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最清醒的軍閥:他不稱帝、不擴軍,卻把蠻荒之地變成東方大港

五代十國,軍閥割據, 別人忙著稱帝,他卻說: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

這個人叫王審知, 他統治福建29年,從未對外主動開戰。

卻讓福州港的貿易額超過廣州、杭州,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兩大港口之一。

寶劍躍起的那個夜晚

885年,王審知23歲,他跟著王緒的隊伍逃進福建, 一路上,他看著王緒殺人,誰長得高,殺, 誰有才能,殺,誰被方士說有貴人之相,也殺。

王緒怕部下造反,於是先下手為強,軍中人人自危。

連王審知的大哥王潮都日夜擔心,不知道哪天刀就架到自己脖子上,那一夜,前鋒將領埋伏在竹林裡,王緒被捆起來,不久自殺。

眾人推選新首領,前鋒將堅決不干。

於是有了一個奇怪的儀式,拜劍選帥,一把寶劍插在米堆裡,按順序下跪,輪到王審知時,史書記載:”寶劍忽然躍出米堆。”士兵們歡呼,認定這是天意。

王審知卻推掉了帥位,讓給大哥王潮。

理由很簡單:我年紀小,大哥更合適,這個細節很重要,它決定了後來29年的治理風格,892年,王審知30歲,他接到命令:攻打福州。

福州當時的實際控制者叫範暉。

此人靠裙帶關係上位,驕橫跋扈,但福州城牆高大,易守難攻,王審知帶兵圍城, 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 打了一年,還是沒打下來。

將領們坐不住了, “都統,撤吧,我們軍糧不多了。”

“再打下去,我們自己就撐不住了。”王審知不答應,將領們又說:”那請大哥來督戰吧。”王潮在泉州的回信只有一句話: “兵盡,益兵,將盡,益將,將盡,則吾至矣。”

翻譯過來就是: 兵打光了,我給你補兵,將死光了,我給你補將。

將都死光了,我親自來,這封信送到城下, 王審知讓人繼續攻城,893年5月,福州城破, 王審知入城後,第一件事不是慶功。

而是穿著素服,親自安葬前福建觀察使陳岩。

還厚撫陳岩的家屬,這個動作讓福州百姓記住了他, 這不是一個只會打仗的軍閥。

兄長臨終的那個決定

897年12月,王潮病重, 他把兩個弟弟叫到床前,史書記載,王潮曾經找人給兩個弟弟算命, 結果是:”一人勝一人。” 當時王審知就在旁邊,”渾身大汗而退”。

這話什麼意思? 老二王審邽會超過老三王審知? 還是老三最後會掌權?

誰也不知道, 但王潮做了個決定,他放棄了自己的兒子,讓王審知”權知軍府事”,理由很現實: 我兒子沒有王審知有才能。

王潮死後,王審知沒有立刻接班,他推舉二哥王審邽。

王審邽說:”你有功,你來。” 推來推去,最後還是王審知上位,這個細節很關鍵,在那個時代,權力交接往往血流成河, 但王氏兄弟沒有。

898年,王審知36歲,他正式成為福建的實際掌控者。

909年,後梁太祖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 福州升格為大都督府,閩國正式建立,當時天下大亂, 各地軍閥紛紛稱帝,南方有十國,個個都想當皇帝。

王審知的部下也勸他,”大王,您民富兵強,為何不稱帝?”

“咱們福建五州之地,完全可以獨立,您看那些人,哪個不是自封皇帝?”王審知的回答讓所有人意外:”我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

