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編輯 來科點譜
«——【·前言·】——»
中日外交風暴持續,美國選擇介入,對日本出售炸彈,並對台連出三條舉措,關鍵時刻,高一早苗要踩剎車?對華做出重要表態。
首相一句話,民眾直接上街討債
十四天在普通人眼裡就是兩次周末,但對靠遊客吃飯的日本商家來說就像被拉進冰窖,因為首相一句關於台海的過頭言論,中國遊客說停就停,日本旅遊業硬生生蒸發了12億美元。
這個損失不是寫在某份經濟報告里,而是掉在京都老茶鋪的盈虧賬上,掉在銀座櫃姐的業績里,也掉在沖繩民宿老闆的口袋裡。
本來指望旺季“回血”的店家們突然發現,幾乎全靠大陸客撐起來的訂單說沒就沒,旅館空房、巴士閑置、商場冷清。
對這些靠現金流活命的小店和服務業者來說,地緣政治太抽象,收入減少才是真切的痛,沒有人願意為了政客一句衝動言論讓全家跟着喝西北風,於是一股壓着許久的不滿爆開了。
東京街頭的抗議不再是什麼高大上的政治訴求,而是赤裸裸的“你說錯話,你賠”,群眾圍着首相官邸,把標語寫得明明白白,要求政府為這個經濟大坑買單,有的甚至直接喊辭職。
他們看得很清楚:現在的日本一邊因為和鄰國關係緊張而挨經濟反擊,一邊卻要忍受國內鷹派繼續嘴硬、還假裝自己站得住腳,官邸外怒火衝天,官邸里卻還在演戲。
外長茂木敏光堅持說所謂強硬言論“與過去立場一致”,試圖維持政治臉面,但民眾已經不想聽這種場面話。
因為“體面”不能當飯吃,這套說辭也沒辦法補他們的收入,可讓高市早苗內閣更難受的還不是國內民怨,而是老美遞來的那杯“毒酒”。
盟友變炮灰?特朗普算盤太毒
就在日本忙着擦淚、處理遊客斷崖式減少、街頭抗議越鬧越大的時候,美國人笑眯眯地出現了。
11月19日,一拍桌子丟來一筆8200萬美元的軍火訂單,20日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又跳出來,替特朗普撐腰,說美國會“堅定支持”高市早苗,保證所謂的地區和平。
美國這次賣給日本的精確制導滑翔炸彈,射程差不多一百一十公里,懂點軍事的都清楚,這玩意兒根本不是用來擺着威懾人的,射程和性能都擺在這兒,就是實打實拿來近距離貼身硬剛的武器。
說白了,美國沒給日本遠程嚇阻能力,給的就是只能在前線貼臉打的裝備,這意味着一旦台海或周邊擦槍走火,日本戰機得第一時間衝上去,用命試探對方火力,硬生生當“擋子彈”的。
美國口中的“堅定支持”翻譯過來就是:你沖前面,我在後面喊加油,而這點小錢對美國來說連零頭都算不上,卻足夠把日本綁進“前線耗材”這個角色里,便宜又穩,關鍵還不用自己上,這就是美國最愛的打法。
更諷刺的是,美國這波並不是只盯日本一個,不到十天時間,美國像發瘋一樣在第一島鏈輪着下注。
看看台灣那邊,軍售加起來近10億美元,從飛行器零件到防空導彈,什麼都往上堆,美國國會還不斷催促台美官員交流,動作一套接一套。
再看看菲律賓,美國更是三天兩頭拉着搞軍演,把前線國家一個個拽上火線,表面上叫“合作”“強化同盟”,骨子裡就是擺明:你們上前面沖,我在後頭出貨賺錢。
這一連串的操作看似美國在“維穩”“護台”“撐盟友”,但實際就是在布置一場代理人衝突的雛形,特朗普說過一句大實話:許多盟友佔美國便宜,比敵人還多。
所以在他的算盤裡,盟友從來不是保護對象,而是替美國分攤成本、甚至在必要時遞上去當“犧牲品”的,這一次,無論是日本的短程炸彈,還是台灣的大單軍購都不是“保護費”,更像是給前線小弟發的“敢死隊裝備”。
美國嘴上喊“支持”,腳下卻悄悄往後退
如果說美國賣短程炸彈是讓日本往前線猛衝,那美軍自己在幹嘛?
答案藏在那些不起眼的部署調整里,一句話:嘴上喊得響,腳步退得更快,美國國務院天天在社交媒體上重複“防衛承諾覆蓋釣魚島”,尼米茲號航母也能象徵性地來附近海域繞兩圈,給菲律賓壯下膽。
但真正的關鍵動作不在這些“秀肌肉”,而是美軍在悄悄收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堤豐”導彈系統的撤離,之前吹得天花亂墜,說是日本境內的王牌防區,現在局勢一緊張美國二話不說就把這一套抱走了。
因為美國將軍比任何人都清楚,今天的西太平洋不是十幾年前那個隨便就能亂來的地方,解放軍現在手裡有三艘航母,空軍的技術發展讓美方越來越警惕,更致命的是那套精準又難防的高超音速反艦能力。
第一島鏈里任何價值高的固定目標,在這種打擊能力下都和靶子差不多,美軍當然清楚真打起來他們自己沖在前面的勝算幾乎為零。
於是,美國的策略出現了極度割裂:戰術層面,拚命塞裝備給日本、菲律賓、台灣地區,再拉澳大利亞搞“奧庫斯”,把第一島鏈國家全都推上前線,擋子彈擋風險。
戰略層面,美軍主力一點點往後縮到關島,縮到夏威夷,也就是第二島鏈甚至更遠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一個絕對安全的觀察點。
這就是日本現在面對的真相:美國大使嘴裡說的“堅定支持”,在解放軍反航母導彈面前弱得像紙片,如果日本繼續相信美國的漂亮話,被推着站最前面硬抗,那最後遭殃的只會是日本自己。
高市早苗終於撐不住了
14天的連環暴擊,賬面虧得心發抖、百姓上街沖官邸、美國不斷推着往前沖、隔壁中國的軍事實力又強得嚇人,這一切全壓在日本政府頭上。
高市早苗撐到11月21日終於扛不住了,整個人的態度來了個急轉彎,7號那會兒她還是一副鷹派姿態,逮着台海問題就往前沖,彷彿日本隨時要替美國打前鋒。
但到了21號,她整個人的語氣軟得明顯,雖然嘴上還裝着“立場沒變”,但真正的重點藏在後頭:要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最關鍵的是重新解釋什麼叫“存亡危機事態”。
以前日本鷹派的邏輯特別粗暴:台海一出事,日本也算有事,日本就必須跟着跳進去,沒有討論、沒有判斷,就是自動綁定。
這次高市早苗突然說要“看具體狀況”、“收集情資再決定”,這不就是赤裸裸地拆掉“台海有事=日本跟着上”的連環鎖嗎?
潛台詞很明顯:要是對日本不划算那就不是危機,要是風險太高,日本不會為了美國硬扛,美國讓你沖,你得先掂量自己會不會被炸成靶子。
這等於日本自己鬆開了美國綁在它身上的那根繩,畢竟短短兩周損失12億美元,街頭抗議越來越狠,美國光會賣高價炸彈,卻關鍵時刻把“堤豐”搬走自己躲遠,誰還願意繼續當冤大頭?
這不是日本突然變“溫柔”,而是現實逼着它回到理智,在東亞這種空氣里沒有人能永遠硬撐,高市早苗這次踩剎車就是在給日本自己留一條不至於被拖下水的逃生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