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黑歷史,而是我們的來時路!中國武器研發都繞了哪些彎路?

大夥兒都知道現在的國產新武器已經開始井噴式發展了,但是你知道咱們武器研發還有哪些曾經走過的彎路嗎?

要說繞彎路,在軍迷圈中,最有名的莫過於80式衝鋒手槍了,它的研製工作始於1970年,在那個時代,世界強國普遍裝備了大量斯捷奇金、Vz.61、HK VP70等衝鋒手槍。

▲斯捷奇金沖鋒手槍

我國開展這項研製工作也就是順應時代潮流了,不過那個時候,我國的槍械設計很少跟國外同行交流,也沒有接觸過太多類似的武器。

▲毛瑟C96

只是大概知道這些衝鋒手槍向大容彈量發展,其他諸如零件加工、人機工效、新材料運用等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找來找去也就俗稱20響快慢機的毛瑟C96看起來還挺符合要求,不但大家都很熟悉,打過仗的首長們也說好,於是,新槍就走上了魔改C96之路。

80式看起來跟C96很像,採用的也是槍管短後座和卡鐵起落式閉鎖,主要是針對C96的一些缺點進行改進。

比如說,80式使用大量的沖壓件,成本明顯下降,把保險和火力檔位集成在快慢機撥桿上,置於槍身右側,槍機限位和復進簧座也集成到擊發基座上,易於拆解和維護。

同时,握把上加了一个海狸尾,避免发生C96击锤打手的情况,拋壳方向修改为右上方,握把可以接枪盒枪托,也可以接专门设计的折叠匕首当作枪托。

80式作為駁殼槍終極Plus版,確實相對C96來說壽命更高,射擊精度更好,可靠性更高,可問題是它還停留在駁殼槍的水平,又大又沉,還不如帶79衝鋒槍,射速又太快,扣住扳機一秒就清空彈匣,連發時產生的後坐力還很難控制,槍口上跳劇烈,跟斯捷奇金沒得比。

所以定型後,80式只生產了很少就早早撤裝,扔在倉庫裡面吃灰去了,可以說這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吧。

跟80式衝鋒手槍差不多命運的還有63式自動步槍,不過這款槍準確來說是繞了彎路,但也沒全繞,研發63式自動步槍的時候,我軍並沒有像蘇聯一樣全面實現機械化和摩托化,絕大多數情況下步兵還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兩條腿作戰。

而我軍一個步兵班的自動火力只有一挺56式班用機槍和正副班長手裡的兩支56式衝鋒槍,因此,我軍急需用一支兼顧遠距離射擊精準度,但是火力更兇猛的新式自動步槍,來代替56式半自動步槍。

1959年,新式自動步槍項目正式上馬,1963年正式定型為63式自動步槍,它的整體外觀跟56式半自動步槍非常像,自動機構借鑒了56衝的迴轉式閉鎖結構,又繼承了56式半自動步槍的短行程活塞,把活塞與機框分開,活塞桿盡可能貼近槍管,從而提高了點射精度。

如果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63式自動步槍應該是個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壞的選擇,然而,隨著它的大規模量產,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集中爆發。

早期的63式機匣由整體鍛件毛坯切削而成,又重又耗材,還不好加工,為了簡化成本快速裝備部隊,1969年便開始把切削機匣改為衝鉚組合的機匣。

▲63式自動步槍內部機構

可這樣帶來的結果是,成本降下來的同時,質量也急劇下降,來自各個工廠的零件公差很大,射擊時自動機會在機匣內來回晃蕩,而且拼接式的衝鉚結構不耐用,用過一段時間就會鬆動,甚至斷裂。

由於63式的機匣是短胖形的,所以外面的護木就只能做的很薄,最薄的地方只有4毫米,這就很容易開裂,甚至還不如用了十幾二十年的老式栓動步槍結實。再加上低劣的加工水平導致63式精度還不如56衝,所以,在列裝十幾年之後,部隊實在是不堪其擾,最終在1978年又換回了56式半自動步槍。

▲對越自衛還擊戰時我軍步兵配備的就是56式半自動步槍

這可以說是辛辛苦苦十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唯一可圈可點之處就是吸收借鑒SKS的短行程活塞導氣式自動機,為後來的81式自動步槍做了技術儲備。

