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突然意識到,中國準備干大事,戰略儲備已佈局整整20年

西方意識到中國準備干大事,戰略儲備已佈局整整20年。

外媒最近梳理髮現,在今年的前9個月,中國進口了數量龐大的石油。平均每天下來,達到了1100萬桶。

中國在今年前9個月進口了大量石油

用來對比的話,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沙特的日產量。

進口了這麼多的石油,不太可能全部投入使用,相當一部分會進入戰略儲備中。根據西方估計,儲備的數量或許在進口量的10%左右,也就是每天100萬至120萬桶。

經過了9個月的積累,中國的石油儲備底氣無疑被進一步充實。

而這些,只是中國呈現出來的冰山一角。

按照一些分析人士的估算,結合進口量、國內產量、石油加工量等數據,中國的石油儲備可能到達了13億桶。

有機構估計,中國每天消耗的石油在1500萬桶左右。如果這麼計算下來,中國僅憑石油儲備,就能支撐3個月左右的時間。

更令西方感到不同尋常的是,中國看起來還擁有更多的石油儲備空間。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儲藏庫裡的石油會越來越多。

中國正在快速增加石油儲備

作為一種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石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中國增加石油進口、擴大石油儲備的做法,自然吸引了西方的目光。

這帶來了第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做?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未雨綢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俄烏衝突、巴以沖突、印巴衝突、委內瑞拉周邊緊張的局勢,都顯示出世界已經處在一個更加動蕩的時代。

在這一背景下,原本的國際格局、交流、貿易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之前爆發的紅海航運危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事實上,更具針對性的狀況也出現了。就中國購買俄油一事,特朗普政府正在向中方施壓,美方也對兩家俄羅斯石油公司追加了製裁。

由於中俄石油貿易的結算方式已經不再依賴美元,因此美方的上述舉動,短期內不太可能對中俄石油貿易帶來太大的衝擊。

中俄能源交易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太大變數

但有些事情,是不得不防的。畢竟誰也說不准,喜歡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之後到底會不會採取更加過激的行動。

一旦意外來臨,中國的石油進口,確實存在被波及的風險。而中國要滿足自身的石油需求,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進口的,且這一狀況短期內不會出現根本性變化。

既然如此,增加石油儲備,就成為了最簡單但有效的應對方案。

而中國之所以有迅速增加儲備的空間,主要得益於長遠的規劃。從2004年開始,中國就啟動了國家石油儲備工程。經過了20多年的佈局和發展後,已經建成了完備的基礎設施。

從這也能看出,對於一些事情,中國早就提前準備好了。只有做好了長远战略規劃,才能在變數來臨時處之泰然。

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為中國增加石油進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際形勢為中國增加石油進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能源出口被西方制裁的俄羅斯,為了維持財政收入的穩定,不得不降低石油價格以吸引買家。

對西方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方面製裁,中方是不予認同的,再加上俄羅斯石油的價格優勢,中方從俄羅斯進口了不少石油。

2022年的時候,俄羅斯就一度超越沙特,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國。在這之後,俄油在中國的石油進口中一直佔據著相當重的分量。

二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增產行動。

這其實與俄羅斯降低石油價格存在一定聯繫。同為石油出口國,俄羅斯與沙特等國家既有共同利益,也是競爭對手。

低價的俄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石油貿易格局,沙特等國自然無法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市場份額被搶走。

俄羅斯與其他石油輸出國有在打“價格戰”的意味

因此,歐佩克的增產行動,也被視作對俄羅斯“價格戰”的回應。畢竟產量上去了,價格就下來了。歐佩克行動的力度,甚至都引發了對石油價格暴跌的擔憂。

不過,站在中國的角度,自身本來就有需求,低價無疑正中下懷。

而今年初施行的能源法,更是將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的能源改革發展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

種種因素疊加下,中國石油進口增加、戰略儲備增加,其實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

不僅如此,類似的事情,也正在其他領域發生。

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9月末的黃金儲備超過了2303噸,環比增加了1.24噸左右。這也是央行連續第11個月增持黃金。

另外,中國還進一步健全了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穩定了糧食市場。

同時,中國正在減持美元。 7月份的時候,中國減持了257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達到了2009年來的新低,這既是中國今年第4次減持美債,也符合過去3年的大趨勢。

顯而易見的是,在能源、貴金屬、糧食這些戰略物資上,中國正在主動充實著自身的底氣。

這將使得中國在無懼任何挑戰的同時,牢牢抓住主動權,讓自身在朝著實現戰略目標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