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玫 北京報道
被網友戲稱“躲牛市”的“蔣經理”離職了。日前,浦銀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浦銀安盛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首席權益投資官蔣佳良因個人原因離任。
這位巔峰時曾掌管公司約五分之一權益基金規模的“權益一哥”,在9月至11月期間密集卸任了浦銀安盛價值成長混合基金、浦銀安盛新經濟結構混合a/c等多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
離任前,他管理的產品有不少任職回報為負,其中,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c凈值跌逾40%。
“他並未透露離職後的具體去向,僅表示‘希望做一些自己的事’。”有知情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蔣佳良在浦銀安盛基金任職多年,長期擔任權益投資負責人及公司高管,近兩年業績表現有所下滑,部分產品業績不佳,與其投資風格不夠契合有一定關係。當前行業變化迅速,自2021年市場調整以來,不少基金經理普遍感到投資難度加大。
《華夏時報》記者11月20日向浦銀安盛基金有關人士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產品業績分化
蔣佳良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他曾在中國工商銀行法蘭克福分行資金部、華寶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證券投資部擔任投資經理,在平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經理。2015年至2018年,蔣佳良任職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研中心,歷任基金經理和研究部總經理。2018年6月,蔣佳良加盟浦銀安盛基金。
在浦銀安盛期間,蔣佳良的投資業績出現分化。他自2018年11月1日至2025年11月7日管理的浦銀安盛新經濟結構a,在其任期7年多時間裡,取得了168.86%的任職回報。
然而,他所管理的其餘多隻產品表現則相對乏力。例如,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c類)成立於2021年底,截至統計時,其a類份額任職回報為-45.63%,c類份額為-47.27%。
因為這隻產品的表現,有網友吐槽:“三年虧一半,漲得像蝸牛,跌得像自由落體,回本兒根本無望……今年是否能夠解套呀?蔣經理在躲牛市呀?”
此外,在2020年7月至2024年3月期間,他管理的浦銀安盛價值精選混合a類份額任職回報為-16.85%,c類為-18.06%。在2022年6月至2025年10月的任職期內,其管理的浦銀興耀優選一年持有混合(a/c類)回報分別為-17.67%(a類)和-19.04%(c類)。
另一隻產品浦銀安盛新經濟結構混合(c類)在2021年8月至2025年11月的四年間,任職回報亦為負值,達-34.97%。
換手率長期處於高位
根據wind披露的數據,蔣佳良旗下一些產品的換手率長期處於行業顯著高位。例如,數據顯示,其在管理浦銀安盛均衡優選6個月持有混合a期間,交易頻率較高。
具體來看,該基金的持股換手率在2022年報時曾高達555.37%,此後換手率雖從峰值有所回落,但截至2025年中報,仍保持在295.50%的高位。
這一高換手率也引發了市場的關注與質疑。有業內人士提出“頻繁交易不僅會帶來更高的交易成本,也可能對基金凈值造成摩擦損耗”。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鐵牛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頻繁交易會產生更高的交易成本,可能直接影響基金收益水平。高換手率也不符合政策倡導的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同時過去學術界做的很多研究,都指出過高的換手率會對整體收益產生負面的影響。
“過高的換手率,還說明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不夠穩定,同時也可能提升整體市場的波動性。換手率高的基金,投資者難以把握相關基金產品的收益和波動的特徵,給投資者選擇和持有預期產生影響。”王鐵牛稱。
公開資料顯示,浦銀安盛基金成立於2007年8月,是一家中法合資“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總部設在上海,並設有北京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浦銀安盛基金旗下擁有一家全資子公司——上海浦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旗下基金規模縮水
蔣佳良管理的產品普遍規模不大。在其任期內,即便是任期回報高達168.86%的浦銀安盛新經濟結構a的規模也僅為3.09億元。
還有很多基金產品的規模已萎縮至1億元以下,陷入“迷你”狀態。例如,浦銀安盛景氣優選混合a/c總規模僅約0.12億元,浦銀安盛價值成長混合c規模更是低至0.01億元。
相比之下,僅有三隻產品規模維持在相對高位。浦銀安盛品質優選混合a規模為6.72億元,浦銀安盛價值成長混合a規模為5.92億元,以及前述提及的浦銀安盛新經濟結構混合a。
然而,即便是規模最大的品質優選混合a/c,產品規模也從成立初期的逾27億元大幅回落至約7億元,縮水近20億元。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