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都拿到了,咱們能不能別找茬儿了!
11月2日那天晚上,全紅嬋復出首秀,與搭檔王偉瑩在女子團體雙人10米跳台比賽中拿到235.86分,壓倒上海隊奪得冠軍。賽后她在社交媒體上寫了句”我真棒”。
![]()
![]()
但這事兒都不到24小時,各種質疑的聲音就來了。
有人盯著她的身材說話。說她胖,說她壯,還有人拿”像伍佰”的段子反复咀嚼。
![]()
人人都知道她從東京奧運時1.43米長到現在1.58米,體重從那時起也跟著上來了,這叫什麼?這叫發育啊,這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生理現象。
還有人說她不敢參加單人項目,諷刺她就是怕輸。真是笑死人了。人家這叫什麼?這叫科學決策。腳踝舊傷還沒完全好呢,隊伍和教練組為了保護她的長期發展,為了不讓她再傷上加傷,就建議集中精力打雙人項目。
這是對一個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負責任,怎麼到了某些網友嘴裡,就成了”慫”了?
![]()
再就是關於打分的問題。有網友仔細看了她和王偉瑩的第二跳,確實看出了同步性有點兒不夠理想。但是呢,跳水的打分就是這麼回事兒,同步分、完成分、難度係數,各種係數疊加起來才是最後的分數。
一個跳躍的同步性不夠完美,不能決定整體的評分。而且咱說實話,這是全國比賽,全國所有觀眾都看著呢,評委能為了啥就明目張膽地偏袒?
![]()
再來仔細看看全紅嬋這183天都乾了啥:
5月因為腳踝舊傷復發退賽時,輿論都在質疑——到底行不行?會不會退役?各種猜測甚至比賽本身還吸引眼球。
夏天的時候,她因為體重上升被嘲諷得一塌糊塗。那段時間她在家裡不是簡單地養傷,而是進行了高壓氧艙治療、中醫針灸調理,還用上了AI技術重塑自己的跳水動作模型。
為了這一次復出,她每天都得多次測體重,計量單位精確到克。
![]()
9月她入讀暨南大學體育學院,表面上是該好好學習了,實際上人家就是在緊鑼密鼓地備戰全運會。
那個在9月30號發出的訓練視頻你們看了嗎?一個183天沒在賽場上出現過的女孩兒,再現”水花消失術”,評論區底下全是”久違的跳水””看起來恢復得不錯”。
那時候多少人鬆了一口氣,結果呢,比賽完了,質疑也跟著來了。我就想問問,咱們到底想要啥?是想要她贏,還是想要她贏了以後有缺點可挑?
這事兒說白了,就是某些人對精英、對成功者的一種變相的審視。你看啊,一個兩屆奧運冠軍,背著傷病、克服發育關的困難,時隔半年復出就拿冠軍,這本該是激勵人心的故事。
可總有人要從中找出”問題”來,好像找不出點兒茬儿就渾身不自在。
![]()
全紅嬋是個和所有運動員一樣的普通人,不是完美的比賽機器。她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奪冠的喜悅,也會因為網友的惡評而受傷。
一個正在發育的年輕人,本來就要承受身體變化帶來的各種不適應,再加上訓練的高強度,再加上輿論的放大鏡,這就成了一個人要背的大山。
而我們呢,要么送上真心的祝福,要么就閉嘴,沒有第三個選項。
那個在領獎台下滿場撿娃娃、開懷大笑的女孩兒,和在跳台上殺伐果斷的王者,是同一個人。這種反差才是她真正的魅力。
![]()
她已經用金牌證明了自己,用行動回擊了所有質疑。更何況,人生這麼長,她為國爭光的故事還多著呢,咱們何必把時間浪費在找缺點上。
說到底就一句話:對於一個為國家出力的年輕運動員,最該給的就是溫暖和包容。不是顯得聰明的苛刻,不是顯得客觀的挑剔。
她需要的,是背後有一個溫暖的中國。

信息來源新華社、新浪財經、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青年報、極目新聞| “傷愈復出奪冠””時隔5個月首次參賽”等相關報導| 202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