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一早苗發表涉台不當言論,姿態逐步激進,話語中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意圖愈發明顯。
面對連番挑釁,11月21日,中國駐日大使館直接用《聯合國憲章》中的“敵國條款”進行回應。
這不僅是一次強勢的法律層面反擊,更是一種策略上的明示,日本若繼續試圖突破戰敗國的歷史定位,中國將有充分的國際法依據對其發起質疑。
這兩項制度雖已沉寂多年,但在當前的外交語境中,它們再次被激活,直指日本最敏感的歷史問題。
“敵國條款”從未作廢,法律效力仍在
要理解中國這次為何以“敵國條款”應對日本言行,首先得明白這個條款的來歷和它至今未被廢除的現實。
《聯合國憲章》第53條、第77條和第107條,明確把二戰戰敗國置於特殊監管之下。條款的核心邏輯是,如果這些戰敗國再次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聯合國創始國成員可以在不經安理會授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這種“例外機制”,是為防止軍國主義回潮所設。
雖然在戰後幾十年間,多數國家對“敵國條款”保持克制,有的國家甚至呼籲廢除,但聯合國官方文件從未將其刪除。
這意味着條款依然具備法律效力,它是一份尚存於國際法律體系中的制度安排。
如今,中國大使館重新提及這一條款,表明中國並不認同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翻篇”的態度,也不認為“過去的條款”已經自動失效。
中國此舉其實並非意在激化矛盾,而是通過明確的國際法依據,向日本政界傳遞一個清晰信號,歷史責任不能迴避,戰敗國的特殊身份仍有現實法律約束。
特別是當日本在台灣問題上試圖突破戰後紅線時,中國以條款回應,具有正當性,這是基於規則的對等溝通。
在日本國內,這一表態引起了輿論反彈。部分言論認為“敵國條款早已無效”,但這種說法更多是出於政治立場,而非法律事實。
但事實非常明確,該條款從未被聯合國正式移除,仍是憲章的一部分,依然具有國際法效力。不論日本國內如何看待,只要聯合國沒有修改憲章文本,條款就不會消失。
實際上,這種法律上的“提醒”,是中國在處理對日關係中的一種策略選擇。
它是一種制度性約束的強調,在國際秩序面前,戰後協議和法律體系是基礎,任何挑戰都不能憑藉一己之力說改就改。
日本首先要做到的,不是否認歷史,而是正視並承擔歷史。
“託管制度”再被提起,琉球問題浮出水面
與此同時,“託管制度”也被提到。
這項制度同樣寫入《聯合國憲章》,本意是對戰敗國失去控制的領土進行臨時管理,最終目標是推動這些地區實現自治,甚至獨立。而琉球群島,正是典型的託管對象。
琉球的地位從戰後開始就存在法律爭議,《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對日本戰後領土範圍作出明確限定,僅包括本州、四國九州久保北海道。
琉球並未包含其中,戰後,美國接管琉球行政管理權,後來將行政權移交日本,但主權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解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從未承認其合法性。
此次再次提及沖繩民眾,是對日本在涉華問題上持續挑釁的一種回應。
中國在警告日本,琉球問題是日本必須直面的問題。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溯,更是對現在局勢的警示。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的“痛點”,不僅僅因為它涉及領土,更因為它牽動了美國的戰略布局和日本自身的安全結構。
美國在沖繩駐軍多年,構成其西太平洋軍事存在的重要支點,但當地民眾反對聲音不斷。而一旦琉球問題被重新國際化,美國也難以置身事外。
從法律角度看,琉球並未完成合法的國際主權變更程序。琉球的歸屬,從來都不是日本一方說了算的問題。
多重爭議,持續刺痛日本國際形象
其實除了“敵國條款”和“託管制度”,日本在其他問題上仍然是有不少爭議。比如福島核污水排海,這些爭議是日本在整個亞洲地區面臨的信任危機的體現。
長期以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模糊態度,使其不斷陷入與鄰國的摩擦中。
在福島核污水排海問題上,日本政府同樣採取單邊決策,沒有充分尊重周邊國家的關切,違反了多邊合作的基本原則。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這些問題上的態度,往往與其在台海、東海等安全領域的表現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歷史逃避、現實挑釁”的雙重負面印象。
這種形象一旦固定,不僅損害日本的地區聲譽,也使其在國際上的道義基礎變得脆弱。
中國此次用法律條文回應日本,是一次系統性的立場表達,戰後秩序必須被尊重,歷史責任必須被承擔。
否則,任何試圖“改寫歷史”的舉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國際社會之所以至今仍關注這些歷史議題,正是因為它們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時。
歷史是責任
中國此次亮出“敵國條款”和“託管制度”,並非要激化衝突,而是通過法律語言,重新強調戰後秩序的嚴肅性。日本首要的不是修憲擴軍,而是坦誠面對歷史。
把過去的問題掩蓋在外交辭令之下,只會讓矛盾累積得更深。
歷史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對責任的態度問題。不願面對過去的人,無法贏得未來的信任。中國用國際法回應日本,是為了守住已經確立的國際規則。
從制度層面看,中國的立場有據可依,有理可講。敵國條款仍在憲章中,琉球問題也從未獲得完整解決。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國際法律問題,不因時間流逝而自然消失。中國此時提及這些制度,是在提醒日本,挑戰戰後秩序,不只是政治對抗,更是法律問題。
而從現實層面看,日本正面臨外交信用的下滑,歷史問題的迴避與現實政策的激進疊加,正在削弱其地區影響力。
美國雖然是其背後的支持者,但在歷史遺留問題和地區領土爭端上,往往選擇迴避,不願為日本完全兜底。這也意味着,一旦局勢升級,日本將不得不獨自承擔後果。
歷史不是包袱,而是約束。秩序不是陳跡,而是底線。誰想越線,誰就必須面對來自規則的反制。
參考信息:
中國駐日使館中日雙語重申敵國條款——威海新聞網2025-11-21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