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啥不擔心芯片製造光刻機問題?除中國,其他國家都不擔心

俄羅斯為什麼不擔心芯片製造和光刻機的問題?就這麼說吧,除了中國,其他國家都不擔心這種問題!全世界都在搶芯片,有的國家一邊燒錢一邊燒腦,拼命往更高端芯片衝刺。俄羅斯被西方制裁了幾年,連ASML的影子都見不著,先進芯片買不到,光刻機自己做的還是“上世紀水平”。但人家不慌不亂,照樣打仗、搞科研、甚至發射衛星。這可不是因為俄羅斯有芯片黑科技,而是它根本就不想跟你卷高端。說白了,俄羅斯壓根不打算在這場芯片競賽里當“第一”,它只想當個能活下去的“老油條”。外界總以為,少了芯片,一個國家就像手機沒信號、汽車沒發動機、導彈沒導航,但對俄羅斯來說,這些“現代遊戲規則”它本來也沒太認真參與。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半導體產業基本就停在了90年代,最大的芯片廠Mikron和Angstrem,工藝水平還在90到130納米之間,別說7納米,連28納米都稀罕得很。2024年,他們才鼓搗出一台350納米的光刻機,這在全球是個什麼水平?說句不好聽的,現在的智能馬桶芯片都比它先進。問題來了:這樣一副“寒酸家底”,俄羅斯怎麼還能撐住?答案其實很簡單:它根本不需要太先進的芯片。俄羅斯軍工體系的邏輯是“夠用就好”,它的武器系統,很多設計都是蘇聯老底子,導彈、雷達、電子戰設備並不靠什麼7納米、5納米的芯片運轉,反而更青睞那些“老古董”。一方面,這些芯片耐高溫、抗干擾,戰場上更穩定;另一方面,成本低、容易造、不怕斷供。在烏克蘭戰場上,俄軍使用的某些電子戰系統就是用90納米以上的芯片製造的,但效果照樣讓西方頭疼。GPS干擾、通信中斷、無人機失靈,這些“低端武器”反而成了高科技部隊的剋星。雖然俄羅斯不追求先進製程,但這不代表它完全自給自足,西方制裁讓它買不到正規渠道的芯片,那它就另闢蹊徑。怎麼搞?簡單,靠平行進口和“第三方轉口”,尤其是中國、土耳其、印度和東南亞這些國家,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繞道供應網”。中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根據2025年的貿易數據,中國已經佔俄羅斯芯片進口的70%以上,很多芯片通過香港等地轉口進入俄羅斯市場,其中不乏西方品牌的產品。甚至有媒體曝光,俄羅斯還通過拆洗衣機、冰箱、打印機等家電,把裡面的芯片拆下來“再利用”,一些關鍵軍工項目就靠這種“改裝回收”維持供應。雖然聽起來像是“土辦法”,但你別小看這些渠道,在戰爭和高壓制裁的現實下,俄羅斯靠這種“灰色供應鏈”硬是補上了不少缺口。而且它自己也在努力做點“低端自救”,比如國產的Elbrus和Baikal處理器,用的是28納米工藝,雖然性能比不上蘋果A系列,但對於俄羅斯的軍用服務器、工業設備來說,已經夠用了。更重要的是,俄羅斯的軍工系統是國家戰略的核心,政府把資源集中在這一塊,自給率已經達到80%左右。換句話說,就算民用芯片買不到,軍用那一塊它也照樣能自己搞一套。當然,俄羅斯也不是完全不想追求技術突破,2024年,俄羅斯科學院公佈了一份看起來挺“燃”的路線圖,說到2037年要搞出11.2納米級別的EUV光刻機。業內專家馬上潑冷水:你連高純度材料、光學系統、極紫外光源的技術都沒摸到邊,這計劃就像是讓人騎自行車上太空。別說EUV了,就連350納米的成熟製程,俄羅斯都還在跟白俄羅斯等國家聯合攻關。俄羅斯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哪個段位——與其去跟美國、荷蘭、日本在高端芯片上拼命,不如把資源都用在自己最擅長、最關鍵的領域上,先把“能打仗、能用的”弄出來。這不是放棄,而是戰略收縮,俄羅斯不是不想進步,而是知道在目前這個全球技術分裂的環境下,自己沒法一步登天,那就先活下來,別死在起跑線。中國為什麼在芯片問題上不敢“躺平”?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產業鏈太深,科技民生掛鉤太緊。我們要的是全球市場,要的是智能製造、AI、量子計算,這些都離不開高端芯片和完整的供應鏈。中國不能像俄羅斯那樣“低調過活”,必須攻堅高端製造,這是國家安全和產業發展的底線。俄羅斯沒有那麼大的民用科技消費體量,也不需要那麼複雜的產業鏈協同,它只要能撐住軍工,就能維持國家運轉。這種“輕裝上陣”的國家,不需要在芯片這條賽道上跟誰比成績,只要能“活著”就行。這樣的“俄羅斯模式”並不是萬能藥,靠回收家電、靠第三方轉口、靠幾十納米的老芯片,短期能維持。長期看,民用產業會徹底脫鉤,高端科技永遠被卡脖子,最終只能變成一個“軍工孤島”。它是一種生存策略,但不是發展模式。為什麼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對芯片沒那麼焦慮?因為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根本不指望自己能在芯片這條路上跑贏世界,它們只想不被踢出局。有些國家活得下去,不代表活得精彩,技術戰裡,選擇不同,結局也不同。信源:新浪財經——俄羅斯沒有光刻機,90%的芯片靠進口,為何不怕被“卡脖子”?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