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裡不少中產家庭,手裡攢了點閑錢,總想着找個穩當的投資渠道,結果盯上了商鋪保租這事兒。開發商那邊天天吆喝,說買他們的鋪子,就能保租十年二十年,每年租金穩拿,回報率高到百分之十以上,還帶國有擔保,聽着多美啊。
很多人就衝著這個“一鋪養三代”的老話,一頭扎進去,覺得這比存銀行強多了,能抗通脹,還能傳給後代。誰知道,這套把戲本質上就是開發商提前把你未來的錢全套走,留下一堆空殼鋪子讓你自己扛。
縣城經濟本來就弱,人口外流,商業飽和,鋪子租不出去是常態,回報率遠沒宣傳那麼高。結果買了之後,租金降了又降,人流量少得可憐,賣都賣不掉,月供還得繼續還,家底兒慢慢被掏空。
不少人從小康直接滑到勉強維持,債務纏身,養老錢都沒了影兒。這不是明着騙,而是利用大家求穩的心思,步步設套,讓你一步步陷進去。
保租模式說白了,就是開發商賣鋪子時打包承諾幫你租出去,固定租金幾年甚至十幾年,還算上年化回報。表面上看,這對縣城中產太有吸引力了,他們工作穩定,積蓄不多不少,又沒啥其他投資門路,股市基金怕虧,黃金太小眾,就覺得房產最靠譜。
開發商還愛吹周邊規劃,說學校擴建、體育場落地、人流量翻倍,售價硬是抬高一倍。你買個合理估值兩百萬的鋪子,他們賣四百萬,多出的錢其實就是他們提前收的未來租金。等你產權證到手,開發商收了錢,承諾的配套設施往往沒影兒,學校沒擴,體育場成空地,人流銳減,鋪子空置率直線上升。
租金回報呢,北京上海核心區也就百分之四,縣城普通鋪子頂多一到二,哪來的百分之十?那純屬畫大餅。開發商知道縣城商業地產起步晚,才二十來年,經濟周期一變,承諾就成廢紙。他們自己活十年都難說,破產清算一跑,你手裡就剩合同和賣不掉的磚頭。
流動性還差勁,急用錢時沒人接盤,比股票黃金差遠了。縣城中產多在體制內,求穩怕冒險,這套陽謀正好戳中他們守護家產的軟肋,買了之後才發現,資產不升反降,階層下滑開始了。
看看實際報道,縣城商鋪租不動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即使租金砍一半,還是沒人租,開發商當初許的配套全成泡影。 比如有些地方,樓市降溫傳到縣城,鋪子空置率高企,租金一降再降也無人問津,“一鋪養三代”直接夢碎。
投資人買下鋪子後,發現周邊規劃落空,學校學生數沒漲,附近縣的資源也沒導入,鋪子冷清得像鬼城。開發商承諾的保租,往往頭兩年還湊合,後面就拖欠或乾脆不給了。業主群里全是抱怨,維權拉橫幅也沒用,保安一擋,領導不見影兒。
月供壓得喘不過氣,租金收入勉強夠一半,幾年下來市值腰斬,虧幾十萬是常態。全家積蓄蒸發,退休金勉強過活,年輕人得額外補貼家用。商鋪從資產變包袱,甩都甩不掉,轉讓稅費高到總價兩成以上,成本更重。
以前大家覺得商鋪是金礦,現在成了最危險的投資品,高危排序里街鋪公寓都排前頭。 回報率必須超百分之七才值得入手,不然還不如持現金。 縣城人口外流,消費低迷,鋪子更新快,主幹道上流量大但留不住人,社區鋪子勉強穩點,但整體風險高。
縣城中產為什麼這麼容易上鉤?他們手裡錢不多,幾十萬上百萬,夠買套鋪子,但沒渠道投大項目。體制內工作穩,通脹焦慮重,總怕養老金不夠用。開發商抓准這點,宣傳時數據水分大,學生數從兩千吹到四千,規劃圖畫得天花亂墜。
國有擔保聽着靠譜,其實地方城投債壓山大,效力有限。 合同簽了,產權證下來,開發商錢到手,就開始變卦。疫情一來,街區關停,租金停發,補也補不上。恢復後,租戶砍價,收入直降。
業主試着自己招租,發廣告拉熟人,免租金分紅都行,但縣城生意難做,沒人接。開發商電話打不通,辦公室關門,破產傳聞一出,法院清算也沒追償。家庭從小康變緊巴巴,鋪子成死資產,月供如枷鎖。
不少人賣首飾湊錢,年輕人工作再穩也得寄錢回家。商鋪投資涼了,從養三代變坑三代。 合格鋪子回報百分之七到十才行,低於四的別碰。 主幹道鋪子風險大,流量虛高,社區鋪子相對穩,但縣城整體飽和。
投資警示得記牢,先穿透保租糖衣,所有數據自己核,人口消費趨勢商業規劃別信開發商一面之詞。長期承諾超五年就得慎,評估開發商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現實回報率四以上才考慮,一到二的不如現金。流動性優先,不確定時代,能快速變現的才靠譜。
保租不是明騙,而是精密圍獵,利用人性弱點換你真金白銀。縣城中產守護財富,別盲目擴資產,狂熱中保持清醒,說不的定力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