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又立flag了:第50萬輛小米汽車下線,安全第一、科技為本、AI融合。話術一套接一套,聽著熱血,細想卻全是“熟悉的配方”。
![]()
一年零七個月賣50萬台車,確實快。但快,不等於穩;量大,不等於質優。更諷刺的是,就在他高喊“安全是前提”的同一天,資本市場用腳投票:股價跌到37塊,從高點腰斬還多。投資者不信PPT,只信真金白銀。
![]()
小米汽車這波“速成神話”,本質是一場流量變現的極限操作。
靠雷軍個人IP站台、發布會講段子、微博深夜曬訂單,把粉絲情懷直接兌換成銷量。消費者買的不是車,是“支持民族品牌”的情緒價值。可情緒會退潮,車卻要開十年。
問題來了:當第一批車主開始維權,輪轂斷裂、機蓋造假、宣傳與實車不符,雷軍嘴裡的“安全”,還剩幾分可信?
法務庭上一句“雷軍不懂結構”,等於親手撕碎了“創始人公信力”的人設。消費者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感動人心”的承諾,不過都是營銷劇本。
![]()
如今財報亮眼,汽車業務單季盈利7億,看似風光。但盧偉冰自己都承認:2026年壓力山大,補貼退坡、價格戰白熱化、毛利率承壓。
這意味著什麼?現在的利潤,很可能是靠犧牲長期口碑換來的短期衝刺。為了衝量,交付節奏拉滿,品控能否跟上?為了控成本,零部件是否縮水?這些隱患,不會寫在財報裡,但會出現在車主的投訴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正陷入“新勢力通病”:重營銷、輕沉澱。手機可以靠迭代試錯,今天系統卡明天OTA修復;但汽車是耐用品,一個焊接點出問題,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
可你看小米的發布會,講得最多的是“顏值”、“智能座艙”、“對標保時捷”,卻很少提碰撞測試原始數據、電池熱管理冗餘設計、底盤調校細節。
這不是造車,這是造話題。
雷軍說“安全是基礎”,可基礎不是靠口號打牢的。如果連4.2萬的碳纖維機蓋都能貨不對板,誰敢信安全高於一切,不是危機公關的標準話術?
資本市場看得很清:銷量可以刷,信任難重建。股價持續下跌,不是不看好小米的野心,而是懷疑它能否從網紅車企蛻變為可靠品牌。
![]()
畢竟,蔚來靠服務熬過寒冬,理想靠精准定位活下來,而小米至今沒證明自己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壁壘,除了雷軍本人。
但雷軍不可能永遠衝鋒陷陣。蘋果不需要庫克天天拆iPhone,特斯拉也不靠馬斯克直播賣車。真正成熟的品牌,靠的是體系、標準和用戶口碑,而不是創始人的“人格擔保”。
小米現在最該做的,不是慶祝50萬輛,而是反思:有多少車主是因為信任雷軍才下單?又有多少人會在第二次購車時,依然選擇小米?
![]()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再高的交付量,也只是沙灘上的城堡,潮水一退,原形畢露。
雷軍總說:“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可對消費者而言,美好的事情不是聽你講故事,而是開車出門後,能平安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