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編輯 來科點譜
«——【·前言·】——»
“高薪餵不熟白眼狼” 董明珠當年這話,現在全應驗了,華為14人被判刑的事一扒,讓人後背發涼,帶頭的張琨不一般,北大畢業卻是美籍,在華為年薪加股票分紅輕鬆過千萬。
按理說這輩子不缺錢,可離職後竟 “偷家”,還拉13人下水,本想瞞天過海,結果大快人心。
華為高管如何走上犯罪道路
張琨,一個曾被技術界譽為“Wi-Fi之王”的專家,最終卻因技術盜竊案件被判入獄,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技術盜竊的簡單案例,更揭示了一群曾經的技術精英如何因為貪慾和野心,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
張琨的職業生涯曾一度光彩照人,他曾是高通公司“最佳技術獎”的得主,後來又成為華為海思的重要人物,負責研發短距互聯芯片,成功幫助華為的路由器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15%躍升至35%。
他從北京大學到中科院,再到美國取得雙碩士學位,這一切都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他的才華和努力使得他在華為獲得了超過600萬人民幣的年薪和股票分紅,身家一度突破千萬。
而這些光輝的履歷並沒有為他帶來忠誠,反而成為他後來的罪惡資本,張琨在2020年底做出了決定性的選擇。
在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實施封鎖的背景下,他沒有選擇與華為共同應對挑戰,而是選擇了離職,投身創業,他不再願意為華為“賣命”,而是將目標放在了個人利益上。
張琨的離開並非偶然,而是精心策劃的行動,他利用自己在華為的聲望,通過高薪和股權的誘惑,成功策反了包括4名前高管和20多名核心研發人員在內的多名華為員工。
隨着團隊的轉投,他創辦了尊湃通訊,一度估值飆升至10億元,這家公司的成立標誌着張琨與華為的徹底斷裂,而他並未意識到自己正踏上犯罪的道路。
尊湃芯片抄襲
尊湃通訊的崛起曾一度讓人驚嘆,張琨靠着自己在高通和華為的背景,瘋狂為新公司背書,宣稱其研發效率比華為快了整整百分之三十,言辭間充滿對老東家的貶低。
而事實證明,這場所謂的“技術奇蹟”,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技術盜竊基礎上的騙局,尊湃通訊的基礎並非創新,而是竊取了華為的技術圖紙。
張琨的團隊在短短兩年內便推出了升級版Wi-Fi芯片,速度之快讓人不禁懷疑其背後的技術積累,事實上,在晶片行業,研發一個全新的產品通常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這種加速進度根本無法解釋。
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他讓即將離職的下屬,用手機截圖、手抄圖紙這種特別原始的方式,記錄華為的技術資料。
華為的內部調查記錄下了這些可疑舉動,員工在離職前頻繁訪問大量與本職工作無關的技術文檔,甚至有人批量下載了公司機密資料。
這些通過不正當手段竊取的技術圖紙,註定了尊湃的致命缺陷,華為的反向工程揭示了尊湃芯片的真相:其中的芯片代碼深處殘留着華為的內部標記,根本沒有清除乾淨。
這個發現成了給案子定調的關鍵證據,有關部門查完證實,他們的技術和華為商業秘密比下來,四十個關鍵技術點都高度相似,相同的地方更是超過百分之九十。
儘管如此,尊湃通訊依然在資本市場上引起了轟動,憑藉張琨的明星科學家身份,尊湃迅速吸引了高榕資本、小米等知名機構的投資,其估值在兩年內飆升至10億元。
這種情況也暴露了資本市場的盲目:不少投資者就看張琨有北大背景、是 “行業老手”,又趕上這賽道熱門,直接跳過了基本的盡職調查。
捷徑的終點是懸崖
張琨曾是科技行業的明星人物,但最終他和他創立的尊湃通訊因盜竊技術,付出了慘痛代價,尊湃的“成功”並非源於創新,而是建立在從華為竊取技術的基礎上,這一切終究未能逃過法律的追究。
2023 年的時候,警方聯合行動展開抓捕,不僅查封了 7 台存着侵權技術的服務器,還把尊湃通訊近 9500 萬元的銀行存款給凍結了。
連張琨在內的 14 名核心成員都被採取了強制措施,之前被資本捧上天的明星團隊,眨眼間就成了階下囚,隨後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給出一審判決。
今年七月二十八號,張琨因犯侵犯商業秘密罪領了判決:不僅判了六年,還得交三百萬元罰金,更關鍵的是,法院給了他五年的從業禁止令,就算服完刑出來,這五年里也不能碰芯片行業。
其他13名同案犯也沒逃過處罰,刑期從1年到5年不等,光罰款加起來就超1350萬元,除此之外,法院還強制解散了尊湃通訊,所有侵權資料全被銷毀,之前凍結的公司資金也依法沒收,這起侵權案算是被徹底清算。
這起案件不僅讓張琨和他的團隊喪失了自由,還徹底終結了他們的職業生涯,在芯片行業,信任和合作至關重要,一旦被貼上“技術竊賊”的標籤,未來將再也沒有立足之地。
這些技術人員因一時的貪慾,失去了自己的未來,張琨案的審判給所有投機者發出了一個明確警告,它讓人們明白,科技進步無法依靠偷竊或走捷徑,必須依靠長時間的積累和尊重規則。
特別是在當前外部技術封鎖加劇的背景下,保護創新和知識產權變得更加重要,這場判決不僅僅是為華為伸張正義,更是向全社會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嚴懲技術竊取,捍衛知識產權,是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底線。
在此案引發的討論中,董明珠曾提出過“絕不用海歸派”的言論,擔心其中可能存在的“間諜”,雖然這一觀點有些激烈,但張琨案無疑為這場關於人才忠誠度的討論提供了一個警示。
技術可以流動,知識可以共享,但誠實和契約精神才是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通行證,走捷徑也許可以看到一時的成績,但只有堅持正道,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