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的負增長,我國目前的“人口數量”撐不住之外,要不升反降?
10月27日,相關部門發布梳理侵害老年人權益突出問題清單,協調加強涉老行業監管。這條看似常規的信息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人口現實,中國正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高峰期。
![]()
數據顯示,2025年全年死亡人口預計將突破1150萬,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實際上死亡高峰的到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歷史人口結構演變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專家分析,主要受到三大核心因素的驅動。
第一,歷史出生潮的人口集中老齡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經歷了兩次嬰兒潮。
![]()
而這第一次是1949-1958年,年均出生約2100萬人;第二次更猛,是1962-1973年,年均出生超過2700萬。
如今,這兩波嬰兒潮世代已同步進入老年期。 1963年出生的人,2025年已經62歲;1950年出生的,已經75歲。
單是這兩批超過3億人的群體,未來二三十年裡,會陸續進入高死亡風險期。
![]()
而這第二便是人均壽命延長與存活率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而到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漲到78.6歲。
醫療條件的飛躍使得大多數人能夠活到老年,死亡風險被“攢”到了高齡階段,自然形成了集中的死亡高峰。
緊跟便是生育率下降與人口結構失衡。 自1980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出生人口被控制在2000萬以下。
![]()
2024年新生兒只有954萬,2025年可能跌破900萬。年輕人越來越少,而老年人越來越多,這種人口代際更替的失衡狀態,導致中國在2022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
只是可怕的更是,死亡高峰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將對醫療、養老、家庭照護等多個方面帶來深遠影響。
隨著老年人口增多,對慢性病管理、專業護理和安寧療護的需求激增。三甲醫院的老年科幾乎常年滿床,走廊裡都加著臨時病床。
![]()
更棘手的是“安寧療護”,很多老人臨終前需要專業的舒緩治療,但目前能提供這種服務的機構還很少。
家庭照護的困境也越來越突出。 大多數老人想在家養老,但子女往往沒時間全天照顧。
有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獨生子女每週能陪父母的時間不到5小時。對於許多獨生子女家庭而言,“一對夫妻贍養四位老人”是現實的寫照。
![]()
而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同樣不容忽視。數據顯示,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已在減少,2025年只剩8.6億左右,比2020年少了3600萬。
這不僅意味著支撐社會運轉的活力人口在收縮,也預示著未來養老的經濟負擔和社會成本將持續加重。
農村地區養老問題更為突出,很多鄉鎮養老院床位早就滿了,村里的老人只能靠鄰里互助,缺專業照護的問題更突出。
![]()
而面對這場深刻的人口結構轉型,從政府到社會,從社區到個人,怎麼找到最佳方法才是最關鍵。
不過為了調整人口結構,各方沒少努力。政策層面正在構建多層次養老體系。 2025年新出台的養老規劃,提出要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確保村里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基本養老服務。
如今也正試點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開展養老機構開放日、免費試住等活動。
![]()
另外的醫療服務也在“補短板”。 政府鼓勵醫院和養老院“牽手”,鄉鎮衛生院裡加了“護理型床位”,養老院裡請來了醫生坐診,解決了“看病遠、住院難”的問題。
針對護工短缺,不少地方開展免費培訓,還提高了薪資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
同樣滴,社區層面的探索同樣值得關注。 社區裡的“養老食堂”從試點變成了標配,一頓飯十幾塊錢,能送到家裡。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速度加快了,樓道裡多了扶手,方便老人上下樓。這些接地氣的變化,讓老人在家養老更方便。
個人也在調整“養老準備”。 越來越多的中年人開始給父母買健康保險,帶他們定期體檢;一些老人自己學會了用智能手機掛號、買東西,減少對子女的依賴。
社區裡的老年大學越來越火,學用智能設備、練太極、上書法課,老人們用積極的狀態應對晚年。
![]()
專家預測,這場死亡高峰會在2061年前後達到頂點,那年死亡人口可能達到1900萬。但面對這場人口結構的變革,我們並非無能為力。
從社區養老食堂的普及,到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從醫院與養老院的“牽手”,到護工培訓的加強,應對措施正在紮實落地。
只得說,當每個老人都能有尊嚴地度過晚年,這場人口結構的挑戰,或許能成為社會進步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