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通常來說,帝王蟹總被視為小資輕奢食材,總是和牛、三文魚並列。

當然,正如小酒館菜單里的黑松露,一度被淳樸的雲貴川老倌當成豬飼料,帝王蟹也不是“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反倒曾被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作為拳頭產品。

國恥洗刷水產改造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日俄戰爭的失敗讓俄羅斯被迫出讓帝王蟹捕撈權

公元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迫使俄羅斯允許日本在遠東海域開展漁業捕撈。這裡有着豐富水產,其中就包括帝王蟹等甲殼類動物。兩年後,日本趕上了水產罐頭大賣的風口浪尖,通過自研罐頭技術和在勘察加半島大建蟹罐頭工廠,狠狠地賺了歐美的外匯

很快,心有不甘的俄國人在官府扶持下大開工廠。可惜其罐頭產量少、品質差,根本無力與日貨競爭。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帝王蟹的主要分布範圍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百餘年前的古早版帝王蟹罐頭

隨着俄羅斯帝國含恨而終,新生的蘇聯決定韜光養晦、卧薪嘗膽。1922年,他們同日本就遠東漁業問題進行談判,同意把領海內89%的捕蟹區出租給日本公司開發。同時悄悄引進、學習和消化日本技術,實為“倒退一步、前進兩步”的典範。

公元1924年,蘇聯正式成立鄂霍次克-堪察加漁業公司,開啟逆襲之路。短短几年內,蘇聯不惜花費35萬盧布購買日本貨船太陽丸,改名為“第一隻蟹”號。同時,本土建造的“堪察加”號捕撈加工廠船下水,預示着進入小步快跑階段。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積極捕撈帝王蟹的蘇聯工人

當然,早期的蘇聯早期的帝王蟹行業充斥着“傻大粗”本色,動輒就把幼蟹也一網打盡。全然沒有日本蟹工的“匠人精神”。

另一方面,日本人不願坐以待斃。他們在1929年下水22艘帝王蟹捕撈加工船,僅是4月至9月半年的時間裡就生產42萬罐蟹肉罐頭。相比之下,蘇聯只有7艘捕撈船,罐頭年產量不過區區4萬左右。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不知不覺帝王蟹成為日本與蘇聯交鋒的犧牲品

很快,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由於歐美各國消費降級,日本的帝王蟹業務量大為縮水。反倒是在全球化中脫鉤的蘇聯,因未受衝擊而被其它列強視為救命稻草。後者通過瘋狂出口設備、技術以彌補經濟危機帶來的損失,前者藉機獲得了先進的設備與技術。

到1930年代,得到充分“輸血”的蘇聯,開始在帝王蟹捕撈和加工方面擺脫對日本技術依賴。僅1932年就一口氣下水了11艘蟹工船,奔着打破日本壟斷的目標乘風破浪。這一回,蘇式“傻大笨粗”不再是“數罟入洿池”的粗放捕撈,而呈現為巨大船體、澎湃動力的工業美學。這也令小而精的日本漁船無力對抗,往往要召喚傻子才有底氣。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蟹工船》中又涉及了日俄的水產戰爭

儘管手段和產量都迎頭趕上,但受制於計劃經濟思維,蘇聯的帝王蟹罐頭品控依舊感人。即便是消費降級的歐美買家,也不太願意在這些口感盲盒上投入太多家庭支出。

無奈之下,有關部門只能放棄創匯念頭,將大批帝王蟹罐頭用於拉動內需。例如自創多種菜譜、大力推銷積壓的帝王蟹罐頭,甚至是遠勝“土豆加牛肉”小目標。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整個30年代 蘇聯的帝王蟹產業發展迅猛

東蟹西式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二戰後蘇聯自己也能像帝王蟹般橫着走路

二戰結束後,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但戰爭帶來的人口損失,讓老大哥不得不引進小弟朝鮮的廉價蟹工,才能讓自家的帝王蟹產業再度偉大。

通過對這些蟹工的精心培養,老大哥發現一個新問題–遠東的蟹不夠撈了!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南京大學也曾接受蘇聯的定向扶持

為實現可持續的吃蟹自由,蘇聯專家投入巨資研究帝王蟹習性和生存環境。經歷多次重大失敗,於1960年看中巴倫支海。畢竟,這裡的水域環境與遠東比較接近,無論是水溫還是鹽度都非常適合帝王蟹生活,且不論是運輸往歐洲還是國內的大城市都十分便利。於是,蘇聯捕撈了3000多隻帝王蟹,隨後空運到巴倫支海將其放生。

然而,專家們萬萬沒想到,巴倫支海缺乏帝王蟹的各類天敵。結果,失去壓制的帝王蟹,靠着龐大身軀和雜食性而橫行霸道。幸虧生長周期略長,才沒有釀成劇烈的生態災難。但假以時日,必定能發展為威脅巨大的入侵物種。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蘇聯專家成功讓帝王蟹跳躍到巴倫支海開片

於是,蘇聯為帝王蟹產量大增、創匯內銷兩開花而暗喜之時,沾光又躺槍的挪威則是喜憂參半。

這一物種入侵的局勢甚至超越了人類的想象。2011年,科學家在南極近海大陸架下方850米的泥床盆地,發現超過100萬隻巨型帝王蟹。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蘇聯時期的CHATKA帝王蟹罐頭

116-123g款為1.4盧布,222-240g款為2.6盧布,

有點小貴但蘇聯普通人並非負擔不起

當然,有人一定會問:既然帝王蟹已經泛濫,而且連收入並不高的蘇聯普通人都能消費得起,為什麼價格仍舊居高不下?

首先,由於海域天氣惡劣,可供帝王蟹捕撈作業的窗口期很短。龐大的蟹群如同滄海一粟,需要聲吶定位。捕撈時要用鋼架尼龍網做成的餡籠,並用魚肉做誘餌,然後綁上浮標,用強力的起重機沉入三四百米深的海底。這些都是真金白銀。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帝王蟹的捕撈成本很高

隨之而來的難度與風險,在《蟹工船》中對此有很多細緻描寫。捕蟹籠的自重加上帝王蟹的體重,會嚴重影響船體的平衡,有可能導致在風浪中傾覆。

即使是相對平和的天氣,漁民也要頂着時速達128公里的狂風以及12米高巨浪,每天持續工作21個小時。這也導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俄羅斯的帝王蟹捕撈量變化

此外,捕撈上來的帝王蟹要進行長途活體運輸,這又帶來物流成本。既要避免它們同類相食,又要防止低溫凍裂蟹殼,漁民們甚至用上昂貴的帝王蟹心率儀。

即便如此,俄羅斯為持續出口創匯,還是每年嚴打走私與非法捕撈。尤其是謹防遠東原產地的帝王蟹資源被撈光,不惜像手無寸鐵的漁船直接開炮。畢竟,僅在1991年到2001年10年間,從蘇聯解體出來的俄羅斯就成立了約160家私營捕撈公司,下水的蟹工船總數超過350艘。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今天的俄羅斯仍大量依賴帝王蟹出口創匯

一面是社會主義拳頭產品,一面是小資輕奢食材。

一面是入侵泛濫,一面是限量捕撈。

帝王蟹的命運可謂是一言難盡。

如今,由於特別軍事行動持續,俄羅斯的帝王蟹出口遭到歐美製裁,只能悄咪咪銷往遠東。豈料被某些人視為小資的洪水猛獸……

紅色帝王蟹:前蘇聯的產業革新與消費升級 -

(全文完)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