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謝昭】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26日在南海接連損失兩架艦載機之後,已經掉頭駛向美國本土。但對於為何它會非常罕見地在30分鐘內接連發生墜機事故,外界猜測不一。美國社交媒體的陰謀論猜測該航母“可能是遭到電子戰攻擊或網絡入侵”,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排除了人為破壞的可能,並表示墜機原因“可能是劣質燃油”,而其他一些分析則認為,事故還可能與美國海軍的裝備維護不力或設計缺陷有關。
美國航母上搭載的“海鷹”直升機和“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遭到電子戰攻擊”?
根據美國海軍的通報,隸屬於第73直升機海上打擊中隊的一架“海鷹”直升機26日下午2時45分左右,從“尼米茲”號航母起飛執行例行任務時墜毀於南海海域,三名機組人員被成功救起;半小時後,另一架隸屬於第22攻擊戰鬥機中隊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從“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執行例行任務時也發生墜毀,兩名機組人員成功彈射逃生。對於“尼米茲”號接連發生兩次墜機事故,美國社交媒體充斥著不少陰謀論,認為美國航母可能遭遇了“神秘攻擊”。美國《新聞周刊》27日稱,英國智庫地緣戰略委員會地緣政治副主任約翰·海明斯表示:“雖然現在判斷兩架飛機墜毀的原因還為時過早,但必須考慮到兩架飛機是在地緣戰略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於短時間內被擊落的可能。”曾任烏克蘭總司令助理的丹·賴斯也渲染稱:“兩架戰機在如此接近的時間點分別墜毀,這很奇怪。”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軍事科學主任馬修·薩維爾宣稱:“同一天發生兩起墜機事件肯定是不尋常的。”但他同時表示,“航母的運作極其複雜,尤其是像’尼米茲’號這樣龐大而繁忙的航母。很多小事都可能出錯,從而造成危險的後果。”
曾在美國國防情報局任職、現任美國國防研究中心主任的保羅·克雷斯波則表示,許多觀察員都擔心美國航母墜毀的飛機“遭到了某種電子戰或定向能武器的攻擊,或者是受到網絡入侵,導致飛機失靈並墜毀。如果這是一次網絡攻擊,檢測起來將極其困難。”
“燃油污染”是主因?
但美國“動力”網站“戰區”頻道27日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空軍一號專機上對這些惡意猜測不以為然,並排除了人為破壞的可能。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情況很不尋常……他們(美國海軍)認為事故原因可能是燃油質量不好。我們會查明真相。沒什麼好隱瞞的。”當被問及是否認為墜機事件涉及“有意謀殺”時,特朗普表示:“我不這麼認為。”
報導提到,一名美國海軍官員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們不認為這是任何惡意行為。”另外兩名了解美國海軍初步調查情況的消息人士也證實了特朗普的說法,並表示“飛機燃油污染是導致兩起墜機事故的主要嫌疑”,但他們同時提醒說,具體事故原因還需等待調查結論。
報導稱,燃油被水或其他異物污染,或質量不符合規格,都可能會給飛機帶來嚴重問題,包括導致發動機在飛行中失效。檢查燃油質量是任何航空事故(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調查的常見環節。此外,對於常年漂泊在海上的美國海軍而言,燃油轉運方面也面臨挑戰。通常燃油首先會被輸送到艦載儲油罐中,然後再輸送到艦載機上。在這個過程中,燃油的確存在被污染的可能。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27日介紹稱,“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和“海鷹”直升機都使用海軍的標準JP-5航空燃油,這種燃料儲存在“尼米茲”號航母的油箱中,必要時會得到軍事海運司令部下屬油輪的定期補給。而這些油輪裝載的燃料則來自五角大樓核准的全球燃料庫。理論上講,在整個燃料補給和使用過程中,美國海軍都會進行一系列全面的測試和過濾,以檢查是否存在污染物。根據美國海軍的要求,燃料在裝載於補給油輪的油箱之前要經過過濾。同時“尼米茲”級航母上設有多個特製儲油罐,最多可容納300萬加侖的航空燃油。使用時,這些燃油會被泵送到飛行甲板附近的另一組儲油罐中,為準備起飛的艦載機提供補給。在每一個步驟之間,這些燃油都要經過取樣、純度測試和多次過濾。 2019年美國海軍發布的相關新聞稿透露:“這些工作很重要,當戰機進行飛行操作時,如果燃料液位不正確,受污染的燃料可能會導致故障,甚至可能堵塞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尼米茲”號航母此前曾發生過燃料管道洩漏污染飲用水的事故,並導致該航母中斷訓練返港維修,這也證明該航母的燃料系統可能存在隱患。
不過美媒也強調,劣質或受污染的燃油是否是導致“尼米茲”號航母上兩架艦載機在南海墜毀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查證,“美國軍用航空事故通常需要數週甚至數月才能完成調查”。
艦載機存在缺陷?
除了劣質燃料外,外媒還猜測“尼米茲”號航母接連兩次事故,可能與該航母的日常維護不力以及艦載機存在缺陷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7日強調,“尼米茲”號航母已經服役了50年,是美國海軍現役最老的航母,即將在明年退役。在這次發生事故之前,它已經出海部署了長達7個月,“主要是在中東應對也門胡塞武裝襲擊商業航運的行動”。有分析認為,在如此長時間的實戰部署期間,這艘美國航母上人員疲憊、設備磨損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30分鐘內連掉兩架艦載機”不過是這些積累問題的集中爆發。
美聯社稱,在接連發生兩次墜機事故後,“尼米茲”號現已掉頭返航,預計將返回美國本土基地。按照計劃,它最終將前往諾福克海軍基地開始退役流程。
印度《歐亞時報》27日稱,即便對於美軍來說,兩架飛機在短時間內相繼墜毀的事故也極為罕見。 1976年8月,美國空軍軍事空運司令部的兩架C-141運輸機在數小時內相繼墜毀,共造成41人死亡。美國海軍這次接連墜機的時間間隔更短,通常而言,這樣的連續墜機事故發生後,五角大樓會下令全面檢查。但更大的麻煩在於,這已經是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及其衍生型號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在過去一年中遭遇的第7次墜毀事故,可能會對其聲譽造成嚴重打擊。
報導列舉稱,2024年12月,在與胡塞武裝的紅海攻防戰中,從“杜魯門”號航母起飛的一架“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被美國導彈巡洋艦“葛底斯堡”號誤傷擊落;2025年4月“杜魯門”號面對胡塞武裝襲擊時的緊急規避導致一架“超級大黃蜂”墜海;5月6日,該航母又一架“超級大黃蜂”因為夜間降落故障而墜海;8月20日,一架“超級大黃蜂”在弗吉尼亞州海岸附近訓練時墜毀。除此之外,美國海軍在過去一年中還損失了兩架“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其中一起事故發生在2024年10月,戰機在例行訓練飛行中墜毀,兩名飛行員死亡;另一起墜毀事故發生在2025年2月,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
中國軍事專家張軍社認為,美國航母在南海接連墜機並非偶然。美軍長期在南海、亞太及全球範圍內維持高強度戰備狀態,不斷進行軍事部署以維持其霸權地位和“國際警察”角色。長期高壓運作使美軍兵力緊張、人員疲憊,事故發生的風險自然隨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