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荒誕在於,一個瞎了一隻眼、沒有兒子、沒有家族、不能上戰場的燒炭工。
憑”天父下凡”四個字,成了太平天國的實際掌權者。
病體支撐的”天父代言”——眼疾與權威的悖論
1853年七月,天京東王府內傳出消息。
楊秀清的眼疾又犯,疼痛劇烈到什麼程度?
東王府的醫官李俊良每天進出好幾次,宮外的太醫被召進來會診。
北王韋昌輝甚至發布了一道誡諭,承諾誰能治好東王的眼睛,立即賞賜丞相之位,不願當官的就給一萬兩銀子。
這道誡諭里有句話耐人尋味:”眼科為天朝所尤重”。
為什麼眼科如此重要?
因為”天父下凡”需要眼神。楊秀清每次表演天父附體,都要瞪大眼睛,用威嚴的目光掃視群臣。
一個瞎了眼的天父代言人,如何讓人信服?
到了1854年四月,眼疾總算有了結果。
代價是一隻眼睛徹底失明。
醫官事後私下透露實情:“只緣色慾太重,致肝腎兩虧。”
這句話傳到韋昌輝、石達開耳中,大家心照不宣。
東王府里的妃嬪有五十四位,楊秀清貪戀女色的程度,整個天京城都知道。
更諷刺的是,楊秀清還喜歡服用肉桂、高麗參、鹿茸這些溫補藥物,結果”熱毒上攻,兩目俱昏”。
眼疾只是冰山一角,早在金田起義前,楊秀清就曾”耳聾流水、口啞流涎二月余之久”。
後來為了維護形象,對外宣稱這是”代人贖病”,甚至給自己加了個”贖病主”的稱號。
身材矮小,臉面瘦削,肉色青白,鬍鬚微黃。
這是當時人對楊秀清外貌的描述。
燒炭工出身的東王,身體早被繁重勞動摧殘,成年後落下一身病根。
矛盾就在這裡,一個需要展現神威的”天父代言人”,卻被病痛折磨得形銷骨立。
每次”天父下凡”前,楊秀清都要強撐着病體,做足戲份。
洪秀全在暗處看着,韋昌輝、石達開在下面看着,所有人都在等東王露出破綻。
病體與權威,構成了楊秀清權力的第一重困境。
孤兒東王的繼嗣之殤——無後的政治危機
五歲沒了父親,九歲沒了母親,楊秀清是靠伯父楊慶善的施捨才活下來的。
童年的孤苦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必須抓住權力,絕不能再過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
拜上帝會興起後,楊秀清借”天父下凡”獲得地位,終於有資格迎娶妻子。
新娘是陳來的女兒,陳來是紫荊山當地的富戶。
婚後不久,妻子為楊秀清生下一個兒子。
東王府里張燈結綵。有了兒子,意味着有了繼承人,有了政治上的未來。
定都南京後沒多久,這個孩子夭折了。
有野史記載,楊秀清悲痛過度,眼疾就是從那時加重的。
失去獨子的打擊,讓東王一度陷入癲狂。
東王府里的妃嬪從此越來越多,楊秀清似乎想用數量來彌補失子之痛。
天京期間,妃嬪們陸續為楊秀清生下幾個孩子。
這些孩子都很小,最大的不過三四歲。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率三千精兵突襲東王府,楊秀清的妻妾共五十四人全部遇害。
那些襁褓中的嬰兒,絕大多數死於亂刀之下。
只有一個名叫楊丙昭的嬰兒,據說被楊秀清的妹妹楊水嬌抱出來,連夜逃往杭州。
楊水嬌找到說書人王春喬,讓人把孩子放在集市牆根,再由佐寧多藥店的店員屠德林”撿”回家。
孩子從此改姓屠,洪秀全為了安撫東王餘黨,把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過繼給楊家,稱為”幼東王”。
這是一出政治戲碼。洪天佑當時只有幾歲,根本撐不起東王的權威。
楊秀清生前沒有成年的兒子,這是他權力結構中最致命的漏洞。
韋昌輝有兄弟,石達開有堂兄弟,蕭朝貴有兒子。只有楊秀清,身後一片空白。
權力可以傳給兒子,可以分給兄弟,可以交給族人。楊秀清什麼都沒有。
這讓所有人都看清楚:東王的權力,只能維持一代。
憑空造出的”楊氏國宗”——無根基的權力拚圖
太平天國有個特殊群體,叫”國宗”。
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的宗族成員,都可以享受國宗待遇,地位相當於侯爵。
韋氏國宗、石氏國宗在戰場上赫赫有名。
韋俊、石祥禎橫掃湖北、安徽,讓曾國藩兩次投水,打死湘軍創始人羅澤南。
楊氏國宗呢?一個都沒有,楊秀清從小是孤兒,沒有兄弟姐妹,宗族裡也沒什麼人。
這在太平天國的權力體系里,是個巨大的劣勢。
於是楊秀清想了個辦法:把所有姓楊的人,都拉進來當”親屬”。
楊輔清、楊宜清、楊潤清,這些人跟楊秀清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姓楊,就能成為楊氏國宗。
這是一個憑空造出來的利益共同體,用來對抗韋昌輝、石達開的真正宗族力量。
楊輔清等七個”兄弟”,成了楊秀清的貼身護衛。
東王出入,七人必然跟隨。楊秀清經常當眾杖責韋昌輝、秦日綱,這些實力派諸侯為什麼不敢反抗?
