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痛苦的來源並不是窮,而是和自己實際能力不匹配的認知,以前的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住著土房子也沒有所謂的存款,那個時候是真窮啊,但是卻不痛苦,因為身邊的人過的都是差不多的苦日子,貧窮卻也簡單、滿足。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互聯網的發達讓人們透過小小的一塊屏幕,也能看到自己所接觸不到的世界,月薪三千的人能了解到各種大牌奢侈品,也能刷到上海街頭幾百萬的豪車,認知催生出了羨慕和嚮往,現實的無奈則造就了痛苦。
![]()
一家三口吃火鍋花了217,父親心疼不已被評論區打臉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做這樣的事情:一些東西明明是超出家庭條件的消費標準,但還是會在特定的日子,帶著孩子去享受一下,不僅是為了讓孩子長長見識,也是希望孩子不會生出“不配得感”。
這位父親也是如此,家庭條件不算太好的他,每次女兒過生日的時候都會帶她去吃“海某撈”的火鍋,可這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後,卻直接了當的問父親:爸爸,為什麼只有過生日的時候才能去吃火鍋呀?
![]()
作為一家之主,父親自然不想讓女儿知道家庭條件有限的窘迫,因此還是決定當下就帶女兒去吃“海某撈”的火鍋,一家三口很滿足的吃了一頓火鍋,可回到家,看著消費了217元的賬單,父親的心情卻感覺很鬱悶。
鬱悶的原因很簡單,這頓217元的火鍋對於他們的家庭條件來說實在是太貴了,儘管這位父親沒有點一個菜品,所有的菜品都是盡可能地滿足女兒和妻子,哪怕對方再三表示,擔心父親不夠吃,父親還是沒敢點一個菜。
![]()
可哪怕這樣,當看到217元的賬單時父親還是心疼不已,雖然看著女兒高興滿足的樣子,他的心裡也覺得很幸福,但這並不會消減他對這217元開支的心疼,不是花不起這217元,而是這217元只用來吃一頓飯,太奢侈了。
父親的無奈和心酸,卻沒有得到任何理解,反而被評論區不少網友打臉,有人指責他“窮就別硬裝了”,也有人直言不諱地嘲諷:“你不應該心疼這217元的火鍋錢,而是該思考如何去賺更多的錢”。
![]()
217元賬單讓父親難受,不是因為錢的多少而是因為責任與擔當
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懂,這位父親也不可能不知道,可簡單的道理放在現實生活中,想踐行起來談何容易?普通人想要賺到更多的錢,想讓孩子享受更高水平的物質條件,談何容易啊。
當評論區的冷嘲熱諷再次刺痛一位父親的自尊心,不少網友也忍不住感慨: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配不配”的說法呢?就好像在一些人眼中,窮人吃“海某撈”就是不配。
![]()
可在過去,當大家去思考消費選擇的時候,最多只會想貴不貴、吃不吃得起、捨不捨得,而如今,家庭條件彷彿把消費水平自然而然地劃分了三六九等,一個人哪怕一輩子只嘗試一次家庭條件之外的消費選擇,也會被嘲諷是“不配”。
也有家長選擇體諒父親的心情,但卻不是很認可這位父親的做法:200多元想吃火鍋,不是只能選擇“海某撈”,也可以自己在家買肉,不僅食材新鮮,關鍵是能隨便吃,不用擔心吃不飽!
![]()
這些家長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的,但筆者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不僅能理解這位父親的心情,也能理解他的做法,他願意用217元去吃一頓火鍋,在明知道性價比不高的情況下也願意這麼做。
這種愛其實很偉大,他把享受和快樂留給自己的孩子和妻子,讓女兒不至於因為“吃不起海某撈”而自卑,卻把生活的壓力和重擔留給了自己,相信他看到217元賬單難受的時候,想的絕對不是女兒花了這麼多,而是在想,自己該如何努力給女兒和妻子更好的生活,這份責任和擔當就值得敬佩!
![]()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