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謝絕轉載

馬斯克最近轉發了一個驚人的數據:中國人均用電量是歐洲的三倍。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不對吧?我們14億人,歐洲才7億多,難道我們每個人的耗電量,是他們的三倍?我們過得比歐洲人奢侈三倍?

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

如果只是看我們家裡開空調、開電燈,這個數據肯定是存疑的。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等機構的數據,如果只算人均生活用電,我們和歐洲發達國家(比如德國法國)其實在同一個量級,甚至他們還略高。

那麼,馬斯克轉發的這個3倍,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裡的發電量和用電量,是工業血脈。在「能源消耗」這條賽道上,中國和歐洲,正在以相反的方向,踩下了油門。

過去幾年,歐洲正在經歷一場能源上的自廢武功,比如德國,最後一座核電站炸掉了,火電也不搞了,靠從法國買電。其它國家也沒好到哪去。這導致了一個直接後果:歐洲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正在逃離。

最典型的例子,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巴斯夫)。在2023年,巴斯夫宣布:永久性關閉其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總部的一套化肥裝置和TDI(一種化工原料)裝置,並削減數千個崗位。

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

因為扛不住了。電費、天然氣費太貴,生產出來的東西,成本高到賣不出去。

與此同時,他們在中國廣東湛江,豪擲100億歐元(約合780億人民幣),建設一體化基地。這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

巴斯夫的CEO薄睦樂說得很直白: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佔到全球化工市場增長的70%。

也就是說,歐洲也也開始去工業化了,當大量的工廠關閉、轉移,他們的人均工業用電量,自然就下來了。

中國不僅在承接巴斯夫這樣的傳統工業轉移,更在抓緊布局未來工業,比如新能源「新三樣」。

我們總說「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

馬斯克自己就是造電動車的,他太清楚這意味着什麼。造一輛電動車,從採礦、冶煉、到電池生產、再到整車組裝,每一步都是高耗能。寧德時代比亞迪的超級工廠,那些巨大的機械臂24小時不停運轉,燒的都是電。

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

更別提光伏。我們生產了全球絕大多數的光伏板。生產光伏板的核心材料高純晶硅,那是個電老虎。行業里有句話,光伏就是用「電」換「電」。我們出口新三樣掙外匯,本質上,是在出口我們生產的能源。

如果說「新三樣」是吃電的老虎,那AI大模型,就是吞電的哥斯拉英偉達的A100或H100芯片,一塊的峰值功耗就幾百瓦。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需要幾萬張、幾十萬張這樣的芯片,24小時不停地推理。一個大模型訓練一次,消耗的電量,可能相當於幾百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未來 AI 的用電量的增長,是指數級的。所以,我們的人均用電量為什麼在狂飆?不是因為我們在家裡多開了幾盞燈,而是因為我們在建設全世界的AI算力工廠,我們在建設全世界的綠色能源工廠,這就帶來了一個終極問題:歐洲缺電不敢用,中國造電拚命用。

我們的電,從哪裡來?國際能源署(IEA)在2024年初發布的數據: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暴增了50%。這其中,中國在2023年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相當於2022年「全球」的總和。中國在2023年投產的風力發電量,同比增長了66%。

當歐洲在為高昂的電價和去工業化焦慮時,我們在內蒙古的沙漠、在甘肅的戈壁、在東南的沿海,鋪滿了光伏板,立起了一排排巨大的風車。

馬斯克捅破窗戶紙:中國人均用電超歐洲3倍?真相沒那麼簡單 -

因為高層看得很清楚: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能源的競爭。誰能掌握更便宜、更穩定、更海量的能源,誰就能在AI革命、在新能源革命中,活到最後。

誰的電費便宜,巴斯夫就去誰那裡。誰的算力便宜,AI產業就去誰那裡。

這背後藏着一個我們普通人也能抓住的巨大風口:

凡是圍繞着能源和算力這兩個核心轉動的行業,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基礎施工,都將是未來十年有潛力的賽道。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