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咖喱餐。視覺中國|圖
氣味有邊界嗎?誰又能給氣味設定邊界?當咖喱味越過恆河,其他氣味也以各自強烈的個性紛沓而至,瀰漫在太平洋西岸,事情就複雜了。
在近年加拿大移民集中的城市如多倫多、溫哥華,你總能看見令人咋舌的景象——到處都是印度人。僅2023年,以各種名目湧入加拿大的印度人將近兩百萬,而且這個數量將在若干年後呈幾何數倍增。在大溫哥華地區的素里市,你簡直覺得像到了孟買。
曾有十幾家單位在溫哥華市中心菲蒙特酒店裡舉辦聯合招聘會,應聘者在豪華酒店大門外排成長龍,竟是清一色面孔黝黑的印度裔男女。靠近他們,一股咖喱味撲鼻而來。當食物的氣味從人身上散發出來,和在廚房或餐廳聞到的,完全是不同的感覺,就像長在頭上的發,一旦落下,黏在濕答答的公廁洗手池裡的,或混在飯菜里的,都足以令人反胃。
一向溫吞水的加拿大人開始急了。曾經那麼熱情洋溢張開雙臂歡迎移民的加拿大,近年畫風驟變,官方不斷發出緊縮移民政策的訊息。緊縮移民政策,加大對非法移民的執法力度,符合本土國民的意願,且不說大量非法入境者被遣返驅逐,將使壓力極大的社會治安、職場、住房、醫療稍稍喘口氣,就是公共場所尤其封閉的公共空間的氣味也會略有改善。至少,少一點咖喱味——不止一個講英文的和講中文的朋友不約而同地說。
咖喱味有錯嗎?當然不是。就像西方人離不開的起司,中國南方人愛吃的臭豆腐,無論好惡都是食客的自由,食物本身沒有對錯,嗜好者也不應被歧視。但你若渾身帶着起司或臭豆腐味兒躋身公共場所,那本來無可厚非的食物就可能跟着不自知的主人被歸入鄙視鏈了。聽說印度人住過的房子連磚縫裡都有咖喱味,這個我沒有經驗,不知是否誇張。但我有個熟人買下的房子的前屋主是印度人,粉刷後仍不能徹底驅除咖喱味,令全家很煩擾。
有人間煙火的地方,必有種種來自灶火的氣味,可以說爐灶上散發出來的氣味乃是文化落實到生活里最為豐富而難以言傳的註腳。你初到一個人家裡,嗅覺總是比視覺早一步抵達,讓你在尚未看清什麼的時候,就先有了一個印象。而那人家的綜合氣味里,來自廚房的成分通常佔比更大,而成為進入鼻孔的主導。我是很不喜歡家裡瀰漫廚房烹飪味的,更害怕身上帶着飯食的氣味,儘管那些氣味烹飪時讓我垂涎欲滴、享用時更令我大快朵頤,但食後留在身上揮之不去就讓人懊惱了。許多年前國內剛開始流行燒烤,朋友請客去一家新開張的裝修高檔的韓國燒烤店。然而,從餐廳出來很久,那親密到頭髮和衣服纖維里的食物氣味,風也吹不走,感覺自己就像一大塊行走的燒烤食物,嚇得之後很久不敢再進任何燒烤店。
常年生活在各種氣味的包圍中,突然有一天從降落到遠離故土的飛機里走出,熟悉的氣味全沒了,空氣清新得令我簡直懷疑自己是否遠離人間,直到在唐人街聞到參茸海味蔬菜瓜果混雜於新鮮與腐爛之間、在粥粉面飯的茶餐廳循着氣味就可以找到廁所的時候,才覺得回到了現實。作為剛落地的新移民,很是感激這個新國度的寬大肚量,其多元文化國策,令各種膚色和平相處,各種口音嚴重的英文都能交流,真是一種可喜的人類和睦景觀。然而,世間沒有一樣事物是純美的,這可喜中,伴隨而來的多元氣味就讓人五味雜陳。
以前曾聽說西方人會對別人家裡發出的異味進行投訴,覺得是很不可思議的。人家家裡的味道你管得着嗎?怎麼還會幹涉人家的氣味呢?定居加拿大之後才知道氣味也不可肆無忌憚,人類社會的任何自由都是有邊界的。
關於氣味(臭味、異味、揮發性物質、鄰里滋擾等)的法律和規定,雖然加拿大並沒有全國統一的專門“氣味法案”,但聯邦、省、市三級均有通過不同法律、法規與判例來對氣味進行規制。
想起二十多年前,父母來探親時我們還住在多層公寓。有時母親燒菜,怕抽油煙機的噪音,喜歡將門開一條縫。我和囡囡爸一看到就馬上把門關起來,轉而去開陽台的門,以免氣味從自家跑出去溜達在公寓大樓裡面,鑽到別人的家裡。這不單是公德問題,還涉及法律。公寓有規定,當住戶因氣味(如二手煙、強烈食品氣味或貓尿等)受影響時,根據情形,原告有可能獲得金錢賠償或命令性救濟。我告訴老媽,若是鄰居認為我們家炒菜油煙氣味影響人家居住的品質,人家可以告我們的,說不定哪天我們就突然收到大樓共管部門寄來的警告信,若不及時改正,再收到的信就可能強制我們搬出了。即使自己買下的產權房,也可以被強制出售。母親一聽,趕緊去檢查了一下房門是否關緊,回過身來說,這真是和國內不一樣哦,要是在國內,若聞到誰家烹調的氣味,還會作為打招呼的見面語:哎,你家做什麼好吃的呀?好香哦,讓人都流口水了!
