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旋風”戰鬥機
第二架“旋風”原型機的正投影圖,該機配備標誌性的“下巴”式散熱器、經過改進的機尾,且可搭載4門機炮。小圖為初始構型的第一架原型機側視圖,其外觀與放大版的“颶風”戰鬥機極為相似。
為替代“颶風”戰鬥機,霍克公司提出了兩個備選方案:一個方案採用納皮爾“佩刀”發動機,最初被稱為N型;另一個方案採用勞斯萊斯“禿鷲”發動機,被稱為R型。前者後來發展為“颱風”戰鬥機,後者則成為“旋風”戰鬥機。兩款機型均依據英國空軍部F.18/37技術規範研發,該規範要求研製一款高性能單座戰鬥機,配備12挺0.303英寸(7.7毫米)口徑機槍,在1.5萬英尺(4570米)高度的最高速度需達到400英里/小時(644公里/小時),實用升限需達到3.5萬英尺(10670米)。
1938年3月3日,英國軍方訂購了兩種方案的原型機各2架。兩款原型機在結構上相似,主要差異由各自發動機的特性決定:“旋風”戰鬥機的前機身延長了1英尺(0.30米),機翼在機身上的安裝位置降低了3英寸(0.08米),散熱器布置在機身下方——因此,其整體外觀與“颶風”戰鬥機極為接近。
第一架“旋風”原型機從金斯頓轉移至蘭利完成組裝,並於1939年10月6日由飛行員P.G.勞倫斯完成首飛。飛行測試發現散熱器周圍存在氣流問題,隨後散熱器被重新布置在“下巴”位置(機頭下方);12月6日,該機以新構型完成試飛。後續改進包括增大方向舵面積,以及換裝勞斯萊斯“禿鷲”V型發動機。
第二架原型機的組裝因優先生產“颶風”戰鬥機而延誤,該機採用“下巴”式散熱器,座艙後方的整流罩增加了觀察窗,並以4門20毫米航炮取代了12挺機槍。1940年12月5日,該機在“禿鷲”II型發動機的驅動下完成首飛——與第一架原型機類似,其後續也換裝了“禿鷲”V型發動機。
1939年末,英國軍方訂購了500架量產型“旋風”戰鬥機,並將生產分包給曼徹斯特阿芙羅公司。最終僅有1架量產機在伍德福德完成組裝並試飛,時間為1941年8月29日。不久後,“禿鷲”發動機項目被終止,“旋風”戰鬥機的訂單也隨之取消。另有一架“旋風”(第三架原型機)於1941年10月23日試飛,該機搭載2120馬力(1581千瓦)的布里斯托爾“半人馬座”CE.4S發動機,這款原型機正是霍克“暴風”II型戰鬥機的前身。
技術參數
總體特徵
– 乘員:1人(飛行員)
– 機長:32英尺10英寸(10.01米)
– 翼展:41英尺11英寸(12.78米)
– 機高:14英尺8英寸(4.47米)
– 機翼面積:283平方英尺(26.3平方米)
– 空重:8377磅(3800千克)
– 裝載重量:P5219號原型機為9520磅(4318千克)
– 有效載荷:2291磅(1039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10668磅(4839千克)
– 動力裝置:1台勞斯萊斯“禿鷲”II型或V型X-24活塞發動機
– “禿鷲”II型:1760馬力(1312千瓦)
– “禿鷲”V型:1980馬力(1476千瓦)[注2]
– 螺旋槳:3葉或4葉螺旋槳
– 螺旋槳直徑:13英尺3英寸(“禿鷲”發動機配套螺旋槳為12英尺9英寸)
– 燃油容量:140加侖(636升)
性能
– 最大速度:“禿鷲”V型發動機在2.33萬英尺(7102米)高度時為398英里/小時(641公里/小時)[注3]
– 實用升限:3.49萬英尺(10640米)
– 機翼載荷:最大起飛狀態為37.7磅/平方英尺(184.81千克/平方米)
– 功重比:最大起飛狀態為5.38磅/馬力(3.58千克/千瓦)
– 爬升時間:爬升至2萬英尺(6100米)需7.2分鐘
武器裝備
– 機槍/航炮:
– 第一架原型機(P5219):可配備12挺0.303英寸(7.7毫米)勃朗寧機槍
– 第二架原型機(P5224)及“半人馬座”發動機原型機(HG641):可配備4門20毫米西斯帕諾航炮
航電系統
– P5224號原型機配備TR 9甚高頻無線電收發機(VHF R/T)
– (補充:第三架原型機)動力裝置可選布里斯托爾“半人馬座”CE.4S發動機
– “半人馬座”發動機功率:2210馬力(1648千瓦)
– “半人馬座”發動機驅動下,在1.8萬英尺(5486米)高度的速度為402英里/小時(647公里/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