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標籤化”現象的解法,是否能用算法解?

潮新聞客戶端 特約評論員 金宇

潮評丨“標籤化”現象的解法,是否能用算法解? -

圖源:視覺中國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標籤化”現象並不陌生。“安卓人”“普信男”“鳳凰男”“外五縣瑜伽褲”……不管是性別、身份,還是地域、階層,在社交媒體上,各種“標籤”已經不再只是簡單的分類方式,而是逐漸演變為放大隔閡、傷害彼此、製造對立的符號。

公眾對於此類現象的反感和厭惡由來已久,可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何“標籤化”的趨勢非但未能得到遏制,反而在當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從心理學層面上講,“貼標籤”的行為符合便捷式判斷——雖然“普信男”“鳳凰男”等標籤太過於粗糙,但它們又確實能夠把複雜對象簡單化,方便一個人將認識對象“歸類”。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匿名性”也助推了這種趨勢的蔓延和流行。因為說白了,“貼標籤”的本質就是一種歧視行為,不可能得到公眾的認同,但在互聯網時代,許多用戶躲在了一張由符號構成的“面具”之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地用鍵盤表達出了心中的惡意。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社交媒體上對於一個話題理性、客觀的討論可能沒有多少人關心,而“貼標籤”造成的各種爭議話題卻可能給平台帶來可觀的熱度。儘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一直在加強監管,但許多平台仍然在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徘徊不定。

然而,如果不及時遏制“貼標籤”,其造成的惡果或許最終也將危及平台自身的正常運營。因為,“貼標籤”的惡劣影響不僅體現在社交媒體上的口水仗,更在於對各種群體的“固化認識”。長此以往,廣大用戶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被迫站隊,加入到爭吵和謾罵的行列中去;要麼保持沉默,從此閉嘴,不再發聲。無論是哪一種選擇,最終的結果都是“劣幣驅逐良幣”,只會讓平台失去更多優質的用戶和內容。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光從道德層面上譴責“標籤化”現象,恐怕不能解決問題。從技術上來說,標籤是為算法服務的,只要算法機制還存在,我們就很難完全拒絕“標籤”——就好像我們在註冊每一個社交媒體的賬號時,都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最喜愛的明星。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改變算法的評價機制入手。因為“標籤化”現象最根本的缺陷,就是人只和數據連接在一起,沒有能和他人形成直接的互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人自信,就一定是“普信男”嗎?一個人從家鄉脫穎而出,就一定是“鳳凰男”嗎?這可能是算法提供的答案,但事實是,沒有直接的交流和相處,我們又如何能真正了解一個人?

那麼,當務之急就是打破過去單一、粗糙的評價機制——不僅每個個體都應該擁有對他人進行評價的權利,每個個體得到的評價也應該來自於多元的主體。因此,我們應該在算法機制中加入更多人文色彩,也讓更多人文研究者參與到算法的開發與應用中去。

科技當然應該是以人為本的,如果當下的算法機制完全屈服於工具理性的原則,那麼“標籤化”現象就必然會繼續困擾廣大用戶。拋棄技術與人文之間非此即彼的思維,讓算法也擁有“人文精神”,恐怕是這個算法時代人類必須進行的自我升級。平台也應該看到,沒有清朗的網絡空間,就不可能真正留住優質用戶,切不可為了眼前的利益,放棄了更長遠的發展。

“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