說完槍,咱們再說說炮。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從戰略防禦角度出發,提出了我國應該建立自己的反導彈武器設想,然後專門研究反導工作的“640工程”橫空出世。

最開始,國防科委確立了以導彈反導彈,超級大砲反導彈和激光反導彈的三種技術途徑,並分別代號為640-1工程、640-2工程和640-3工程。這其中的“640-2超級炮”,就是計劃通過超級高射砲,向近地軌道發射核砲彈,以攔截來襲的飛行器或者洲際彈道導彈。

之後,為驗證可行性,先後進行了兩輪試驗,第一輪是用85、140、320毫米炮射次口徑彈作為攔截手段進行試驗,最終確定了320毫米先鋒號超級大砲的設計方案。

這款火砲長26米,炮重155噸,彈重160公斤,初速900米每秒,然而,此時國外彈道導彈突防技術突飛猛進,用沒有機動性的彈丸來攔截導彈,實屬天方夜譚。

於是,超級大砲開始第二階段試驗,主要針對炮射導彈進行研究,當時不但專門研製了能夠承受高窄的陀螺敏感元件,還對回收彈丸進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在高過載環境下,達到三倍到4倍音速時彈丸的開傘回收。

▲同屬“640工程”的“反擊”系列反導導彈

然而,經過兩個階段的實驗,雖然超級大砲能把砲彈送入預定的高度,但精度感人,無法實戰,所以最終在1977年項目計劃被終止。

回想當初,用砲彈打導彈這個技術路線確實有點跑偏,到最後下馬也情理之中,不過曾經進行的幾項研究,倒是直接推動了我國空間飛行器再入開展回收技術的進展。

再來看看空中裝備,被譽為“空中李向陽”的殲-12就必須說一說了,這款飛機是我國製造的世界上唯一最輕的超音速殲擊機,又是一款研發出來但未服役的戰機。

殲-12的誕生,跟世界主要國家空戰理念發生的變化有很大關係,上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中,美軍高速的F-105和F-4老是被越南低速的米格-17吊打。

主要就是因為在局部空戰尤其是短兵相接的情況下,飛機速度越大,轉彎半徑就越大,反而更容易被低速而轉彎半徑小的飛機咬住。

於是,我國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在1968年提出了研發一款機動靈活的小型殲擊機的計劃,這個計劃的名字更是簡單粗暴,直接就叫“小殲”。

那時我們的作戰理念是人民戰爭,空中也是以小搏大的游擊戰為主,那麼戰鬥機就應該便宜又大碗,還要好維護維修,當這項任務交到南昌飛機廠後,設計過強-5的陸孝彭團隊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造出了“小殲”,定型後被稱為殲-12。

這架完全自主完成的飛機長度只有10.6米多,翼展也僅有7.1米多,高度為3.7米,載起飛重量也不超過5.3噸,正常起飛的重量也只有4.4噸左右,爬升率最大可達到每秒180米,要知道當時美軍還在研發的F-14也不過每秒200米。

殲-12在5000米高空的最小盤旋半徑為1140米,比殲-6還小,起飛降落都只需大概500米,著陸的時候飛機也不挑地方,土質跑道照樣輕鬆起降,所以,在1973年北京南苑機場向中央首長做匯報表演後,葉劍英將殲-12比喻為“空中李向陽”。

雖然殲-12擁有諸多優勢,但它的短板也很突出,比如說它的儲油量為1.25噸,最大航程為1385公里,算是短腿,而且只能攜帶80枚30毫米砲彈和120枚23毫米砲彈,火力還是不太夠。

可要是加大油箱,或者換大發動機,就背離了小巧靈活的原則,所以,這個矛盾在那個年代就成了無解的問題,在整個70年代,殲-12一直在不停的改進。

直到1977年,殲-12一共製造了36架,後來空軍裝備思路進行了調整,所以,殲-12最終沒能量產和裝備部隊。

除了上述這些武器型號,其實還有很多無疾而終的型號,儘管它們最終沒能大規模列裝,但是依然在技術儲備中能見到它們的影子,也在中國武器研發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它們的身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