那一陣,大樓里可能是新搬來了人家,從氣味判斷應該是我族同胞。每天傍晚我一走進公寓大堂,就有股很強烈的出自廚房的油煙味瀰漫在大樓里,我飢腸轆轆的時候,倒是聞着很誘惑,不是煎炸的味道,就是爆炒的氣味,看來這家人喜歡吃香喝辣,把油鍋燒得很熱,也不在乎醫學上的種種警告。當然,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別人管不着,只是那氣味在大樓里隱身穿行,弄得別人的家裡也得被迫分享,就讓人不能忍耐了。
有一天,我在家裡煮清湯掛麵,可滿屋子卻是同樓道里一樣的炸魚的油煙氣。這時,有人敲門,是樓下的獨身老太太梅蘭妮。原來她懷疑我在炸魚,並說連她的卧室里都是這個味道,弄得她都不能入睡,而她是要上早班的。我告訴她,有一天早上我做上海蔥油餅,忘記關上卧室的門,結果害得想睡會兒懶覺的丈夫在蔥油餅的氣味里怎麼也睡不下去。我跟梅蘭妮講這個插曲,說明我很理解她因為氣味而不能入睡的苦惱。她看了一眼我盛到碗里的湯麵,在連聲sorry後離去。不過我倒是希望她能找出這戶總是製造強烈氣味的人家,以便使我們所居住的大樓恢復以往的清新。
想起移民之初就讀的新移民英文班,班上總共二十來個人,華人人數最多,其次有六名印度人,其他人來自東歐、日本、越南等。大家圍坐成180度環形,每個人都在第一排,位置不固定,早來的同學都會優先佔據中間座位,方便看老師板書,但我和琳達就喜歡坐在最邊上位置,至少不至於被不爽的氣味夾在中間,琳達私下跟我說她捨近求遠從家附近學校轉到這裡,就是因為之前班上的咖喱味讓她感到呼吸困難。有天,因為黑板反光,抄寫板書費勁,琳達換到中間座位。一堂課之後,她就急忙回到邊上的座位,我換到她的中間座位。上課鈴響後,大家各就各位,我才明白琳達為何“逃離中心”。原來鄰座男生的衣服有股多日在不通風環境里陰乾的餿味,混合著爛糊菜湯麵的味道。我忍不住輕聲問,你家一早就吃麵條?他驚奇地反問,你怎麼知道?我說是煮得爛爛的菜湯麵吧。他更吃驚道:你怎麼都知道?我笑笑說,小心,別把你家的秘密都帶出門哦。
課程臨近結束,學校專門請了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來做招聘與求職講座,其中印象很深的是講到面試形象影響到應聘成敗,而形象包括身上攜帶的氣味。一個人所散發出來的氣味無言地體現了這個人的衛生狀況、生活品質與精神面貌,除了影響到個體、族裔和群體形象,也影響到整個城市的品位。
在加拿大,你喜歡什麼味道,你對氣味的容忍度,固然是個人的自由,但你千萬別帶着炸魚味、蔥油味、咖喱味、大蒜味,或多日未清洗的頭髮或衣服上的濁氣跑到大庭廣眾之中,還抱怨別人有歧視。任何人、任何事物一旦進入公共領域,自然會被限定在某種邊界之內。
烏舒
責編 邢人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