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億,星巴克中國賣了

外資咖啡,脫下“長衫”

星巴克中國,還是賣了。

昨日消息,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與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並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基於約40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曾經門庭若下的“第三空間”敵不過9.9元的外賣券,門店數被本土咖啡品牌反超、同店銷售八連降,客單價跌至25元仍換不回客流。

但真正的考題留給了合資後的新管理層:當咖啡均價繼續下探到8元,誰能把成本磨到3元以下,誰才能留在牌桌?

外資咖啡的集體退意,映射出中國市場從品牌溢價到效率紅利的殘酷切換,出售股權只是止損,重生與否取決於能否像麥當勞當年那樣,把全球標準切成中國塊,用本土速度跑完下沉馬拉松。

交易確認

就在昨天,星巴克中國的命運之鎚終於落下了。

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與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博裕將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並將繼續作為星巴克品牌與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和授權方,向新成立的合資企業進行授權。基於約40億美元(不計現金與債務)的企業價值,博裕將獲得其相應權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的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26億元),總價值由三部分構成:向博裕出讓合資企業控股權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資企業中保留的權益價值,以及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內持續支付給星巴克的授權經營收益。

這場星巴克中國的出售拉鋸戰,從去年冬天就拉開了序幕。

2024年11月,彭博社率先報導星巴克正在評估中國業務股權結構,星巴克中國回應“未考慮完全出售”,但承認“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25年5月,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稱,星巴克已啟動部分股權出售流程,向潛在買家發放問卷,要求闡述企業文化、管理風格、交易結構及商業計劃。 6月11日,CEO布萊恩·尼科爾公開確認“已收到不少潛在買家意向”,強調星巴克仍將保留相當比例股份。 7月30日財報電話會上,尼科爾透露“正評估超過20家機構”,並首次明確“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股權”。

進入第二輪後,買方名單收窄至十多家:KKR、方源資本、太盟投資、高瓴資本、凱雷集團、EQT、紅杉中國、春華資本、信宸資本、華潤控股、美團、京東、騰訊等。交易結構亦由“出售不超過49%”演變為“出售60%,星巴克保留40%”,並允許單一買方持股不超過30%。 8月報導顯示,星巴克已邀請入圍方進行財務盡調,並向四家機構——博裕、凱雷、EQT、紅杉——發出最後一輪談判邀請,目標10月底前敲定協議。

11月4日,交易最終落地:博裕資本以約40億美元企業價值拿下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並將在未來十年持續收取品牌授權費;星巴克預計本次交易為其帶來的總價值超過130億美元。

根據星巴克2024財年第三季報(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國區營收7.9億美元,僅為北美區的十分之一;同店銷售額在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滑後,Q3才勉強轉正,但客單價仍下降4%,顯示“以價換量”壓力未解。

公開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現磨咖啡市場的份額由2019年的34%跌至2024年的14%,門店數雖近8000家,卻已被瑞幸以2.4萬家反超。

為守住“第二本土市場”,星巴克於2025年初啟動引資流程,向超過20家機構發出問卷,最終篩選出博裕資本、凱雷集團、EQT和紅杉中國等進入最後一輪報價。 10月,星巴克宣布與博裕達成原則協議:博裕牽頭的財團以約40億美元企業價值取得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並繼續收取品牌授權費,交易預計帶來總計逾130億美元現金流。星巴克在通報中明確,資金將優先用於回購美股、升級北美門店數字化及償還2025-2026年到期債務,同時藉助博裕的本土資源加快下沉市場佈局,目標2029年前把在華門店擴至2萬家。

買家是誰

這次交易的最終買家,同樣值得關注。

博裕投資,成立於2011年,深耕私募股權、公開市場、實物與基礎設施、風險投資及可再生能源平台。我們聚焦科技、消費零售和醫療健康領域,憑藉一體化、協同化的投資平台,持續為投資者創造卓越價值與回報。

博裕投資合夥人黃宇錚表示:“我們將與星巴克攜手合作,將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業的卓越領導力與博裕對本地市場的深度洞察相結合,致力於推動星巴克在中國的加速增長,為更廣泛的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咖啡體驗。”

星巴克執行副總裁兼中國首席執行官劉文娟表示:“此次與博裕的強強聯合,將進一步釋放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助力我們實現更長遠的發展目標。”

博裕的誕生自帶明星光環,並且連續出手明星項目的投:2019年1月14日,博裕資本領投“壹米滴答”的D輪18億元人民幣融資;2019年3月11日,博裕資本投資愛康國賓併購融資;2019年6月,博裕資本領投水滴公司的超1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2019年9月,博裕資本領投城家公寓的近3億美元A輪融資;2020年3月,博裕資本跟投在線教育機構猿輔導的新一輪10億美元融資;2020年4月,投資完美日記的1億美元融資;2021年1月,領投第四範式的7億美元D輪融資;2021年4月,印尼快遞公司極兔速遞完成18億美元新一輪融資,由博裕資本領投5.8億美元;2021年,高瓴創投和飛利浦聯合領投,高盛資產管理、博裕資本參與共同領投博動醫學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超億美元C輪融資;2021年8月,博裕資本、建峖實業投資聯合領投跟投上海鎂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超過20億元的C輪融資;2021年9月,領投企業存儲服務商「XSKY星辰天合」的7.1億元E輪融資;2021年11月,領投精鋒醫療(Edge Medical)的超2億美元C輪融資;2021年11月,領投正序生物的近3億元人民幣的一輪融資;2021年11月,博裕投資領投微遠基因的3億元D輪融資;2021年12月,博裕投資和紅杉中國聯合領投循環智能的3800萬美元新一輪融資;2022年5月,跟投帥克融資金額近5億元的Pre-IPO輪融資;2025年,博裕資本入股SKP…