因為楊輔清等人就站在旁邊,隨時準備動手。
洪秀全想對付楊秀清,也無機可乘。
1856年,局勢發生變化,太平軍摧毀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取得空前勝利。
楊秀清威望達到頂點,此時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都率兵在外作戰,天京城內只剩楊秀清的人馬。
東王覺得足夠安全了,為了搶奪更多領地,楊秀清派楊輔清等七位國宗外出,前往江西“接管”城池。
韋昌輝、石達開在江西苦戰多年才拿下的地盤,現在要被楊氏國宗收割。
矛盾徹底激化了,楊輔清臨走前,多次建議楊秀清留下部分精兵防備天王、北王、翼王。
楊秀清不聽。
“天下無敵,誰敢威脅我?”
七位國宗帶着東王府的精銳離開天京,前往江西。
天京城裡,楊秀清身邊再也沒有可靠的武裝力量。
洪秀全密詔韋昌輝回京,韋昌輝率三千精兵連夜趕到。9月2日凌晨,東王府被攻破。
楊秀清用幾年時間拼湊出來的”楊氏國宗”,在天京事變中全部瓦解。
憑空造出來的宗族,終究敵不過真正的血脈力量。
運籌帷幄卻不臨陣——依賴諸侯的軍事困局
楊秀清從不上戰場,這是太平天國權力結構中最弔詭的地方:一個不會打仗的人,卻掌握着全軍的調兵權。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主持制定北伐、西征戰略。
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兩萬精兵北伐。這兩萬人是蕭朝貴生前培養的嫡系,個個都是百戰精兵。
楊秀清把他們派去攻打北西征戰場上,韋氏國宗、石氏國宗成為主力。
衛軍守護者武昌,石祥禎攻打江西,太平軍的每一場勝仗,背後都是韋家人、石家人在流血。
諸王不再固定指揮自己家族的軍隊。
韋昌輝的弟弟韋俊,經常受石達開指揮。石達開的堂兄石祥禎,又常受韋昌輝調遣。
表面上看,這是集中統一指揮。實際上,這是楊秀清在把太平軍變成”楊家軍”。
東王府成了軍事指揮中樞,所有戰報都要送到楊秀清案頭,所有調動都要經過楊秀清批准。
韋昌輝變成了管內政的朝臣,掌管天京防務和水師。
石達開成了地方軍政長官,負責建設地方政權。
兩個人手握重兵,戰功卓著,卻被楊秀清牢牢控制在指揮系統里。
矛盾在於:楊秀清自己不能上戰場。
病體不允許,能力也不允許。李秀成後來被俘,在自述中總結太平天國失敗的十大原因,前三條都是北伐:林鳳祥北伐、曾立昌北伐、秦日綱北伐。
三次北伐,全部失敗,西征初期,楊秀清讓林紹璋挂帥攻打湘潭,結果慘敗。
林紹璋幾乎沒有實戰經驗,之前唯一的戰功是”保全部隊”。
楊秀清為什麼用他?因為林紹璋是自己人,可以削弱韋氏、石氏國宗的影響力。
田家鎮之戰,太平軍數千艘戰船被焚毀,水師幾乎全軍覆沒。
每次重大失敗後,楊秀清都能總結教訓,調整部署,調動各方力量扭轉局勢。
湖口大捷、江南大營之戰,都是石達開、韋昌輝在前線拼殺,楊秀清在後方指揮。
這套體系能運轉,是因為大家暫時容忍”天父下凡”這套說辭。
一旦這層遮羞布被撕破,楊秀清什麼都不是。
沒有家族,沒有兒子,沒有戰功,沒有健康的身體。
韋昌輝率三千人攻入東王府時,楊秀清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