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被踢出局!剛剛,英國掀桌子死保美元!

作者:壞土豆

來源:壞土豆不哭( iamhtdou )

此時此刻,倫敦和魔都之間,正在爆發一場驚心動魄的金融大搏殺。

人民幣被正式踢出局,輸紅眼的美元,直接把牌桌都砸了。

從今天起,從現在起,全球最大的工業金屬交易平台,倫敦金屬交易所全面暫停所有非美元計價的金屬期權交易。

沒有聽證,沒有過渡,沒有緩衝。

今後你想用人民幣、歐元、日元,買什麼銅啊、鋁啊、黃金啊,門都沒有,只能乖乖用美元來跟我交易。這不是什麼普通的市場行為,而是美元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孤注一擲的絕望大反擊。

為什麼倫金所會如此迫切甚至不惜幹掉盟友貨幣,也要強行保住美元的份額?

美國呼風喚雨半個多世紀的貨幣霸權,又是如何在短短三年間,被打到全球潰敗?

這場從倫敦到魔都之間的貨幣大對決,最終結局究竟是風燭殘年的舊王保住殘破不堪的半壁江山,還是眾望所歸的新王席捲天下泰山封禪的伊始?

要想搞清楚這個幾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倫敦金屬交易所,到底是怎麼幫美元霸權收割全球資產的。

有小伙伴可能會好奇哈,倫敦有什麼資格能成為跟香港、紐約平起平坐的國際金融中心?

要知道,香港背靠全球最大的工業強國中國,紐約背靠世界霸主美國,而英國已經淪為上不到檯面的三流國家了,但他倫敦的地位憑啥還這麼穩呢?

那除了歷史因素外,最大的原因便是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全世界最大的工業金屬交易平台。

在過去的一個國際金屬市場,倫金所是絕對的話事人。

什麼銅啊、鋁啊、鎳啊、鋅啊、鋰啊,這些全世界重要的金屬怎麼賣,賣多少錢,全得看倫敦的臉色,而它支撐起的是美元霸權的計價支柱。

美元霸權其實靠三根支柱撐起的,一個是結算支柱,即跨國貿易基本用美元結算;一個是儲備支柱,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均以美元為主。

還有一個就是計價支柱,但它不是簡單的賣多少錢的問題,而是美元霸權的提款機。

當美聯儲降息時,廉價資本便湧入倫金所,大幅炒高金屬期貨價格。

這就會導致像中國、德國、日韓這樣的製造業強國,必須要以極其高昂的美元價格,來進口原材料,如此一來財富不就被動外流了嗎?

接著就是加息週期,美元在美國境內的收益變高,於是主力資本從倫金所大面積撤出並向美國回流,金屬價格暴跌。這時手握強勢美元的美國資本再回頭,就能以跳樓的成本,低價收購全球礦產和實體企業了。

2009年~2011年,美聯儲開啟降息,大量美元湧入國際黃金市場,推動金價由原來的每盎司850美元漲到1920美元。

這期間,華爾街投行通過倫金所黃金期貨做多,累計獲利超150億美元。

到2015年,美聯儲又轉入加息週期,國際金價由每盎司1920美元跌到1046美元,全球金礦企業估值大幅縮水。

由於在金價上漲期間,很多企業都是用高槓桿的貸款去搞生產的,等國際金價一崩,他們現金流瞬間就斷了,欠銀行的錢也還不起了,於是只能以低價出售自己的礦產或者股權。

比如說Newcrest旗下西澳大利亞州Telfer金礦,2011年的估值是48億澳元,2015年賣股權的時候就只值25億澳元了,四年時間縮水47.9%。

據不完全統計啊,2015年全球金礦企業併購交易總額達134億美元,其中美國資本參與的交易占比超40%,收購均價比起四年前直接少了一半,這不叫低價收割叫什麼?

看到沒,在美聯儲降息加息的一漲一跌間,美國金融資本先在期貨上做多獲利,然後又在現貨上低價收購實體資產,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雙贏就是贏兩次,簡直賺麻了。

他們通過控制美元這個計價尺度的伸縮,輕鬆就完成了對全球生產性國家的財富收割,而倫金所正是整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價格操縱台。

然而,隨著中國崛起為史上最強工業克蘇魯,圍繞中國製造而進口的各種礦產原材料,逐漸成為了全球金屬資產變現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徑。

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是全球各類金屬最大的甲方爸爸,那自然對他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所以從倫敦到上海,從東京到新加坡,從紐約到香港,越來越多的金屬期貨,不但開始接受用人民幣結算,也開始接受用人民幣計價的方式了。

2022年以來,在全球各大金融市場上,以人民幣計價的金屬期權日成交量,由三萬多手飆升到27萬手,三年時間份額激增900%。

同時中東的銅精礦,俄羅斯的鎳礦,非洲的鈷礦,用人民幣計價的長訂單也首次超過三成。

而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剛剛公佈的第三季度成交白皮書中,人民幣計價銅期貨open interest穩居全球第一,鋁合約單日持倉量首次超過倫金所同品種的18%。