外資咖啡的困境

外資咖啡品牌在中國集體萌生退意,表面看是估值高低之爭,實質是商業模式代差累積到臨界點的自然出清。

當一杯咖啡從“身份符號”淪為“功能飲品”,定價權便從品牌方轉移到消費者手中,而本土玩家用九年時間把價格錨點從三十元拉到個位數,外資總部才意識到,所謂“戰略評估”不過是給下滑曲線尋找一個體面的修辭。中國咖啡市場已經走完“教育用戶”階段,進入“供應鏈極限壓縮”與“流量極致運營”的硬拼階段,前者考驗誰能把每杯成本摳出兩塊錢,後者考驗誰能在小程序裡把券發到剛好讓用戶多買一杯,這兩個戰場都不在外資擅長的菜單裡。

把時鐘撥回2017年,瑞幸帶著“外賣+補貼”破門而入,外資還在糾結“外賣會不會稀釋第三空間體驗”,等反應過來,外賣已經佔掉35%的現磨咖啡銷量,而門店租金仍以每年7%的速度上漲,坪效公式被徹底改寫。

下沉市場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縣域咖啡訂單增速42%,遠高於一線城市的9%,但外資在下沉遇到“三重門”:房租並不便宜,好地段的租金單價只比省城低20%;人力成本雖然低,卻找不到懂咖啡的店員,培訓週期拉長到兩個月;最致命的是價格敏感,縣中學生的心理價位是8-12元,星巴克最便宜的美式也要15元,價差不是三五塊,而是“買不買得起”的門檻。瑞幸用9.9元券教育了三年,把咖啡從“輕奢”打成“奶茶平替”,外資如果跟進降價,全球定價體系會瞬間崩塌;如果不跟進,日銷不足百杯,折舊攤銷把利潤啃成負數。 Costa在臨沂、菏澤、邢台等地連開六店,不到一年全部關閉,虧損3000萬元,成為總部決定整體出售的直接導火索。

更關鍵的是外賣鏈路:瑞幸把“出品到騎手取餐”標准定在90秒,星巴克門店平均180秒,高峰時段延長到300秒,外賣平台因此不給流量加權,排名下滑又導致單量下滑,形成負循環。總部曾嘗試統一上線“外賣特調”菜單,被全球品牌委員會以“破壞意大利咖啡傳統”為由否決,數字化迭代速度被自身合規流程卡死。

但出售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沒有溢價”的市場裡重新建立溢價。麥當勞中國的路徑提供了樣本:2017年中信+凱雷以20.8億美元拿下20年特許經營權,總部保留20%股權,隨後三年新增1500家門店,其中60%在三四線,把巨無霸的價格從25元打到15元,同時上線麥辣雞腿漢堡“超值早餐”,用12元套餐奪回上班族;數字化層面,微信小程序會員突破2億,外賣佔比55%,單店投資從400萬降到250萬,投資回收期縮短到24個月,2024年EBITDA margin回到20%,超過美國本土。

星巴克此次讓渡60%股權給博裕,複製的就是“決策本地化、資本本土化、運營本土化”的三步走:董事會中方佔多數,價格策略、門店模型、外賣談判無需再報西雅圖審批;崑山產業園已把咖啡豆到岸成本降12%,給價格下探留出空間;未來兩年將上線“19元早餐拿鐵+可頌”與“15元冰萃美式”,用階梯菜單守住品牌調性同時參與價格戰;加盟模式也在試點,戰略投資者需出資3000萬元以上,由博裕與星巴克共同控股,既鎖定資金又綁定本地資源。目標是用五年時間把門店從8000家推到20000家,其中40%是60平米以下的快取店,單店投入控制在80萬,日銷180杯即可盈虧平衡,投資回收期18個月,用資產輕量化對沖價格戰。

更深層的改變在於供應鏈與數據的“反向輸出”。星巴克崑山烘焙基地年產能6萬噸,未來不僅供應中國,還將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把中國工廠變成亞太區域成本中心;博裕與阿里共建的“咖啡雲”將1.2億會員數據與高德地圖、餓了麼、支付寶、小紅書打通,實現SKU級推薦,券包核銷率目標從20%提到45%,相當於每年節省3億元補貼成本。若模型跑通,星巴克全球可把“中國經驗”複製到印度、越南、巴西等價格敏感市場,形成“在中國降價、在全球降本”的飛輪,這才是總部願意放手60%股權的終極理由:用中國速度攤薄全球成本,用中國規模重塑全球標準。

但風險同樣存在。中國咖啡市場已從“增量紅利”進入“零和博弈”,瑞幸、庫迪、幸運咖、蜜雪冰城、KFC咖啡、麥當勞麥咖啡、便利店咖啡、甚至茶飲品牌都在同一價格帶肉搏,任何一家發起新一輪補貼都可能把行業EBITDA margin再次拉低。外資品牌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未來五年中國現磨咖啡均價將繼續下滑,2025年行業平均客單價已跌到10.4元,2027年可能跌破9元,能否在8元價格帶仍保持盈利,將決定星巴克們是否還需要這片土地。

放下“外資身段”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當咖啡賣成礦泉水價時,還能不能掏出2塊錢利潤給股東。答案不在西雅圖,而在崑山烘焙廠的鍋爐裡,在廊坊物流園的卡車裡,在縣城中學門口那台國產磨豆機的刀盤裡——誰先把成本磨到3元以下,誰就能留在牌桌,否則賣身也僅僅是止損,不是重生。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