這話什麼意思? 開門節度使,意味著對外聯通,向中原稱臣。

閉門天子,意味著關起門來自己玩,與天下為敵,他看得很清楚,福建地處東南一隅,如果稱帝,必然成為眾矢之的,不稱帝,反而可以安心發展。

於是,王審知每年派使者從海路朝貢。

史書記載:”使者覆溺者十之三四。” 意思是,十個使者有三四個死在海上,但他還是堅持派, 因為這是保持和平的代價。

黃岐港的那場暴雨

905年,王審知做了一個決定,開闢甘棠港,當時福州想要發展海外貿易,有個大問題,黃岐半島有巨石擋在航道上,船隻經過,經常觸礁沉沒。

王審知親自去勘察,他站在海邊,看著那些怪石。

下令:炸開它們,但在唐代,沒有炸藥,怎麼辦?找人在退潮時,用柴火堆在礁石上,點火燒石,讓礁石膨脹,漲潮時海水一澆,礁石就會碎裂。

這個辦法很笨,但管用,王審知調集軍隊和民工,日夜施工。

有一天晚上,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巨石被移開了,航道變平坦了,百姓們說這是神蹟,唐哀帝李柷聽說後,下詔賜名”甘棠港”。

但真相是什麼? 是王審知用了整整幾個月時間,動用數千人,才鑿開了航道。

甘棠港開通後,福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北通高麗、日本,南聯南洋諸島,遠達印度、阿拉伯,史書記載: “舶來品如像牙、犀角、真珠、香藥等等應有盡有。”

有了港口,還要有政策。 王審知做了幾件事。

第一,取消閩江流域所有關卡,貨物從山區運到沿海,不用層層納稅,第二,設立”榷貨務”管理對外貿易。 派固始老鄉張睦主管。

張睦的政策是:”盡去繁苛,縱其交易。” 意思是,簡化手續,讓商人自由交易。

第三,外國商人來閩經商,不加暴斂,該收的稅收,不該收的一分不要,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 其他地方的港口,層層盤剝,只有福州港,讓商人覺得划算。

結果呢? 福州、泉州兩港的貿易額,超過了杭州和廣州。

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兩大港口,有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916年,王審知把女兒嫁給吳越國錢鏐的兒子,917年,南漢劉岩的女兒嫁給王審知的兒子。

為什麼這些割據政權都願意和王審知聯姻? 因為福建有錢, 有錢,就有話語權。

城牆外的那些工程

王審知做的第二件大事,是修城,901年,他在福州子城外修築羅城,周長40裡。 905年,又修築南北夾城,加起來66裡多。

福州城面積擴大了7倍,但他不光修城牆。

還修了大量橋樑、道路、水利工程福州西湖,原來周長20裡,王審知擴浚後,達到40裡,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

福清沿海,他修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

泉州有個陂塘工程,他修了9溪18壩,連江東湖、晉江灌渠,都是他主持修建的,這些工程有個特點:都是為了農業生產,不是面子工程。

王審知還做了一件事:減稅。

唐代農民負擔很重,各種名目的稅賦,壓得人喘不過氣,王審知規定:農民耕種”公田”,稅率是”什一”,意思是,收成的十分之一交給政府。

這個稅率在當時算很低的,而且他還規定:”斂不加暴。”

不許官員額外加稅,還有一條:”莫有出征之役。” 農民不用服兵役,為什麼不徵兵? 因為王審知不打仗,從898年到925年,29年時間。

王審知對外主動開戰的次數:零。

918年,有人向他求援,他派兵去救,聽說對方戰敗,他立刻撤軍,924年,南漢劉岩進犯,王審知迎戰,打了一仗,敗了,此後沒有再打。

他的策略很明確:不主動惹事,被動防禦,能用外交解決的,絕不動武。

這種策略的好處是: 福建29年沒有大的戰亂,農民可以安心種地,925年12月30日,王審知病逝,享年64歲,後唐賜諡”忠懿”。

他兒子王延鈞後來稱帝,追諡他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這些諡號,而是福建百姓對他的評價,946年,南唐佔領福州,他們沒有拆毀王審知的府邸,而是改建成閩王祠,祭祀他。

這個祠堂一直保存到今天,就是現在福州鼓樓區忠懿閩王祠

福建人尊稱他為”開閩聖王”,台灣、東南亞的福建移民,把他當神明供奉,為什麼?因為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他讓福建過上了29年和平日子。

因為他把一個蠻荒之地,變成了東方大港,因為他不稱帝、不擴軍,卻讓百姓安居樂業。

分享你的喜愛