另一方面,央行還與沙特、阿聯酋、卡塔爾同步啟動了金屬互換額度。

我們用1000億人民幣的流動性池子,專門拿來對接中東現貨銅、鋅的一個到岸價。

從現在起,海灣國家在賣油收到人民幣之後,就不必再繞一圈換成美元了,可以直接轉手買中國金屬。

這道鏈條一旦被我們跑通,美元在大宗商品計價權這一核心支柱的控制力,將遭到空前動搖,倫金所的美元報價就成影子價格了。

而這就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

就是美國用美元霸權收割世界的有效率和成功率,會大幅下降。

數據不會說謊,在2015年的加息週期裡,美國資本在全球範圍內,收購各類企業的總交易額高達2.3萬億美元,但2022年的加息週期萎縮到1.47萬億,同比暴跌35.6%。

你要知道,自從美國開始用美元霸權收割世界後,美國資本在加息週期的對外收購金額,一直在往上面漲,而且還是猛漲,從來還沒有跌過。

1983年,1560億;

1987年,3280億;

1994年,4150億;

1999年,5830億;

2004年,1.27萬億;

2015年,2.3萬億。

這些一路飆升的海外收購額,足以說明美國資本在加息週期內,低價收割全球資產的收益,是在不斷上漲的。

然而,2022年這一數字卻暴跌35.6%,萎縮至1.47萬億,這是前所未有的首次下跌,它標誌著美元加息的收割鐮刀失靈了。

那俗話說斷人財路猶如拋人祖墳,它鐮刀割不動了,搶不到錢了,美元能不急眼嗎?

所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公佈人民幣計價的銅期貨持倉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消息,還不到兩週時間,美元直接把牌桌給掀了。

倫敦金屬交易所一紙令下,所有非美元期權全部暫停交易。

就寧願是犧牲掉歐元、日元這些盟友貨幣的市場份額,也要狙擊人民幣在全球金屬計價領域的擴張,堪稱是殺敵一百,自損一千。

他們以為這樣能抽走人民幣的風險對沖工具,迫使持有人民幣長訂單的出口商,要么回到美元體系內,要么遠赴上海期貨交易所重新建廠,但時間成本、匯率敞口、保證金這​​一道道門檻把利潤吃掉後,估計很多貿易商只能咬咬牙再換回美元。

但美元似乎忘記了一點,倫金所只是一個交易的平台,而金屬交易最終要為工業生產服務。

中國手握全球七成以上的稀土氧化物、六成以上的電解鋁產能、五成以上的銅消費量、八成以上的鋰消費量、八成以上的鎳消費量、六成以上的鈷消費量。

這些不止是紙面上的數據,更是要開工,要通電,要進口買金屬礦物的生產剛需。

你倫金所能踢掉人民幣的期權交易,但你能踢掉中國對全球金屬消費的需求嗎?

從澳大利亞到非洲再到南美,全世界每天十幾萬噸金屬現貨船隊抵達的港口,是上海、是寧波、是廣州、是青島;

不是倫敦、不是紐約、不是鹿特丹。

它美元可以封死倫敦、封死紐約,但能封死全世界的礦石海運線嗎?

於是令人啼笑皆非,瘋狂打臉美元的畫面,在全球各大金融市場不斷上演。

迪拜商品交易所宣布明年上市以人民幣計價的銅期貨,把中東現貨與中國價格綁定在一起。

中東最大的銅線生產廠Alfanar通知中國供應商,今年第四季度的長訂單計價,直接鎖定上交所的期貨價格,結算貨幣用人民幣,不看倫金所的眼色。

香港金管局甚至把人民幣流動性的池子,連夜上調到1100億,並暗示如果倫金所不給套保,港交所旗下的金屬合約隨時入場接盤。

最離譜的是,倫金所叫停所有非美元期權交易的公告,剛發出兩個小時,上海期貨交易所夜盤銅主力合約放量漲停,而倫敦電子盤卻出現極其罕見的美元計價叫停,價差瞬間就擴大到每噸423美元,創下1987年以來最大裂口。

你們知道現在的局面變成什麼樣了嗎?

在金融端,搞金屬期貨的交易員都在說美元金屬成了垃圾股,人民幣金屬成了暴利股,這兩頭稍微對倒下利潤就高得嚇人。

在貿易端,各國的礦產商紛紛吐槽,以前賣多少還得看倫敦的眼色,如今聽上海的就行了。

畢竟人民幣是在落地,美元是在玩遊戲。

但說來說去,話裡話外,盡是對倫金所叫停非美元交易這套蠢招的嘲諷。

馬克吐溫說過,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一定會押韻。

1956年,已是風燭殘年的英國,為了堵死美元國際化的通道,強制要求非英鎊區的石油合同只能用英鎊結算。

但沒想到蘇伊士運河這一戰的失敗,把英鎊僅存的信用也給幹沒了。彼時風華正茂的美元順勢新王登基,成為第二代國際結算貨幣。

69年後,同樣一幕再度上演,美元步了英鎊的後塵,那結局必然是英鎊的結局。

所以這場從倫敦到魔都的貨幣大對決,答案早已寫在了史書當中:一邊是倫敦金融城日漸虛空的美元報價,在屏幕間自我循環;另一邊是上海港人民幣結算的銅鋁現貨,正通過中國製造化作穿行世界的電纜與芯片。

定價權的本質永遠流向機器轟鳴的工廠,而不是交易所虛無的電子脈衝。

在橫跨大洋的礦石貨輪間,在全球港口的吊機轟鳴下,在將金屬鍛造成現代文明的每一條生產線上,人民幣正在完成新貨幣時代的泰山封禪。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