打實往前拱。受管制逼著,自主可控成了硬道理。上海微電子這幾年砸錢研發,2025年舊工藝佔有率超4%,雖落後,但步子穩。產業鏈從上游材料到下游封裝,都在貫通,中芯國際和華虹這些晶圓廠,接收已批設備後,就開始國產替代。
華為Mate60的7nm芯片一出,全球都傻眼了,那工藝靠DUV多重曝光搞定,證明中國有招。話說回來,這路走得不容易,美國從2018年就開始卡華為,2022年擴展到全行業,荷蘭日本跟著限售。結果呢?中國企業轉向本土供應商,實驗室裡測試原型,精度一步步追。
ASML的EUV技術,全球就它一家,涉及上萬專利,中國想破局,得從基礎光刻起步。彭博社報告說,中國落後20年,這話聽著扎心,但也激髮乾勁。 2025年7月,國產光刻機在部分環節試產,量產線漸次啟動。
政府層面,十四五規劃砸重金,補貼本土企業,產業鏈本土化率年年漲。比起美方補貼4500億,中國這頭更注重實效,鼓勵企業聯手攻關。英偉達的H20雖賣進來,但中國本土芯片如寒武紀、海光,也在AI領域佔位,性能雖追不上,但性價比高,市場反饋不錯。
![]()
管制這霧越來越濃,但中歐合作的空間還在。 2025年10月,ASML新CEO上任,繼續推對華戰略,荷蘭政府也得平衡美荷關係。趙希源訪談播出後,愛爾蘭媒體轉載多,政要開始反思:豬肉出口掉隊,科技合作也得護著。
歐盟層面,2025年上半年通過芯片法案,補貼本土製造,但也留門給中國市場。 ASML的維修中心一建,設備維護就穩了,中國企業少點後顧之憂。話說這破局之道,就在互信上。趙希源強調,西方媒體炒作污衊,只會擾亂生意,正常貿易才是硬道理。
未來呢?中國自主化加速,2025年底,國產DUV原型或出,產業鏈貫通後,進口依賴降。 ASML營收雖受影響,但中國需求拉全球增長,溫寧克的話沒錯:切斷合作,大家都虧。英偉達繞彎賣H20,證明市場拉力大。美國耶倫的台階,也暗示鬆綁可能,但得看中國性能追平。
中歐這邊,愛爾蘭大使館推動經貿會,2025年9月研討會,談光刻維修和豬肉新渠道。邏輯上,管制是短期痛,合作是長遠利。破局關鍵在對話和規則。中國的實幹,讓管制失效。技術無國界,封鎖擋不住創新。中國路子對,穩中求進,全球供應鏈早晚回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