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聊天,下一秒突發抽搐,癲癇到底如何防控?

上一秒還在跟你吐槽早餐的油條太硬,下一秒突然眼神發直、身子一軟倒在沙發上,手腳不受控制地抽搐,嘴角還冒白沫——如果你身邊有癲癇患者,大概率見過這種讓人心臟驟停的場景。很多人對癲癇的印象停留在“可怕、會傳染”的階段,甚至遇到發作時慌手慌腳瞎幫忙,反而給患者添了風險。目睹這一幕的人,往往被嚇得驚惶失措,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癲癇雖然看起來可怕,但防控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掌握“正確應對+長期管理”的法則,就能大幅降低風險,讓患者和家人更安心。

上一秒聊天,下一秒突發抽搐,癲癇到底如何防控? -

一、癲癇突發時,正確應對能救命!

當身邊有人突然癲癇發作,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無所適從”或者“趕緊按住他”“撬開嘴塞東西”,但這些行為可能適得其反!正確的急救步驟如下:

1.保持冷靜,彆強行按壓

癲癇發作時,患者肢體抽搐是大腦異常放電導致的肌肉痙攣,強行按壓可能造成骨折或肌肉拉傷。更危險的是,有人會試圖撬開患者牙齒塞入毛巾、筷子等,這可能損傷口腔、牙齒,甚至導致窒息。

2.讓患者側卧,防止窒息

迅速將患者身體轉向一側,使頭部略低,讓口中的分泌物或嘔吐物自然流出,避免堵塞呼吸道。如果患者穿着緊身衣物,可適當解開領口、腰帶,保持呼吸順暢。

3.記錄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立即送醫、

大多數癲癇發作會在1-2分鐘內自行停止,但如果抽搐持續超過5分鐘,或短時間內反覆發作(稱為“癲癇持續狀態”),可能危及生命,需立即撥打120送醫。

錯誤操作警示:禁止向發作中的患者口中放入任何物體,禁止強行灌藥、餵食或水、不要掐人中(無科學依據且可能造成皮膚損傷)。

二、日常防控:避開這些“隱形炸彈”

癲癇防控的關鍵,不是“等發作了再補救”,而是從源頭上減少誘發因素。以下行為需特別注意:

1.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

長期睡眠不足、高強度工作或學習會刺激大腦神經元,增加異常放電的風險。成人局灶性癲癇患者尤其需要規律作息,每天保證7-8小時睡眠。

2.遠離酒精與刺激性飲品

酒精會直接干擾神經遞質平衡,誘發癲癇發作。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的飲品也應適量,避免過度興奮大腦。

3.情緒穩定,避免極端刺激

過度悲傷、憤怒或驚喜可能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大腦功能。患者可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調節情緒。

4.慎用閃光刺激

部分患者對強光、閃爍的燈光(如KTV、遊戲畫面)敏感,可能誘發“光敏性癲癇”,需盡量避免。

上一秒聊天,下一秒突發抽搐,癲癇到底如何防控? -

三、藥物防控:廣譜抗癲癇葯的“守護力”

對於頻繁發作的患者,規律用藥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的核心,因此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物至關重要。在這方面,臨床常用新比清丙戊酸鈉口服溶液來輔助防控,作為廣譜抗癲癇藥物,它具有多種抗癲癇機制,被廣泛地用於治療幾乎所有類型的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無論是僅影響局部大腦的“局灶性癲癇”,還是導致全身抽搐的“全面性癲癇”,丙戊酸鈉均能發揮作用,已被國內外指南列為可選的一線藥物。而且,丙戊酸鈉口服溶液劑型獨特,尤其適合兒童、吞咽困難的老人(口服液劑型更方便調整劑量)。

上一秒聊天,下一秒突發抽搐,癲癇到底如何防控? -

需要提醒的是,抗癲癇葯需遵醫囑長期規律服用,即使發作減少也不能擅自減量或停葯,否則可能導致“反跳性發作”,甚至引發癲癇持續狀態。服藥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肝功能、血常規等,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癲癇防控是“長期戰”,堅持才能贏

癲癇不是“一次性疾病”,它的管理是一場持久戰。患者和家屬需牢記:規律用藥+避開誘因=減少突發風險。定期複診調整藥物劑量,記錄發作日記(時間、誘因、癥狀),這些細節都能幫助醫生更精準地制定方案。

最後想對癲癇患者說:你們不是“脆弱的病人”,只要科學管理,同樣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工作與社交。也呼籲社會多一份理解——癲癇不傳染,患者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溫暖的陪伴與正確的幫助。

轉發給身邊的人,讓更多人掌握這些救命知識!#癲癇##癲癇怎麼治#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