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菲律賓和廣東這兩個地方,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地理位置都挺關鍵,一個是東南亞島國,一個是中國南方門戶。
但如果你深挖一下,會發現它們在人口規模上也差不多,菲律賓2025年人口預計在1.17億左右,廣東常住人口2025年也接近1.28億。
可經濟產出呢?菲律賓2024年GDP折合人民幣也就3.3萬億出頭。
為何一個國家只有這些GDP?那廣東去年是多少呢?
![]()
菲律賓經濟情況
很多人不知道,幾十年前的菲律賓,經濟實力在亞洲能排到第二。
朝鮮戰爭期間,它成了美軍重要的後勤基地,大量物資在這里中轉,帶動了首都馬尼拉的快速發展。
1960年,菲律賓GDP達到95.7億美元,當時的馬尼拉被稱作“東方小紐約”。
![]()
街頭隨處可見高檔商場,五星酒店一家接一家開業,外資企業紛紛在這裡設點,城市建設的速度讓周邊國家都羨慕。
可這樣的好光景沒持續太久。
![]()
從1970年開始,耐克、阿迪達斯這些原本在菲律賓設廠的品牌,陸續把生產線遷往中國,當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低,政策支持更足,產業鏈也在快速成型。
失去了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菲律賓的就業市場最先受到衝擊,不少靠工廠吃飯的工人沒了活干。
雪上加霜的是1986年曝光的馬科斯貪腐案。
![]()
當時查明,馬科斯家族貪污的金額高達100億美元,這筆數目,直接掏空了不少國家財政資金。
與此同時,國家外債累積到280億美元,收入不夠還債,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陷入惡性循環。
![]()
1991年,美軍正式從菲律賓撤離,之前美軍在的時候,周邊有不少餐館、商店靠服務美軍生存,美軍一走,這些行業幾乎一夜垮掉。
從那以後,菲律賓經濟就一直沒能回到曾經的高點。
![]()
直到去年,菲律賓GDP總量是3.3萬億元人民幣,算下來人均GDP還不到2萬元。
之所以會這樣,跟它長期單一的經濟結構脫不了關係。
![]()
七八十年代,亞洲其他國家都在搞改革,發展多元化產業,菲律賓卻還在依賴西方市場,經濟結構單一得厲害。
現在,它的服務業佔比高達58%,但多是低端的餐飲、零售,沒什麼高附加值。
![]()
工業佔比只有30%,而且以低端裝配為主,沒自己的核心技術,利潤薄得可憐。
農業方面,至今還是小農經濟模式,機械化程度低,糧食產量不穩定,農民收入也上不去。
經濟不行,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不好過。
![]()
馬尼拉的貧民窟裡,有200萬人住在鐵皮搭建的房子裡,而且這里普遍缺乏自來水,要靠買桶裝水過日子。
菲律賓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就算找到了,起薪大多只有2000元,連基本生活都緊巴巴;司機這類體力崗位,月薪更是只有1200元。
![]()
基礎設施也跟不上,全國鐵路總長才77公里,還不到上海地鐵總里程的十分之一,出門靠汽車,遇上堵車能堵上好幾個小時。
為了活下去,1000多萬菲律賓人不得不去海外當勞工,分佈在全球各個國家,做家政、搞建築、開貨車,一年到頭難回一次家。
![]()
這就導致國內留下了900萬留守兒童,跟著老人生活,缺父母陪伴,教育資源也跟不上。
現在,菲律賓政府想改善經濟,把希望放在了旅遊業上,加大投資建設旅遊設施,還妄圖在2025年成為亞洲中高收入國家。
![]()
但從目前的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和民生狀況來看,這個目標要實現,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了解完菲律賓的緊急情況後,可能有一些朋友會好奇,我國廣東在經濟方面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
廣東經濟情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廣東的經濟還以農業為主。
當時珠三角平原上大多是稻田,農民靠種水稻、養魚為生,偶爾做點手工活補貼家用,全省沒幾家像樣的工廠,連簡單的農具都要靠外地調運。
那時候的廣東,和東南亞不少地區比起來,經濟水平並沒有明顯優勢。
![]()
直到1987年,國內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想法,廣東因為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成了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被設為經濟特區,政策上的優惠吸引了大量香港和海外投資者。
很快,廣東的工廠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
80年代,珠三角的廠房裡,紡織、玩具、電子產品的生產線連軸轉。
那時候的廣東,靠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便捷的港口運輸,生產的襯衫、玩具、收音機,源源不斷地運往歐美市場,訂單多到不少工廠要24小時開工。
到了90年代,廣東沒有停留在低端製造,開始往高端製造業轉型。
![]()
深圳的科技園區裡,華為從做交換機起步;騰訊靠著即時通訊軟件打開市場。
這些企業的出現,帶動了一批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廣東的產業結構開始從“製造”向“創造”轉變。
![]()
2000年後,比亞迪從廣東飛速崛起;廣州、深圳的芯片設計企業,在細分領域打破國外壟斷。
產業鏈的不斷完善,讓廣東的經濟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強。
![]()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2024年廣東GDP達到14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是菲律賓的4倍多。
同期,廣東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佔全國的五分之一,每天都有大量貨物從廣州港、深圳港發往全球。
當然,經濟發展的紅利,實實在在落到了老百姓身上。
![]()
廣東的電力供應充足,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基本不用擔心停電問題。
每個鄉鎮都有衛生院,縣城裡有設備齊全的醫院,醫保報銷比例高,普通家庭看大病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四處借錢。
就業市場也很活躍,工廠、網店、服務行業提供了大量崗位,年輕人只要願意幹,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失業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
![]()
農村孩子能享受到免費營養餐,不用再擔心餓肚子上學;老人有養老金,雖然數額不算特別高,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這些年,廣東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幫助貧困縣脫貧,修高鐵、建工業園,把珠三角的部分工廠搬到粵東西北,帶動當地就業。
現在的粵北山區,高速公路通到了鄉鎮,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完善,老百姓的日子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吃飽穿暖、看病上學都有保障,生活安穩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